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市人社议〔2018〕3号
刘忠娜代表:
您在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速培养我市农村创业型人才的建议》(第35号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加速培养我市农村创业型人才的建议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之一,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支撑匮乏,尤其是创业型人才的短缺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也深有同感。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对于您提出的6点建议我们悉心采纳,并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开展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
今年我局将举办1期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聘请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和吉林省创联管理研究院教授,为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展新时期吉林省农村经济政策、乡村振兴等内容讲解。拟培训110人,培训人员范围包括种养殖大户、农村职业经纪人、涉农初创企业家、各类合作社负责人、负责农村经济的村干部等人员。
(二)实施农民工向农技工转型计划。
尽力满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接受培训、随到随学的培训需求,以农村新成长劳动力为重点,通过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及送培训下乡等方式,将简单、易学的家政服务、育婴师等培训项目送到有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身边,大力打造“江城育婴师”培训品牌。不断优化推广信息化监管方式,扩大培训受众面。在送培训下乡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坚持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不断提升培训质量。
(三)形成创业培训、服务、孵化机制。
一是根据农村创业人员特点,将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做到有机结合。继续推行创业启蒙培训,开办创业大讲堂。积极组织各县市区创业培训部门结合“互联网+”、传统手工艺、跨境电商、微商等当前热点行业,开展多种类别的创业大讲堂。二是打造创业就业服务云平台,加快微创乡镇、社区建设。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互联网+创业服务”的整体思路,建设以创业扶持资源聚集、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创业就业服务云平台。平台内设“找政策、找培训、找场地、找资金、找项目”等八大板块基本内容。在全市范围内创建创业就业服务微创乡镇(微创社区),将在各乡镇(社区)设立专人专岗专阵地,统一配备室外电子信息显示屏、办公用品等硬件器材,形成以乡镇、社区为根据地的创业就业服务网格。达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业服务的功能。三是加快我市返乡创业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孵化作用,年初根据省级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标准,结合我市返乡创业人员需求,制定了市本级返乡创业基地的认定条件,并根据基地孵化能力评定ABC等级,按照评定等级给予相应的创业补助。目前认定细则已经制定完成,待审批签发。
(四)做好农村创业型人才引进。
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服”计划,对在农村工作的“三支一服”人员开展创业意识培训。做好高校农业技术专家与各类种养殖合作社对接工作,为农村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形成村校对接机制,让专业人才为农村发展服务。
(五)加强农村“三库一平台”建设。
做好专家库、人才库、项目库信息整理,打造返乡创业服务平台,对有技术专长的人员进行分类登记,发挥其特长作用。广泛征集成熟创业项目,召开项目推介会。宣传创业典型,营造创业氛围。
(六)加强系统性、专业性培训工作。
培训返乡农民工,使之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而构建农业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三大重点任务之一。市农委分三个层次对我市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
一是普通培训工作。 即开展了冬春科技培训活动。冬春科技培训对象分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一般农民。十八大以来共开班4650次,培训65.9万人次。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开班196次,培训6621人次;新型职业农民开班108次,培训5327人次;一般农民开班3972次,培训50.1万次。
二是重点培育工作。 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工作。此项工作是农民培训工作的升级版。首先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组织培训机构认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遴选工作,本着“公平、公正、公开,有依据、有说服力”的原则,保证所入选学员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农民优先接受培训。其次在师资库中,根据课时计划、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聘请了受农民欢迎的专家,保证师资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在培训形式上,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采取集中理论培训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员到吉林地区及外地参观学习,交流经验。专家课上讲知识,课后实地为学员们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三是精准培育工作。 即启动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工作。此项工作是对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创新版,目前为止制定了培训方案、教学计划、招生简章,课时安排,并完成了学员遴选工作。经过入户逐一遴选,有35人初步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对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职业农民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人走村空”现象愈演愈烈,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新生代青年劳动力“脱农”。经调研,我市农业人口217万人,农村劳动力117万人,农业从业人员仅有77万人,其中41-55周岁以下的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1%,5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28%;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总人口70%。职业农民可选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二是职业农民培训层次不够丰富,培训能力不足。通过多年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训,我市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训模式上也有所创新,但现有新型经营主体培训项目分散,缺乏统筹协调,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综合培训规模不够,特别是高层次创业培训缺乏。此外,优秀师资匮乏、教学手段落后、实训基地缺乏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是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不明确,学员积极性不高。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从业人员的职前职后教育及后备农民培养,不少国家通过明确的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学农务农的积极性。而我市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方面相关扶持政策还不十分明确,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
三、下一步打算
培育农民工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通篇谋划,上下一股劲,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自加压力、真抓实干。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要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的三大体系开展工作,具体就是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的产业体系,大力推广绿色实用技术,夯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大对农民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主要做法是:一是围绕主导主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推广30项绿色可持续发展适用增产增效生产技术,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再添新动能。二是全年计划培训各种经营主体15万人次以上,其中新型职业农民2500人以上,种植大户2万户以上,农业职业经理人30人,稳步壮大农民工中受教育的比例。
吉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8年5月14日
(联系人:李娜 联系电话:6204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