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刚,1998年从白城师范学院物理教育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桦甸市北台子乡中学任物理教师;2002年调入桦甸市第一中学继续他的物理从教之路;2005年他被调入桦甸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任督学的三年里,从高中到幼儿园,从中心校到教学点,他走遍了桦甸大大小小所有的学校。崎岖的山路、简陋的校舍、艰苦的教师、孩子们的笑脸……这一切一切更加坚定了他从事教育的初心:双手扶持千树茂,慈怀灌注万花稠,也坚定了他走上教育管理岗位的决心。随后,任桦甸一中副校长和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的七年中,为他以后的教育管理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2014年11月,他被派到桦甸市的贫困乡之一——横道河子乡,任中学校长。横道河子乡中学位于桦甸市北部的肇大鸡山下,著名风景区南楼山南面的横道河畔。当时这所学校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优秀教师大批调离,校园校舍老化,辍学学生增多。走进校园,面对陈旧的校舍和师生迷茫的目光,他的内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上任的第一天,他就决心:尽自己的力量,改变可以改变的。
六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如今的横道中学已今非昔比,学校目前硬件设施完备,达到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生源充足、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优于同等学校,中考成绩连年名列前茅。六年来培养了10余名教学新秀、十杰教师,学校的生命教育特色、武术特色、书法特色吸引了多校多批次的参观交流。
学校今天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是孙继刚校长六年如一日艰难的付出,六年里,他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补充师资力量、关注留守儿童,努力使横道中学办成了一所有温度的乡村名校,努力让自己成为了一名乡村教育实干家。
接手学校时,学校食堂只能容纳50名学生就餐,看着300多名学生没有地方吃饭,他的心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无数次奔波于各级部门之间,在他的一在申请下,政府为学校投入了500万元钱,新建了标准化学生食堂及各类功能教室,从此之后,全校师生每餐都可以吃上热乎的饭菜了。六年里,还为学校更换了取暖设备,新建了标准化篮球场,新建了卫生厕所。横道中学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固定资产总值已增至千万元,由一所农村薄弱初中转变为乡镇一流名校。
山高路远,家不在本乡的教师一共有27人,为了使这些老师无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孙校长购置了床铺、被褥等生活用品,并将功能教学楼的两间屋子腾了出来,解决了这27名教师的住宿问题。
硬件条件也许容易改善,但师生生命状态的改变却异常艰难,学校有近100名学生是留守儿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校园欺凌等教育问题,他创新性地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研究,逐步形成了生命教育特色,全校师生乐观、阳光、向上,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研究成果《农村初中生命教育开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发表在《课程教育研究》中,并出版了《感悟生命,润泽心灵--生命教育的感悟与思索》等三本专著。
孙继刚矢志教学研究,求实创新。参与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调研。主持研究了两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一项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全部通过验收结题。他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深入班级听课,深入学科组评课,深入年级组分析每一次的成绩。重视毕业年级的管理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多次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多次邀请名优专家及教师到学校来进行培训讲座、辅导及送课等活动,让教师们受益匪浅。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连续三年,考入重点高中的人数位居全市前列,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认可,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高度评价,学校所获的奖项数不胜数。
6年来孙校长总过着以校为家的日子,陪着学生们晨读、就餐、上课、就寝,他每天都与学生吃住在一起,只有周末才能赶回家里,家里的重担都压在同是中学教师的妻子身上,面对两个女儿和年迈的父母,他只能用每周那有限的时间默默的陪伴。
青葱变白发,但他已经扎根在南楼山下、横道河旁,怀揣一颗热忱之心,行走在农村教育的康庄大道上,向阳而生,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