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提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律师作为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肩负着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和使命。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律师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调解纠纷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创新成立了以律师为主体,邀请公证员、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志愿参与的社会治理工作平台———市保民信访法律事务服务中心。该中心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的第三方工作模式,受到中央政法委的高度肯定,被总结为“律师参与矛盾化解的吉林经验”,并向全国予以推广。为进一步发挥律师的法律专业特长和第三方中立身份优势,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因此建议:
一、大力加强律师队伍建设。
二、搭建基层法律服务平台。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四、完善沟通协作制度。
提案答复:市司法局主办
一、大力加强律师队伍建设
一是我市律师队伍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律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止目前,我市共有87家律师事务所、10家法律援助机构、52家公职律师单位、2家公司律师单位。全市律师共817人,其中执业律师608人、法援律师23人、公职公司律师186人。2019年,全市律师共承办各类案件9114件,其中刑事案件1457件,民商事案件4815件,行政案件338件,其它非诉讼法律事务2504件,业务总收入近亿元。
二是加强律师协会建设。2019年,我们组织召开了吉林市第五次律师代表大会,选出了新一届律师协会领导班子,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加了3名优秀律师担任副会长,完善了律师协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等机构,新成立了监事会,新组建了7个专门委员会和10个专业委员会。
三是加强律师队伍培训工作。市律师协会每年邀请有关法学专家围绕新修订的法律条款和办案实务等内容进行集中授课。由于今年疫情影响,我们积极通过中国法学会、省律师协会、英才苑府等平台搞好线上培训,对民法典、刑事辩护等律师感兴趣的专项内容组织培训学习,不断增强律师的专业素养。目前,已累计开展线上培训12次,全市律师培训时间平均达到40课时,我市律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四是强化对律师队伍的教育管理。按照省司法厅要求,针对律师队伍存在的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不强、职业信念不坚定、诚信缺失、责任意识单薄、收案收费不规范等方面问题开展集中教育整顿,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二、搭建基层法律服务平台
一是推进“两个中心”建设,有效化解信访申诉案件矛盾纠纷。为进一步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吉林市信访法律事务服务中心和吉林市律师代理申诉案件服务中心,引导律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两个“中心”自运行以来,大量困扰党委政府的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和信访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赢得了上访群众的口碑和赞誉,中央政法委、司法部、省委省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信访中心”经验在全国推广。截止目前,信访中心已经累计接待群众来访8700余人次,受理各类涉法涉诉信访案件685件,结案506件,息访人数达到3200余人。申诉中心成立以来,接待申诉群众咨询400余人次,正式受理案件93件,通过中心劝导已经使30余名申诉人服判息访。“两个中心”已成为吉林市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和重要品牌。
二是组织开展“律师进社区”活动。自2012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开展律师进社区活动,做到“六个一”,即:在每个社区设置一个法制宣传栏、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法律“维权岗”、在每个社区建立一支由律师和人民调解员组成的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公布一部法律服务电话、每季度开展一次专场法律咨询活动、每季度上一次法制教育课或法律讲座。通过开展“六个一”活动,努力做到“四有四必”,即:有咨询必解答、有矛盾必化解、有诉讼必代理、有困难必援助,及时把纠纷化解在基层,做到矛盾不上交。
三是开展“律师驻百村”活动。2018年3月15日,我局制定并下发了《吉林市司法局关于开展律师助百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提供法律服务、受理法律援助、化解矛盾纠纷、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等各项活动内容,对103个村屯开展法律服务,积极组织律师队伍向农村居民宣传讲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常用法律法规,帮助起草、修改、审核村规民约、法律文书,为村委会依法决策提供法律支撑。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一是加强“律师进社区”经费保障,提升全市律师参与法律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律师进社区收到了较好效果,但经费保障不足影响了律师工作热情。我们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并与市财政局沟通协调,市政府同意,每年拨付45.8万元作为“律师进社区”经费,并列入年度市财政预算。
二是实施奖励机制。近年来,我市律师行业获得了数十项集体和个人荣誉,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律师争先创优、积极向上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其中,吉林市律师行业党委被吉林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陈红、王文等律师被司法部评为“第五届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陈金福等7名律师被评为全省律师行业优秀共产党员,并有5个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律师行业先进党组织;恒正达等10个律师事务所和孙华茵等18名律师被吉林省司法厅评为“五大工程”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法律服务活动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2019年,刘一茗等21名律师被吉林省律师行业党委评为吉林省优秀律师。今年,吉林保民律师事务所和于耀武律师分别被我市推荐参加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和全国优秀律师评选。
三是积极推荐优秀律师参政议政。积极推荐优秀律师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充分调动律师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律师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来,目前,我市有36名优秀律师分别被推荐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四、完善沟通协作制度
一是畅通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渠道,加强诉源治理。2019年3月,市“两个中心”与丰满区人民法院共同签订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共建协议》,通过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定期交流机制,积极发挥法院与第三方中立机构的职能和专业优势,实现矛盾纠纷诉非化解功能优势互补,加强诉源治理。
二是与检察机关等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我市“两个中心”积极建立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与省检察院拟制了《关于开展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协作配合办法》,建立了化解矛盾纠纷新机制。
三是与市工商联建立民营企业维权中心,加强沟通协作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我们依托吉林保民律师事务所成立了“吉林市民营企业家权益保障中心”,负责接待全市民营企业家人身、财产以及企业权益方面的法律求助。我们还协调市工商联筹建了“吉林市民营企业法律维权服务中心工作站”,择优选定5家律师事务所,56名律师参加维权服务,并共同制定了《吉林市民营企业法律维权服务中心运行规则》等多项管理制度,为企业提供法治保障。
五、营造法治、开放的社会治理氛围
一是发挥律师专业特点,开展相关普法宣传工作。近年来,我们大力组织律师行业开展法律进军营、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等多项普法活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今年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向企业和社会发放了《吉林市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指引》1500余册,加强疫情期间法治宣传。
二是发挥重大行政决策咨询委员会作用,为加强我市市域治理提供决策支撑。近年来,在我局的积极推动下,吉林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了法治保障作用,修保等法律顾问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法律专家。年初以来,按照市政府要求积极参与各项重大法律问题决策的咨询论证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论证会。顾问组成员列席政府常务会议9次,专题会议4次,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63条。
三是法律顾问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法决策提供法律保障情况。2015年,我们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的通知》,在确定法律顾问的基本条件、建立方式和聘任程序同时,明确了法律顾问的主要职责,提出了履职要求。目前,各级党政机关均已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全市现有58名执业律师担任各级党委政府的法律顾问。2019年以来,共列席各级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91次,共提出法律意见建议341条,参与政府诉讼60余起,为政府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