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蕴卓,吉化第六小学校教师,教务处副主任,负责学校语文特色工作。从教34年,任语文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31年,曾先后获得全省中小学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省语文骨干教师、市骨干班主任、市师德标兵、市功勋教师等荣誉称号。
王老师幸福完整的教育之路绝不仅仅是这些奖项的肯定,从教的人生有多丰富、孩子们的世界有多美好、教师生活有多幸福,都是用得奖之外的长年累月的点滴努力去体会的,用涓涓溪流的师爱去润泽幼小心灵的,用日常琐碎的件件小事去实现学生生命的成长的。从教至今,她一直默默坚守,踏实工作。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矢志不渝;关爱学生,辛勤培育,无怨无悔;坚守一线,严谨笃学,敢于创新;求真务实,勇于承担,追求卓越。也许是因为父亲给她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所以,她始终不忘初心,蕴育桃李,卓然独立,越而胜己。用真挚师爱、教育智慧、青春年华谱写着精彩美好的教育乐章。
播撒师爱的种子,润泽童心
学生们说:王老师是戴着颈托照样上课的人,是每天午休都在精心批改作业的人,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人,是给小女孩梳小辫的人,是为“他”清理呕吐污物洗脏衣服的人,是为没吃早饭的“她”送来牛奶面包的人,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上暖心鼓励话语的人,是给“他”雨中撑伞的人,是把每个学生的名字都写成一首藏头诗的人……
王老师总是把关爱渗透到每个细节,从细节中彰显师爱的光辉。一次微笑的容颜会使孩子周身弥漫着幸福的味道;一句真诚的赞美,被孩子记忆成生命化蛹成蝶的惊喜;一个传情的眼神,在孩子内心深处蔓延为生命本质的花香。这一串串的教育策略,无不诠释着教育的真谛,师爱的伟大。
在学生毕业前夕,王老师用学生的名字给全班47名同学每人写了一首名字藏头诗,既体现学生特点又蕴含期望。家长们看到后纷纷留言:自古严师童生畏,蕴结哲艺今世归,卓君师表沁芳华,恩情难谢亦难回。难忘毕业最后一次放学,王老师依旧送孩子们到校门口道别,师生相拥,纷纷泪洒。家长在班级群中倾吐感慨:这个童年,我们奔您而来,您伴我们度过!接来时是一群天真幼稚、少不经事的小鸟,送走时是一批羽翼丰满、搏击长空的雏鹰!七年里,您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倾注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孩子们长高的身体,缜密的思维,升华的情感,高尚的品质无不来自于您的言传身教!悄悄中,溜走的是您的韶华,默默中,染白的是您的霜发!浸润的是师爱,吐露的是芳华!一路陪伴着小鸟们从初文青涩到妙笔生花,从懵懂无知到意气风发!这一路走来,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收获;有太多太多的眷恋;有太多太多的不舍与牵挂!天地蕴灵气,才智卓芳华!无尽的爱戴,无尽的感激!
家长们真挚的文字见证了王老师的教育生活,也是送给王老师师德精神最好的奖牌。她曾获得吉林市班主任名师论坛优秀教育案例一等奖、吉林市首届小学班主任论坛竞赛特等奖、吉林市优秀师德教育案例征集评选特等奖、吉林市班主任大比武大练兵教育技能班会设计及说课一等奖。
播撒立人的种子,启迪童心
王老师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作为教育之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迪童心,陶冶品德,完善人格。实施立体化、系列化、全方位的德育教育,落实学校德育工程“日行一善”“周贯一条”“月评一星”“期评一最”的德育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分解细化落实教材中的德育目标,将其渗透到每一节课;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发现教育契机,点拨纠正,润物无声,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作文教学中,王老师注意引领学生积累语言,勤于观察,善于体验。有一段时间,王老师发现,孩子们特别乐于积累,在自己的作文中总是表现出语言的华美,但是忽视了思想的表达。王老师及时调整教学。因为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要帮助学生通过立言来立人的。所以,作文离开了正确的思想,精辟的见解,文字再漂亮也是立不起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点拨和校正,班级里出现了这样的作文:潘镜如同学的《那一刻,我记得》的作文体现从母爱中获得幸福的真谛;王俐人同学的《你若爱它,它也爱你》的作文揭示爱是相互的,要学会先付出爱;陈昱丞同学的作文《黄山奇景》和陈麓多同学的《如诗如画的龙潭山》都是写景,语言优美自不必说,更主要的是美丽的文字背后流淌出的是对家乡和对祖国的由衷的热爱之情;徐翼卿同学的作文《爱的粘贴》表达父子情深,爱暖心田,淋漓尽致的展现内心对爸爸远行的牵挂和不舍,情景呼之欲出,令人动容。更让人欣慰的是班级里学生的作文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思想之美、情感之真、心灵之善。孩子们的作文经常在《江城晚报》校园作家栏目刊登,在各种征文比赛中获奖。王老师也因此获得吉林市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我最喜爱的科学发明”征文、爱国主义教育读书征文等优秀指导教师奖项。王老师认为,语文教育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一定要传“道”,而向学生传递的这个“道”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应该是民族的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信仰,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这是为师之责,也是立教之本。
在吉林市“雏鹰杯”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大赛中,王老师组织班级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了此项活动,朗诵了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小诗《苔》。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是因为要让学生从古诗的吟诵中体会到虽平凡渺小但不自惭形秽,在逆境中有勇气实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这个世界的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经过全市几十所中小学校激烈地角逐,王老师班级的学生最终获得亚军,得到了现场点评专家的高度评价,她也因此被评为最佳指导教师,又为学校赢得了一块闪光的奖牌。
播撒文化的种子,打造特色
作为一名省特级教师,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为了寻求源头活水,王老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培训,并研读了具有时代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著,倾听大师的言说,感受智者的脉动,汲取文化的精髓。多少个节假日,多少次灯影下,月光下的执着,思考中的顿悟……她靠不断地学习、探索、实践,确立了“为学生的文化学习和精神的协同发展而教”的语文教育理念,逐步形成“扎实、和谐、轻松、睿智”的教学风格,构建了“主体学习,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总结并运用“得知、得意、得法、得言、得情”的“五得教学法”。所带班级实施“语文童子功法”,形成“会自学、爱读书、厚积累、善感悟、乐表达”的语文特色。她的微课小学一年级上册《秋天--读懂秋天里的文化印记》获吉林省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微课大赛二等奖,论文《疫情防控期间学前幼儿居家学习的实验研究》获得省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大赛一等奖。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获优秀科研成果奖。参与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组织的书香吉林中小学《读写讲做成才读本》的书稿编写,创作散文《中秋情思》,被教育部“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优秀作品集收录并由语文出版社出版。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王老师在学校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大力支持下,她带领全校语文教师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确立学校语文“三个一”学科特色建设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和拓展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自主研发写字、古诗词、国学等校本课程,并分层次、有序列地开展语文特色系列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具有真挚的人文情怀。创办学校语文特色《语文报》,学生们在这块芳草地上尽情享受母语学习的快乐。为了让全校语文教师能准确践行新课程理念,落实学校语文“三个一”培养目标,王老师经常为教师们做讲座:《教育是一束光,照亮孩子的未来》--落实语文“三个一”,做幸福的语文教师;《相约和乐课堂,共品语文味道》等。在疫情防控期间,她积极参与市教育学院组织的功勋教师线上导学微视频讲座,录制讲座视频《学诗之法、存乎一心》在吉林市互联网学校播出。所负责的学校语文特色工作多次被新闻媒体报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发展奠基”被吉林市教育局公众号广泛宣传;给孩子生命最初的那部分--语文“三个一”学科特色建设侧记在《江城晚报》报道;学校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无限风光在阅读”刊登在《江城日报》;学校获得吉林省小学语文诵读公益活动“最美诵读校园”奖项。
学校语文特色工作风生水起,扎扎实实,产生了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成为学校的学科品牌。
王老师用智慧去开启思维,用实践去积累经验,用创造去开拓未来。她凭借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精湛的教学技能追求更具特色的语文教育之路。同时也不断地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源泉和动力。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王老师现已年过半百,鬓染秋霜,但她依旧还是那个一直用如火的热情唤醒沉睡的灵魂;用闪亮的智慧激发求索的心灵;用无悔的付出证明师者尊严的人。不流连曾经的景色,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无论何时,她都会在教育的麦田里守望、播种、憧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