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精准施策、持续发力,积极变化不断涌现,发展基础日趋牢固,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服务业贡献不断加大
上半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271.6亿元,增长6.0%,比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1%,第二产业增长4.3%,第三产业增长7.9%。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上半年,粮食播种面积76.4万公顷,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4万公顷,增加绿色有机水稻2400公顷,目前农作物苗情涨势良好;棚膜经济不断壮大;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3亿元,增长3.1%。
工业生产稳健运行。上半年,规模工业完成产值1853.6亿元,增长10.5%;完成增加值395.4亿元,增长3.5%,比一季度和1-5月份分别提升3.9和2.0个百分点。传统产业延续恢复性增长。石化、冶金、汽车及配件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22.5%、16.9%和16.1%,均高于规模工业平均增速。重点企业拉动力明显。百户重点企业完成产值816.9亿元,增长21.2%,拉动规模工业产值增长8.5个百分点。其中,吉化、一汽吉林汽车、化纤集团、建龙钢铁、长白山制药5户重点企业完成产值444.8亿元,增长42.8%,拉动规模工业产值增长7.9个百分点。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和6.9%,比规模工业高3.8和3.4个百分点。要素指标匹配较好。全社会用电量72.3亿千瓦时,增长4.0%,其中,工业用电量52.9亿千瓦时,增长4.3%。
建筑业快速增长。上半年,新增资质建筑业10户,全市完成产值151亿元,增长21.1%,比一季度提升6.4个百分点。其中,吉化集团、中铁九局等前五户重点企业产值累计完成32.8亿元,增长37.1%。
服务业贡献率提升。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3.5%,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1-5月份,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增长24.6%。房地产销售面积108.4万平方米,增长28.6%;销售额53亿元,增长26.0%。其中,中海国际社区B期销售面积12.7万平方米;昌邑万达广场销售面积6.3万平方米。
产业结构持续调优,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三次产业结构由一季度的3.5:48.9:47.6调整到上半年的4.3:45.8:49.9,服务业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供给侧改革效果有效释放。近一年来,水泥压缩产能70万吨,原煤压缩产能322.1万吨;上半年,水泥、原煤生产量分别下降13.2%和81.6%。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29.2%。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减少0.5元;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698.8亿元,增长7.8%;实现利润7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利16.3亿元,增长26.0%。
民生发展持续改善,居民幸福指数攀升
年初以来,百里生态长廊、城市地下管廊等一大批民生事项和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6.7%和8.7%,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上半年,新开发就业岗位 7.6万个,实现新增就业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7万人;创新创业促就业效果明显,新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2个,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亿元,直接扶持创业者657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0.3,保持稳定增长。
总体来看,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一季度相比有很大改善,部分指标好于预期,但整个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仍然较多,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稳增长基础不牢
工业增长对重点企业依赖性较强。上半年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0.5%,扣除中油吉化、建龙、化纤三户企业,产值仅增长4.0%。部分重点企业运行欠佳。康乃尔化工、昊融集团和铁合金产值分别下降15.6%、17.9%和60.1%;1-5月份,重点亏损企业中,昊融集团、吉神化学、一汽吉林汽车、铁合金和炭素分别亏损3.7、1.0、3.1、0.8和0.6亿元。
2、稳增长动力不足
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1.2%,民间投资下降5.4%,新开工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62个,仅为去年同期的1/3。其中,计划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38个,10亿元以上项目只有4个。落地项目少,后续储备不足。消费需求不足。4月份以来,国家对大个体数据进行调整,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从一季度增长9.4%转为上半年下降2.4%。受此影响,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低于一季度1.8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开放度不高。规模工业出口交货值17.9亿元,仅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0%;1062户规模工业企业中,20户有出口交货值,占比仅为1.9%。抓增量力度不够。上半年,新增入库“四上”企业19户,比长春少45户,其中,建筑业10户、房地产6户、批零业1户、住餐业1户、服务业1户,未能实现新增“四上”企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较好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