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区站前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家门口”党建服务阵地,全力织牢“就业服务、就业平台、就业培训”三张网,整合辖区优势资源,推进就业服务下移,着力服务大局、服务就业,重点解决求职人员就业难题。
“动态摸排”,织牢“监测网”。
站前街道根据高校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分配名单,实施就业服务网格化管理,各社区建立摸排台账和就业服务台账,为每位毕业生建档,设立信息采集表,通过“实地走访+入户宣传+座谈交流”等方式,详细记录高校毕业生有效信息,做到底数清、意向明、服务准,常态化开展就业跟踪服务、就业创业及政策宣传工作,及时录入实名制平台系统。
“双线并行”,织细“信息网”。
站前街道针对辖区内外卖骑手、快递员、代驾等新就业新业态群体需求大和辖区内企业相对较多这一实际,充分发挥社区在促进劳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把企业、党建联盟单位、“两新”组织等资源力量整合起来,汇聚成“让群众家门口好就业”的强大合力。在前程社区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设置就业资讯栏;利用新华社区“家门口”便民服务点阵地,延伸“暖心服务亭”的“招聘信息港”功能。并借助在微信公众号、居民群、推送活动信息等方式,多渠道、深层次搭建求职者与用工企业对接服务平台,持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平台搭建”,织密“服务网”。
站前街道开展社区微招聘、微培训、微帮扶等系列活动,探索“社区培训+就业”特色做法。建立“1311”服务机制,为求职者送上至少1次就业指导,通过剖析个人能力、发挥潜在优势,让其职业发展目标更明确;拓展辖区资源,结合就业意愿,收集辖区内的企业单位和新业态群体用工信息,有针对性的将有同类供需要求的企业单位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对接,择优为求职者推荐3次就业岗位,并引导高校毕业生关注就业服务平台,不断线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根据服务人群多样化、年轻化等特点,整合资源拓宽领域、开展多类别、多方式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快速成长为岗位能手、业务专才。
图为站前街道整合辖区优势资源,推进就业服务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