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昌邑区住建局以“担当作为转作风、真抓实干促发展”为指引,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锤炼干部作风的“试金石”、践行民生承诺的“主战场”。通过问计于民、机制创新、攻坚破难,让4.26万户居民的“老房子”焕发“新活力”,让“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扎实迈进。
问计于民听呼声,从“政府配菜”到“群众点菜”。为破解老旧小区改造“政府干、群众看”“改了不满意”的难题,区住建局创新建立“三问于民”工作法,将民意贯穿改造全流程。问需于民知痛点,组织干部对新开工的53个老旧小区逐户走访,详细记录居民对屋顶防水、管网改造、停车位规划等核心诉求,形成“居民需求清单”;问计于民聚智慧,先后召开4次民意征求座谈会、恳谈会,邀请24户居民代表、楼栋长组成“改造智囊团”,围绕“怎么改、改什么、先改谁”出谋划策,累计收集意见建议202条;问效于民强监督,建立“居民质量监督员”制度,从每个小区推选3-5名居民参与材料验收、施工监督,让改造过程全程“阳光透明”。“按需定制”的改造模式,让53个老旧小区改造需求契合度大幅提升,“改得民心”的口碑在区域内的各个社区里悄然发酵。
机制创新提效能,从“各自为战”到“协同攻坚”。为打破部门壁垒、提升改造效率,区住建局牵头构建“三个一”工作体系。一套专班抓统筹,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施工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专班,实行“日碰头、周调度、月通报”,累计协调解决管线迁移、施工扰民等问题89个;一张清单明责任,将改造任务分解为前期手续、施工组织、质量监管等类别,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实行“挂图作战”;一笔资金优配置,整合财政专项资金优先保障水电气热等基础类改造,按需推进道路硬化、边石翻修等提升类项目,“把钱花在刀刃上”。在机制保障下,多个“老大难”改造项目取得突破,和平街5栋楼改造中创新“全程民意响应”机制,修理破损房檐1100米、更换破损窗户108扇、加装扶手栏杆203处,整治成效获得居民一致好评。
作风转变暖民心,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服务”。针对老旧小区改造中群众反映的“施工噪音大”问题,施工单位调整作业时间,避开学生上网课、老人午休的高峰时段;针对独居老人“出行不便”问题,组织志愿者上门登记需求;针对改造后管理难题,提前对接物业企业,同步推进“改管结合”,将东局子街道试点的物业提升经验融入改造后期管理,形成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体系。实现“改造好”与“管得好”无缝衔接,推动全区物业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干部队伍“主动、精细、效率”等意识显著增强。改造期间,区住建局累计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200余个,干部下沉改造现场300余人次,形成“项目有人抓、问题有人管、工作有人促”的生动局面。
改出幸福新生活,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如今走进昌邑区的老旧小区,昔日的“痛点”正变成“亮点”。坑洼的路面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昏暗的楼道装上了节能灯,闲置的空地改造成了“口袋公园”……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改造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改善,更有治理效能的提升。通过改造,同步化解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水泥老区阳台护栏脱落、和平花园女儿墙破损等安全隐患彻底消除;推动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落地,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小区议事协商机制更加健全;锤炼了干部队伍作风,“等靠要”思想转变为“主动办”行动,“遇到问题绕道走”变为“盯着问题抓到底”,为长效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昌邑区住建局将持续深化老旧小区改造成果,聚焦居民后续管理需求,完善“改管结合”长效机制,让改造后的小区“颜值”更高、“内涵”更足、“服务”更优,用实干担当书写更多“民生答卷”,让城市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初审:郝佳 复审:黄月 终审:于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