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从市文广旅局了解到,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市的秧歌(乌拉满族秧歌)第五代传承人赵成海、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玉秋入选。
自2007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已面向社会公布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入选总人数达3998人。在最新公布的名单中,我省有11人入选,我市占两席。
年过七旬的赵成海曾获“吉林省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荣誉称号。他精熟传统表演形式,研究步法技巧,创编了“满族萨满秧歌”,完成《乌拉满族秧歌动作图谱》等文献和影像资料整理,制作数百件传统表演道具和服装,为非遗技艺存续奠定了基础。他成立吉林打牲乌拉满族民间艺术团,常年带领团队深入学校、社区、乡村开展公益展演,多次登上国内重大节庆活动舞台,充分展现乌拉满族秧歌的独特魅力。他还在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公益教学,积极推动乌拉满族秧歌进课堂,培养了一大批各年龄段学员。
陈玉秋现年56岁,就职于市艺术研究所,曾获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金奖、中国非遗博览会优秀传承人展示奖等多项荣誉。她钻研满族旗袍制作技艺,掌握传统工序核心技艺,擅长镶、滚、刺绣等工艺,作品以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为特色。她的机针替代手针翻盘扣工艺,大幅提升了旗袍制作效率,开发的《小小满族旗袍》系列工艺品赋予传统技艺现代生命力。她深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传授技艺,走进社区、企业、景区,参与非遗技艺展示和传承等公益活动。她还录制发布短视频,推广盘扣技法,把传统工艺融入百姓生活。陈玉秋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文化展览展示等活动中亮相,为我市的文化名片增添光彩。
近年来,我市通过完善名录体系、创新传承方式、推动融合发展、强化政策保障,全面提升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实效。目前,我市已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名录,现有市级名录307项、省级名录70项、国家级名录7项,内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十类,我市入选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分别有190人、49人、3人。(彭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