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法律条文从纸上走进老兵心里?如何让精准服务直达退役军人急难愁盼?7月29日,昌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给出了答案。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定向组织推动下,延江街道二道江退役军人服务站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活动拉开帷幕,悄然改写法律服务的传统剧本。
没有鲜花红毯的普法现场,主讲法官的讲台与参会老兵的椅子平齐。这场没有主席台、不设讲话环节的普法课,让51名退役军人、军属成了真正的课堂主角,把法律课堂开成老兵“问诊室” 。
“法官同志,我这点赔偿款拖了好久怎么办?”“战友合伙做生意,协议该怎么立?”面对12名退役军人代表攥在手里的现实难题,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副庭长付婷婷的讲义被临时重构。她抛开场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引,精准聚焦劳务纠纷、权益保障等退役军人日常生活中高频痛点,逐一分析解答。
活动现场氛围热烈,老兵们纷纷走上讲台咨询、交流。主讲人付婷婷更是妙语连珠,晦涩的法律条文在她口中被转化成“接地气”的通俗语言,让《民法典》的生硬条文被拆解成老兵闲聊间的热门谈资,让专业法律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维权武器。
“这才是咱要的普法!”一名老兵攥着写满三页纸的问答记录感叹。当老兵们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热烈讨论时,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在破解更深层课题:如何让法律资源穿透“最后一公里”,从“我们有什么”转向“老兵要什么”。
散场时,意犹未尽的老兵们找到服务站工作人员,期待下次普法课的开展。活动负责人透露——这场普法实践将是触发系统性变革的开端:推出 “点单式普法”计划,按需求清单配送课程;扩建 “老兵法律智囊团”,吸纳法官、律师等多方力量……更多形式多样、落地见效的普法举措陆续开启,让社区里的法治实践成为退役军人权益保障工作新坐标。
图为普法实践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