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吉林市委市政府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及早谋划安排部署,各部门通力协作,有效实施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项目,项目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效果明显。但是,同时也了解和看到,项目建设还存在一些前进中的问题。一是项目建设投资后劲不足,特别是50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下降尤为明显。二是项目储备总量不多,缺乏对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有明显拉动作用的产业类支撑项目。三是项目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开发区改革要全面提速,尤其要加大创新引领。五是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放管服”改革还有潜力可挖。 因此建议:
一、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 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二、积极探索建立项目审批“容缺后补”机制
三、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
提案答复:市政数局主办;市发改委、市合作交流办、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协办
一、关于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议题
(一)吉林市作为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工作的全域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开发区改革创新工作,由市合作办牵头,组织部、编办、财政、国土等7个部门参与的核心工作组,2次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全面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工作,制定了《吉林市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向省商务厅省开发区提交了整合优化方案,目前经开区已经成功扩区,龙潭开发区已经成功调区,解决了近十年来没解决的难题,推动开发区进入发展快车道。
(二)印发《关于推动开发区项目建设若干意见》,针对开发区主体资格不明确、权力下放不到位,开发区项目未批先建、工业“无籍房”以及审批过程慢等难题,在土地扩区、人员编制、一级财政设立等方面,组织各开发区与省国土厅、住建厅、环保厅、经合局、人社厅、省编办,与市委组织部、市编办、财政、人社、经合、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进行对接确认,截至目前,市直相关部门共计下放行政事权154项(经开84+高新70),将市直重要部门的权利真正下放给开发区,彻底给开发区松绑。
(三)按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原则,我市精心谋划包装项目,突出合作项目化、项目专业化、招商专班化。同时,加大项目推介力度,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推送发布,着力提升吉林投资吸引力。重点聚焦冰雪优势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北大湖、万科松花湖等12个滑雪场,松花江百里雾凇观赏带以及1500平方公里温泉产业带,吉林市重点推进投资500亿元的泛北大湖区域世界级综合滑雪度假区、总投资超百亿元的四季冰雪文体小镇等项目建设,建设世界冰雪旅游目的地。规划建设15万平方米的冰雪装备产业园区,目前已有国际知名的高端冰雪装备制造项目落户。
二、关于积极探索建立项目审批“容缺后补”机制的议题
(一)加大审批容缺力度。在用地方面,我市的重点项目用地,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可采取“预挂牌”方式供地。同时,实行重点基建项目“先行用地”,后补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保障项目用地。在项目用地、规划、用矿等审批方面,严格按照省厅要求信用承诺制,非核心申报要件,在用地许可、规划许可阶段可以“容缺后补”,约定时间内补齐容缺要件后,发放审批结论。对本市信用评价优良的建筑业企业承接的建设项目,项目单位办理施工许可证时,审批机关只做形式要件审查不做现场核查,施工图设计审查合格书、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建设工程消防审核意见书等不作为施工许可证的前置要件,建设单位须承诺施工图设计文件符合国家标准规范并在开工前取得审查合格书及对政府全过程监管事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条件具备、出让合同履行、建设工程规划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落实等)等的书面承诺,并在开工前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等承诺事项履行到位。实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审批工作。按照《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实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审批制试点的通知》要求,我市的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汽车产业园区、桦甸经济开发区、丰满经济开发区、中新食品区、舒兰经济开发区等6个园区为试点单位,依据承诺制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部分环境影响报告表、技术改造项目,施行告知承诺审批制试点工作,无需专家审核等相关程序,直接受理并出具《吉林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告知承诺制审批表》。
(二)大力推行并联审批。明确项目开工建设前完成环评审批手续,取消项目环评批复作为项目立项、核准(备案)、安全评价、能源评价、土地手续的前置条件,实行部门并联审批;取消环评审批前置要件,如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预审意见等前置条件。推进环评制度改革,落实建设项目环评豁免工作。按照《吉林省关于不纳入环评管理的建设项目类型(2019年版)》,对二十三个行业的55类项目施行环评豁免,豁免范围内的项目不需要办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手续。积极推进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工作,按照省住建厅等九部门联发文《关于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联合验收的实施意见》要求,我市已确定市住建局为建设工程联合验收工作组织牵头部门,并已组织做好前期筹备及业务培训工作,待吉林省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管理系统建立后,既可实现竣工验收全流程网上审批及信息共享。
(三)整合评估评价和技术审查。我市积极探索推进区域评估,2020年我市已按照国家和省推行区域评估政策法规、实施细则,探索推行区域评估。目前已在吉林北大壶体育旅游经济开发区进行142平方公里实施防洪规划、地质灾害、压覆矿区域评估工作,区域评估成果将免费提供企业使用。优化施工图联合审查,全面实施住建、消防、人防、气象四部门施工图网上联合审查和备案。组织全地区勘察设计企业及施工图审查机构办理数字化审查系统电子印章印模,为改革提供软件保障;组织企业参加培训,学习施工图数字化联合审查系统应用,为改革提供技术保障;进一步放开市场,确保建设单位可以在全省二十多家联合审图机构中自主选择审查机构,为改革提供环境保障;与消防、人防、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勘察、设计及审查质量监管,完善施工图审查信用评价制度,确保施工图设计文件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
三、关于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的议题
(一)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实行招拍挂政策的要求,暂未收到不走或取消招拍挂手续的法规及指导性文件。《土地法》及国土资源部相关的部门规章规定,对于经营性用地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出让国有土地。其含义是指,经营性用地必须通过上述方式出让土地。统称为招拍挂制度。设定依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第39号)、《关于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7]78号)。我市对工业用地进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供地时,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的有关规定执行,对省、市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等别相对应《标准》的70%执行。土地出让底价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费用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并参考评价价格来确定。
(二)设立了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在全市各级各类政务大厅“无差别受理窗口”中设立“中小企业服务”窗口,有效实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提供业务咨询、全程代办、容缺受理、线下预约等服务,实行“首办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制,将涉及中小企业生成准入、生产运营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纳入绿色通道办理,缩短了企业审批时限。针对重大项目实行订制服务。根据项目建设内容预判所需办理审批及中介服务事项,明确办理时限及办理节点、要件清单及网上办理的流程,为项目绘制审批手续办理编印审批服务手册,督促审批部门和企业按节点加快手续办理,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紧盯重难点问题及时组织联合会商。按照《吉林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联合会商会议制度(试行)》召开联合会商会议,在项目谋划阶段,根据项目建设内容、环境安全等情况,为企业指明审批路径;在审批过程中,组织审批部门共同协商解决审批手续办理中的重难点问题,极大地精简了审批时间。
(三)除涉密、重大交通、水利项目外,全市工程建设项目依托吉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线上审批,与吉林省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吉林省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审批数据实时共享,实行施工图联审、联合测绘、联合验收、联合收费和联合报装。在市级、开发区政务大厅开设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咨询、指导、受理、推送、协助申报服务;集中市区两级审批部门骨干力量,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项目现场,采取提前介入、超前辅导等方式,指导建设单位做好审批手续办理、市政公共设施报装、中介服务委托等前期准备工作。实施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和远程评标,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快速安排招标投标和国有土地招拍挂;依托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开展一窗受理,实施“不见面”线上审批,为企业提供了极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