【昌邑区人民政府】孝老爱亲好人 返回首页

  朴艳妮,昌邑区华强小学一名普通教师,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爸爸是一名转业军人,妈妈是一名家庭主妇。父母对长辈的孝敬、对邻居的热情、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耳濡目染让朴艳妮从小便在心里种下爱的种子。 

  2003年,一直与公婆共同生活的大伯哥夫妇为了生计出国打工,老人和孩子无人照顾,朴艳妮就主动把两位老人和孩子接到身边承担起照顾公婆和养育侄女的义务,老少三代六口共处十余年。由于公婆年近耄耋,身患多种老年病,身体十分虚弱。平时在家里,老人如有不舒服,朴艳妮就及时带他们去医院。只要有时间她和丈夫就会陪着老人看电视、聊天,精心照顾公婆的饮食起居。当时朴艳妮的孩子只有8岁,大伯哥家的孩子也刚上小学四年级,她一边照顾老人一边带两个孩子,那份辛苦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们正是学习紧又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朴艳妮对待哥嫂的孩子比对待自己的孩子更胜一筹,辅导她学习、教她做人。一晃10年过去了,大伯哥家的孩子已经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每每提起此事丈夫的家人和朋友都对她赞不绝口。 

  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6月,公公突然腰疼并开始尿血,经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膀胱癌,而且恶性肿瘤的数量多,长的位置也很危险。这个消息对于这个家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医生建议尽快把肿瘤切除,不然极容易扩散到别的器官。但是由于老人的年龄比较大,心脏病严重,医生担心在手术中会引发心脏的问题下不了手术台。面对这种情况,医生建议家属外请知名专家,同时在手术时使用保护和检测心脏的仪器进行治疗,手术费用会大大增加,产生的大额费用全都不在医保报销的范围。为了能延长老人的生命,朴艳妮和丈夫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医生的治疗方案。当公公知道这个消息后既欣慰又不想拖累了儿女,因为他和婆婆在农村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更别提积蓄了,老人也十分清楚儿子儿媳都是工薪阶层没有过多的存款,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那是何等的困难。于是老人就想放弃治疗,并说自己活了这么大岁数也值了,不用在他身上花费这么的钱来治病,婆婆在一旁也偷偷地抹眼泪。看到这一幕朴艳妮二话没说,直接到银行取出所有存款把医院费用交齐,婆婆拉着儿媳朴艳妮的手感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公公手术非常顺利,医生叮嘱家属术后护理至关重要,要观察伤口的出血量及每天的排尿量。为了防止老人在术后形成血栓,每天还要进行按摩。婆婆的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哥嫂在国外回不来,护理公公的任务就全部落在朴艳妮和丈夫的身上。那时正值暑假,朴艳妮更多地承担起护理老人的义务,每天按照医生教的方法给公公进行按摩,观察出血量、时刻观测心脏血压的变化,生怕由于自己的疏忽给公公带来痛苦,每一天都过得紧张而忙碌。术后刀口所造成的疼痛让老人非常痛苦,看着他痛苦的表情,泪水在朴艳妮的眼里打转,恨不得能替他分担。难忍的痛苦使老人几次把导尿管拔掉,病床经常是潮湿一片。于是她利用晚上时间做了几个小垫,给老人换着用。由于不能活动公公的肠胃功能下降,好几天都不能排便。医生告诉家属如果再不排便,病人会出现肠梗阻病症,随时危及病人的生命,建议使用开塞露为老人排便。朴艳妮马上去药店买回开塞露却不知如何下手,因为眼前的病人是自己的公公而不是自己的父亲。她踌躇犹豫,想等丈夫下班后再做,可是看到正被病痛折磨的老人,她心如刀绞,再也不能拖延了,拖延一分钟就会给公公造成生命危险!于是朴艳妮找到护士询问了使用开塞露的步骤,护士看到只有朴艳妮一个人而且还是头一次为病人接屎,担心她手忙脚乱应付不来,就过来帮她一起为老人打开塞露,并帮朴艳妮把医用大便器塞在老人的屁股底下,等一切事情都做好后朴艳妮已经满头大汗了。病房的病人及医护人员见到朴艳妮给老人接屎还以为是女儿,知道是儿媳后说:“你这当儿媳的真好,没见过儿媳能给公公接屎的。”朴艳妮笑着说:“谁都有老的时候。”他们感动地对病床上的公公说:“大爷,你值呀,你儿媳都能这样侍候你,你应该知足啊!” 

  为了护理好公公的身体和饮食生活,朴艳妮专门去咨询医生,怎样从生活保养到药物调理方面进行照顾这种病状的老年人。当得知牛肉炖红枣汤对术后病人恢复特别好后,朴艳妮便利用晚上时间熬制牛肉红枣汤,第二天带到医院喂给公公喝,连续一个月从未间断过。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很快得到了康复。老人住院一个多月,身体胖了很多,朴艳妮人却瘦了一圈。出院后她尽其所能,给公公补养身体。由于精心照料,公公现在身体比以前硬朗了许多,脸上气色也好了很多。这一切可喜的变化,公婆很欣慰也很高兴,逢人就夸“娶个儿媳,就是我们多了个闺女,有福啊,有福!” 

  如果人世间有真爱的话,那就是奉献。不在于奉献的多少,也不在于价值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用心真正的感受它。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朴艳妮秉承着恪守敬老之德,力行孝老之举,在传承美德和育人的道路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内涵,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着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马玉波,大荒地村四社村民,1967年出生,现年51岁。与父母、弟弟共同居住于农民新居小区。马玉波性格腼腆淳朴,有着农村妇女特有的善良坚韧、无私奉献的品质。她用自己的爱心和孝心给了父母一个幸福无忧的晚年,给了家庭一份无言的支撑和安定。

  马玉波家里子女较多,她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小时候家里贫困,再加上子女多,她只念完小学就开始在家务农。从小她就是个踏实肯干的孩子,喂鸡、喂猪,割草、种田,家里的家务和农活都学着干,帮父母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喜爱这个寡言少语、勤快朴实的小姑娘。 

  岁月无忧,转眼间哥哥姐姐都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靠着父母的辛劳、和他们自己的努力,哥哥姐姐先后成家单过,这个大家庭只剩下父母、马玉波和弟弟共同生活。多年的劳累让父母的身体过早的衰老,患上了多种疾病,他的父亲因为脑血管病变,导致后遗症,反应越来越迟钝,几近痴呆的状态。为了给父亲看病,马玉波带着父亲走遍了省内各大医院,可医生的诊断却给了她沉重的打击。长期患病的父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辛苦劳作,连日常生活都要靠人照料。仅存的一点理性让父亲一刻也闲不住,他经常拿着工具去地里干活,却总是把苗当成草锄掉了。在家里,父亲也总是想干点家务,可稍不留意,父亲就会把家里弄得一团糟。马玉波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她实在不忍心看着父亲这样呆呆傻傻的活着。看着劳累的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弟弟还尚且年幼,难以撑起这个家。她默默的扛起了生活的全部重担,一边耕种土地,一边忙着家务,还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 

  无论在哪,她都把父亲带在身边,干活时,先把父亲安顿好,然后才开始干活。还要时时留意父亲的举动,不让他受到意外的伤害。就这样。直到她也到了出嫁的年龄。母亲不想让她再被家庭拖累,劝她找个合适的人嫁了。她看着父母和弟弟,实在不忍心放下他们。于是,她提出要找个能和自己一起赡养照顾老人的伴侣共同生活。可是,那个年代里,正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大多数人的眼光都是向着更好更富有的目标,她的一颗善良的心终究还是被“一切向钱看”的潮流所淹没。几年下来,提亲的人寥寥无几,她也等成了老姑娘。眼看着弟弟也该成家了,可她还是待字闺中。年迈的母亲已经无力再从事农业生产,父亲的病依然不见好转,这样的家庭,终究会耽误弟弟的婚事。为了不让弟弟有和自己同样的遗憾,马玉波向媒人保证,父母的照料由她一人承担,绝不让弟弟和未来的弟媳操心,并提出让弟弟分家单过。弟弟成家后,不忍心让她一人照顾父母,不同意分家。但她比以前更加勤勉,照顾父母的工作她总是事无巨细的做到前面,尽量不让弟弟弟媳操劳。弟弟一家一心扑在农活上,也想让家里条件更好些,好给她减轻些负担。 

  就这样,马玉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照顾着父母,转眼间已是三十年。她也在岁月蹉跎中走到了中年。三十年来,她无微不至的照料着父亲母亲,从无抱怨,从无懈怠,多年如一日的给予父母关爱,让父母在艰难的岁月里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幸福。多年来,她和弟弟弟媳互爱互敬,对侄儿侄女视若己出,用实际行动教育和感染着他们,用良好的品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五年前,年迈的母亲因病卧床不起,她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可她依然无怨无悔的照料着两位老人。每天,她都会早早的起床,帮助父亲洗漱、穿衣,收拾妥帖后再来服侍母亲。帮助母亲洗漱、吃饭、翻身,按摩。母亲卧床五年来,没有一点褥疮,没有增加其它卧床的后遗症。她用自己的勤勉为二老营造了一个平安幸福的晚年。 

  有时,母亲看着她操劳的身影,心疼她的辛苦,暗自垂泪。她总是耐心的劝导母亲,让母亲放宽心。这三十多年,她始终如一的照顾着两位老人,用自己的奉献给这个家一份乐观和坚韧。她总是说,父母的幸福就是她最大的心愿和幸福,只要她在一天,她就会一如既往的照顾好父母的晚年。她用善良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赞歌。

  梁丽,女,汉族,43岁,初中文化,是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左家镇于家村五组的普通村民。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左家镇于家村有这么一位农家妇女,二十多年来乡亲生女儿一般悉心照顾公公、婆婆,她用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诠释了中华儿女孝老爱亲的美德,她就是梁丽,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用自我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是一位有口皆碑的孝老爱亲楷模。 

  1、一颗孝顺之心 

  作为一名儿媳,在赡养老人问题上,梁丽对丈夫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亲苦了一辈子,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孝顺不仅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梁丽自从23岁嫁到婆家,就一直和婆婆生活在一起,从来没分过家。婆婆身体一直不好,卧病在床,她一直悉心照料,担负起照顾、护理婆婆的全部职责,大小便的清理、揉肩捶背、洗澡擦身的日常护理她都是亲自动手,为了让婆婆呼吸新鲜空气,她买来轮椅推着婆婆外出晒太阳,怕婆婆生褥疮,她亲自为婆婆做按摩;婆婆不能吃荤,就连蒜、葱都不能吃,为了照顾婆婆的口味,她也只能每天跟着吃素,或每顿饭炒两样菜,每天三餐亲自端到婆婆跟前;经常为婆婆洗衣服、洗内裤、洗被褥,收拾的老人干干净净、她吃苦、受累也心甘情愿,二十年来她无怨无悔。她的孝心、耐心、恒心让婆婆觉得这个儿媳妇比自己的亲生女儿还要好,婆婆常说“有这样的好儿媳,是我前世修来的福!” 

  梁丽,就这样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纯真倔强的性格成就了一个农家妇女耿直无华的孝心,从生活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关心婆婆,尽一切努力让老人开心。如今,她已经43岁,婆婆已经七十多岁,由于她的悉心关爱,老人对晚年充满更多的期望。 

  2、一颗体贴之心   

  梁丽的丈夫是一位农家子弟,平时除了在地里干农活儿以外,还要在农闲期间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一年四季在外务农、打工的时光多,照顾老人和家务活儿大多都落在了梁丽一个人的肩上。一次,婆婆生病住院需要人服待,丈夫又外出务工,由于路途遥远,需要好几天才能赶回来,梁丽一个人到医院照顾婆婆,病床前端水送饭,为老人梳头洗脚,多少个日日夜夜,那个中滋味,怎一个累字了得。但是,她对丈夫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她说“丈夫在外打拼的时候,她处理好家里的大小事宜,体贴丈夫的工作繁忙,这是为人妻的本分。”不仅仅大事上梁丽能撑起家里的半边天,而且在小事情上,梁丽也能在细致处彰显女人的温柔体贴,平日里,丈夫太忙也往往忽略父母的生日,梁丽便年年提醒丈夫公婆的生日,无论丈夫是否在家,也要为老人准备好家宴和小礼物为老人过生日。 

  3、一颗关爱之心 

  梁丽家里儿女双全,姑娘叫陈莹,今年18岁,在九站十八中读高中;儿子陈锐在白庙子小学读书,今年11岁。在子女的培养教育上,梁丽没少操心过。作为一位母亲,她深知知识和做人的重要性,因此即使再忙再累,也从不放松对儿子的教育。她时常教育儿子学习工作要踏踏实实、生活要简朴、对人要和善、对长辈要尊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信,并在很多方面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身教胜于言教,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小小年纪就充满了孝心、爱心、上进心。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体弱多病,时常感冒发烧,梁丽不是送儿子去打点滴,就是上门诊去拿药,晚上还得监督儿子完成作业、背英语单词。在儿子的成长方面,她更注重对儿子品德和生活潜力的培养。儿子上初一的时候,与一位同学玩得很好,只要家里做了好吃的菜,他都会把这位同学叫到家里来。 

  有一次在学校,儿子与这位同学因为口角之争,一时气愤的居然拿打了平日里玩得最好同学。老师通知梁丽赶到学校后,问清了原因,原来,儿子的同学因随口带了一句骂他母亲的脏话,儿子一时冲动就打了同学一下。梁丽赶忙向老师、那位同学和家长道歉,并提出要就医和负责医疗费用等等。回到家后,梁丽对儿子说:“他是你玩得最好同学,你要学会谦让,不能因为一句话出口没注意,你就动手打人。”之后,对方的家长也明白自我的孩子做得不适当,专门到梁丽家道歉。 

  子女在家里的时候,梁丽也不宠溺子女,更不重男轻女。对子女本来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劳动,就放手让子女去做,比如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书桌、书包,晚自习回家自己煮面等等;对子女在外交友方面,也不是给太多的零花钱,防止子女养成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同时注重孝道的传承和培养,言传身教之外,还给子女讲许多孝顺老人的小故事,让子女主动关心、照顾自家的老人和邻居家的老人等等。谈起对子女的爱和教育,梁丽说:“要爱得适当,爱中有合理而严格的要求;要照顾得适当,必须要给儿子一些靠他自我的出力而获得成果的机会;要关心得适当,得放手时且放手,该放心处且放心。要在孝道传承上多下功夫,我们今天为老人做的一切,孩子都会依样画葫芦,如果我们今天照顾老人照顾得好,将来儿女也会照顾我们;如果今天我们忽视老人、虐待老人,将来儿女就更不会善待我们。” 

  梁丽在家是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在外是好邻居,她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治家教子有方,邻里和谐,从她身上看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淳朴和善良。她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家庭,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迹,可她却在平凡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她孝老爱亲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