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吉林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速放缓、结构趋优”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缓”“稳”“进”“好”四个特点。
“缓”:增速放缓,稳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一季度,GDP实现578.8亿元,增长3.6%,比去年一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总体呈现增速放缓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2.7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75.7亿元,增长7.7%。GDP增速放缓原因,一是全市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低速运行,旧的工业产能在淘汰,而新的产业动力支撑拉动作用不足。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持平,其中:规模工业下降0.4%,规模工业中,采矿业下降16.2%,制造业下降0.3%。高技术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9.9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4.8%,难以对冲工业下行压力。二是第三产业增长7.7%,低于去年一季度1.2个百分点。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回落80.3个百分点,财政八项支出回落6.6个百分点。三是投资需求不足。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比去年一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吉林市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4%,投资的整体下行,对全市原材料加工型经济影响较大。
在全国经济进入高速向中速调整的“换挡期”,在各级城市速度普遍回稳的大背景下,从就业、收入指标来看,全市经济仍然稳定在合理发展区间,稳定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一季度,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5万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物价处于稳定状态。
“稳”:步伐稳健,重点企业焕发活力
传统产业改造顺利实施,成效初显。年初以来,全市石化、汽车、冶金三大传统产业改造顺利实施,在原材料价格回升的带动下,“补链、上量、转型”成效初显,其中,化工行业出厂价格指数达到112.7,一季度,石化行业完成产值229.5亿元,同比增长21.6%;一汽吉林汽车R7车型产量达2.1万辆,同比增长113.7%,带动汽车行业完成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21.4%;冶金、黑色金属冶炼价格指数上涨到173,一季度,冶金行业完成产值76.7亿元,同比增长27.2%。三大传统产业累计完成产值357.1亿元,同比增长22.7 %。
重点企业生产经营逐渐恢复,支撑能力增强。一季度,百户重点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74.3亿元,同比增长22.5%,增速比上年末提高19.2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末的41.6%提高到44.7%,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末的30.2%提高到94.3%。其中:中油吉化完成产值143.9亿元,同比增长34.6%;吉林化纤完成产值19.3亿元,同比增长33.0%;一汽吉林汽车完成产值14.3亿元,同比增长355.4%;建龙钢铁完成产值23.4亿元,同比增长129.8%。
50户重点商贸企业实现零售额39.0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末提高3.6个百分点,高于限上企业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吉林市销售分公司同比增长26.1%、金叶烟草同比增长19.7%、中石化吉林市石油分公司同比增长16.4%、东方商厦同比增长9.7%。
“进”: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产业结构转型积极推进。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7.7%,高出GDP增速4.1个百分点,高出二产增速7.6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47.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2%。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季度,接待旅游人数1573.7万人,旅游收入增长23.1%;医药健康、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24.8%,比上年一季度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吉林化纤等四户新材料企业产值同比增长31.5%;1-2月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2%。
消费结构升级稳步推进。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亿元,同比增长9.9%。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等生存型消费品比重与去年一季度相比下降13.5个百分点;通讯、文教娱乐、家用电器、汽车、医药等发展型消费品比重提升14.6个百分点。
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部分过剩行业加快去产能进程,一季度,水泥产量下降68.4%,原煤产量下降74.8%,铁合金产量下降32.3%。房地产去库存见成效,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2.4%。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0.8元,同比减少1.2元,降成本政策效果初步显现。
“好”:支撑良好,经济社会基本面保持稳定
企业效益明显改善。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1%,同比增利11.4亿元,企业效益明显改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3%,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十大行业,石化行业实现利润16.3亿元,同比增利6.1亿元;冶金行业同比扭亏增盈3.2亿元;轻纺行业实现利润4.8亿元,同比增利1.3亿元。
用电量实现正增长。年初以来,用电量摆脱连续24个月下降的趋势,实现正增长。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3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比去年同期提高13.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速2.4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2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比去年同期提高2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速4.3个百分点,增长主要集中在石化、冶金、建材和火电四个行业。其中,石化、冶金、建材、火电行业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8.9%、20.4%、20.0%和6.5%。
金融市场运行良好。一季度,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10.9亿元,同比增长7.5%;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65.8亿元,同比增长12.9%。贷款增速高于存款增速5.4个百分点,较好地缓解了资金瓶颈问题。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77.1%,比上年同期提升3.7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支撑力度不断增强。
外贸出口额止跌回升。年初以来,外贸出口形势好转,打破以往下降趋势,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回升态势强劲。一季度,外贸出口额1.2亿美元,同比增长15.2%,比去年同期提升58.2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全市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一些积极变化的因素在不断累积,稳定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市经济增速换档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新动力加快孕育,但新动力的体量比较小,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的消退带来的影响。下阶段,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增强各方面对经济发展的良好信心,全力抓好政策落实,积极释放改革红利,努力巩固积极变化,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全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