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登录 注册智能问答无障碍适老化
WWW.JLCITY.GOV.CN
严控“噪声源”——我市持续发力“治噪”
日期:2023-11-17    来源:吉林市人民政府
字号: 变大 变小
收藏 打印

11月1日至12月31日,市公安局持续开展城区生活噪声专项整治行动,严控噪声源头,强化生活、公共、商业经营区噪声污染管控,深入进行相关普法宣传,多措并举治理噪声扰民行为,努力营造良好舒适的社会生活环境。

全面排查 对城区生活噪声“亮剑”

“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轻微的噪声污染环境情况,给市民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治安管理大队民警吕佳萌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这些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噪声多数属于生活噪声,归公安机关管理。常见的如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商业经营活动;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发生的噪声;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室内娱乐活动时发生的噪声,以及室内装修活动发生的噪声等。

行动中,民警深入城区街道、对辖区内娱乐场所、商业噪声、社会噪声污染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社区民警在社区、物业工作群内开展了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介绍噪声危害和噪声污染防治知识,教育引导市民自觉遵守有关规定,文明参与娱乐活动,提高文明意识。

有数据显示,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所接到的公众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近年来连续位居高位,仅次于大气污染。噪声不仅扰民,还可能损伤听力、诱发多种疾病,被认为是继空气污染之后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二杀手。

据悉,2019年,我市出台《吉林市声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划分方案》,对环境噪声限值做出明确要求: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等区域,环境噪声限值昼间不得超过55分贝,夜间不得超过45分贝;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民、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昼间不得超过60分贝,夜间不得超过50分贝。

严控“噪声源” 建立长效机制

强化声环境功能区管理,严格噪声源头管控,是城区生活噪声专项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公共场所噪声管理,开展广场舞、健身活动、露天KTV或网络直播等社会生活噪声排查,对辖区内存在噪声扰民问题的公园、广场等,就场地位置、活动时间、噪声投诉和噪声控制措施等形成管理台账,对组织参与者进行引导教育,控制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附近的公园、广场夜间噪声排放。强化商业活动噪声治理,对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空调器、冷却塔、鼓风机、水泵等产生噪声污染设备的,要督促经营者做好减震降噪措施,依法查处噪声超标排放行为。强化居民生活噪声管理,推动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等共同参与居民生活噪声管理,针对午间和夜间因从事装饰装修、家庭娱乐、饲养动物等产生噪声扰民行为,鼓励制定居民公约或文明管理规约。

据悉,此次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梳理排查,集中整治攻坚,逐步建立堵漏洞、管长远的长效机制,使生活噪声污染整治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吕佳萌提醒,市民遇到生活噪声与当事人沟通无效,噪声继续发生,可拨打“110”或属地派出所的电话报警,公安机关将在确认噪声危害的前提下,依法对当事人予以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公安机关将联系生态环境部门认定的噪声检测第三方机构进行环境噪声测量,超出噪声限值的,将予以处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站群导航
站群导航 |
县(市)区政府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州政府网站 |
各省市政府网站 |
国家部委网站 |
新闻媒体
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监委市委政法委市法院
市检察院
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州政府网站各省市政府网站
国家部委网站新闻媒体
联系电话:0432-65155806
本站流量:
网站标识码:2202000006
版权所有:吉林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网站标识码:2202000006
吉公网安备:22020402000219号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05005864号
版权所有:吉林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登录 注册智能问答无障碍浏览关闭适老化
WWW.JLCITY.GOV.CN
严控“噪声源”——我市持续发力“治噪”
日期:2023-11-17    来源:吉林市人民政府

11月1日至12月31日,市公安局持续开展城区生活噪声专项整治行动,严控噪声源头,强化生活、公共、商业经营区噪声污染管控,深入进行相关普法宣传,多措并举治理噪声扰民行为,努力营造良好舒适的社会生活环境。

全面排查 对城区生活噪声“亮剑”

“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轻微的噪声污染环境情况,给市民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治安管理大队民警吕佳萌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这些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噪声多数属于生活噪声,归公安机关管理。常见的如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商业经营活动;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发生的噪声;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室内娱乐活动时发生的噪声,以及室内装修活动发生的噪声等。

行动中,民警深入城区街道、对辖区内娱乐场所、商业噪声、社会噪声污染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社区民警在社区、物业工作群内开展了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介绍噪声危害和噪声污染防治知识,教育引导市民自觉遵守有关规定,文明参与娱乐活动,提高文明意识。

有数据显示,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所接到的公众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近年来连续位居高位,仅次于大气污染。噪声不仅扰民,还可能损伤听力、诱发多种疾病,被认为是继空气污染之后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二杀手。

据悉,2019年,我市出台《吉林市声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划分方案》,对环境噪声限值做出明确要求: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等区域,环境噪声限值昼间不得超过55分贝,夜间不得超过45分贝;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民、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昼间不得超过60分贝,夜间不得超过50分贝。

严控“噪声源” 建立长效机制

强化声环境功能区管理,严格噪声源头管控,是城区生活噪声专项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公共场所噪声管理,开展广场舞、健身活动、露天KTV或网络直播等社会生活噪声排查,对辖区内存在噪声扰民问题的公园、广场等,就场地位置、活动时间、噪声投诉和噪声控制措施等形成管理台账,对组织参与者进行引导教育,控制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附近的公园、广场夜间噪声排放。强化商业活动噪声治理,对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空调器、冷却塔、鼓风机、水泵等产生噪声污染设备的,要督促经营者做好减震降噪措施,依法查处噪声超标排放行为。强化居民生活噪声管理,推动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等共同参与居民生活噪声管理,针对午间和夜间因从事装饰装修、家庭娱乐、饲养动物等产生噪声扰民行为,鼓励制定居民公约或文明管理规约。

据悉,此次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梳理排查,集中整治攻坚,逐步建立堵漏洞、管长远的长效机制,使生活噪声污染整治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吕佳萌提醒,市民遇到生活噪声与当事人沟通无效,噪声继续发生,可拨打“110”或属地派出所的电话报警,公安机关将在确认噪声危害的前提下,依法对当事人予以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公安机关将联系生态环境部门认定的噪声检测第三方机构进行环境噪声测量,超出噪声限值的,将予以处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