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搜索
惩治学术不端 从力戒浮躁之风开始——《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专家解读
发布时间:2019-06-18 10:30

  加强学风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对于激发创新、鼓励原创性科学贡献、提高创新绩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6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引发科研人员关注。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林慧认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研经费投入、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科研论文总数等指标已位居全球领先位置,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成果不断涌现。但科研界也存在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的作风,以及暗流涌动的圈子文化。 

  对此,《意见》旗帜鲜明地指出,要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此前,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首次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家的重视可见一斑。   

  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   

  林慧坦承,我国科研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当前科学界的浮躁浮夸之风、圈子文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圈子文化的产生,与科技资源分配制度、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以及科研组织模式密不可分。 

  科研人员为获得经费、得到奖项,需要进入一个个圈子,实现资源交换、利益共享,不断提高自己的段位,进而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利益。林慧称, 圈子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不仅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精力,影响科研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圈子文化会让科研人员迷失方向,沦为名利的追逐者,失去做科研的初心。 

  《意见》也强调,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何光喜指出,世界各国的科学共同体都有学派传承,圈子文化也普遍存在,但在中国讲人情、讲关系的风气可能更盛一些。需要注意的是,学风建设时下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浮夸,走到极端时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学术不端,这对于科研的伤害非常大。  

  刹住浮躁浮夸之风   

  2018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19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意见》主要针对当前科技界学风不够扎实的问题。目前,我国科研投入的量上去了,但有突破性、原始性创新意义的科技成果还较少。何光喜分析,一方面原因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积累还不够,另一方面就和学风不够扎实、过于浮躁有关,科研人员不能沉下心来,围绕某些关键问题啃硬骨头、攻坚克难。 

  有些科研人员甚至为了在较短时间发表论文,只做短平快的研究,不再做原创性的研究。如此一来,迎合了某些奖项、人才计划项目的评选要求,却偏离了科研的正常轨道。林慧说,新的时代更加需要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这不仅是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也深刻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境界。 

  很多科研人员也对当前的学风不太满意。学风不够扎实、大家不能潜心做研究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是我们目前最为缺乏的科学精神。何光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科研人员合理追寻自身利益无可厚非,但不能因为外在的短期利益导向,影响科研工作的深度和方向。   

  去年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我国科研环境较五年前改善明显。但仍有近半数的人认为,当前我国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的问题比较严重。 

  这既有部分科技工作者自身修养不足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何光喜解释说,过去一段时间,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考核评价科研人员时习惯于数论文和项目数量,至于研究活动是不是真正解决了深刻的科学问题,都变成了次要的。 

  于是,一些科研人员就拼命发灌水的论文。有人则把精力放到尽量多的拿项目、拿经费,要么是什么项目都接,要么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还有人专做短平快但科学价值较低的项目。那些长远来看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由于风险大且耗时耗力,很难在短期内攻克产出成果,很多科研人员就不愿意去碰。 

  学风问题,表面看是科研人员作风问题,和个体的修养、道德建设有关。要对科研人员加强学风教育、宣传,但也不能把板子全打在科研人员身上。在何光喜看来,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还要加强科研环境的整体营造,特别是相关制度和政策的改进完善。目前正在推进的破除四唯、改革科技评价导向,就是很重要的工作。 

  何光喜强调,要给科研人员创造真正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让他们通过踏实、沉心地做研究,也能得到有体面、有尊严的物质和精神回报。同时,也要从末端加强对学术不端和不良学风的惩治。目前的监管制度、体系已经逐渐完善,下一步还是落实和惩处的力度问题。 

  对于一些大腕儿的典型案例,是不是能真正做到发现一例惩处一例,并且惩处力度足够有震慑力,不能因为某个人有什么权威地位,就采取高举板子轻轻打下的处理方式。何光喜说。(科技日报北京611日电) 

  (科学精神论场)    弘扬正雅学风刻不容缓 

  本报评论员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学进。然而,当前学界之风气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一些领域、单位和个人,不同程度存在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为了追求短期效益,有人追热点、搞“跟班式”科研,避难就易、避重就轻;有人将科研成果的效益和价值无限拔高、夸大,虚假宣传,追求轰动效应;有人虚假挂名、抄袭剽窃,编造名目骗取项目、经费、奖励和荣誉;有人为个人利益频繁更换工作岗位,争名夺利,抢项目争资源……以上种种,大大影响科研人员的科学探索和创造活力,将阻碍我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有什么样的学术品格和氛围,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人才。仔细揣摩一下的确如此,在我们曾经一穷二白的年代,受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感召,几代科技工作者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勇攀高峰,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他们志存高远,埋头苦干、淡泊名利,开一代之风气,幻化为“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精神、南极精神……他们身上闪烁的科学家精神,正是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纵览人类科学发展之华章,恰由一个个求真务实、勇于为真理献身的科学家书写而就。他们用生命所诠释的科学家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科学研究自诞生之始,就是一项以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为基础的事业。而科学事业的意在求真,让从事科学研究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或多或少具备几分出世的意味。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普遍拜金、浮躁的当下,每每有甘守清贫做学问的事迹被报道出来,马上能引起全社会广泛的感动和致敬。所以说,知识界是社会的良心,科学共同体作为全社会知识水平、层次最高的群体之一,对社会风气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因而,对于学界来说,正雅学风好比基础设施,保障科学共同体高效运转,从而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对于全社会而言,学风雅正更能净化世风——如果连知识界都搞旁门左道,蝇营狗苟,那么全社会关于规矩和道德底线也将失守。环视四顾,我们几乎从未比现在更渴望正雅学风这股清流的到来。 

 

政策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