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营区“四联并举”探索普法宣传教育新格局
2020-12-15 16:39
船营区认真贯彻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决议,充分调动普法宣传力量,以扩大宣传范围、拓宽宣传渠道、精准普法对象为目标,积极探索法治宣传教育新方法,推动形成普法阵地联动、特色队伍联合、线上线下联结、党建法治联创“四联并举”普法新格局。
一是普法阵地联动,开展农民工“跟踪式”普法。根据农民工流动性较强,地域转换频繁,工作生活地分离等特征,对农民工采取输出地授课、输入地服务、工作地援助的“三地”联动普法方式。在农民工输出地开展集中式送法,以“法律服务工作者进村屯”为依托,开展讲法培训、送法下乡、法治大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村屯法治文化活动,普及与农民工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春风行动”“科技、技术、法律”三下乡活动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期间发放农民工维权知识宣传材料13200余份。在农民工输入地开展结合式送法,结合卫生健康、民政、应急管理、民族宗教等管理部门职能,在社区为农民工提供便民公共法律服务,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安全生产法》等各类法律法规培训150场,有力提升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在农民工工作地组织援助式送法,与多家农民工就业企业联系沟通,有针对性开展援助式送法,把普法教育与解决劳动争议、劳动法律监督、农民工法律援助相结合,以专业法律角度帮助农民工解决劳动合同、社保缴费、工资拖欠、劳动安全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实现法律援助与法律宣传功能的有效整合。
二是特色队伍联合,丰富形式延伸法治触角。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法律从业者和服务志愿者,成立6支含有124名成员的宪法宣传队,分别针对社区、村屯、机关单位、校园及企业开展法律宣传、知识讲授及法律帮扶等多样化法治教育活动,引导各领域工作者知法懂法学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推进法治触角向基层延伸。自宪法宣传队成立,共组织宪法巡讲活动24场,培训人员近万人。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和群众需求,打造退伍老兵艺术团、临江民族法治艺术团、致和回民志愿服务宣传队等群众性法治文化志愿服务队,在重大节假日中依托法治文化广场开展法治文艺汇演和法治志愿活动,走街入户为百姓送去生动活泼的法治艺术作品,加大法治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是线上线下联结,推进普法宣传精准生动。培树“法律七进”“律师进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进村屯”等线下普法品牌同时,进一步加强“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普法工作,运用“船营普法”“依法治区”微信及QQ平台、手机客户端开展法治宣传工作,建立网络普法长效工作机制,提升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能力水平,努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法治宣传教育网络。在区、乡(镇)街、社区(村)建立集法治宣传、咨询、引导办事等功能的综合普法宣传微信群,累计发送普法信息1500条。指导各行业部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互联网+法治宣传”工作,加强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载体的运用,搭建“报纸释法、网上学法、短信送法”等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媒体普法平台,增强法治宣传的主动性、互动性和生动性。充分运用新媒体资源打通与群众的沟通渠道,结合群众法律需求,明确线下普法宣传重点,使线下宣传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是党建法治联创,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共享。以党建为工作引领,以法治做推进保障,实现两者共促共进。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加强对乡镇街党委领导带头学法、依法办事的督导力度。指导村(社区)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组织机构,发挥党组织优势,发动党员力量,建设村(居)民学校、宣传栏、图书角、法治广场等宣传阵地,绘制文化墙,融入精神文明、法治建设内容,多角度、多形式体现法治元素,展示文化特色;将村(居)民文化健身场、党员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纳入法治宣传阵地,将党建活动与法治理念深入融合,促进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进落实“党建领航 法治护航”乡村治理工作,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普法讲座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为村(居)民提供专业化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