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来,昌邑区坚持问题导向,刀刃向内破藩篱,以全面学习补齐思想短板,以建言献策和调查研究广开言路问计于民,围绕7个方面25个课题大刀阔斧破题改革,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迸发勃勃生机,不断推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成效转化中走向深入。
乡村振兴——把冰天雪地变金山银山
昌邑区积极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工作时指出的“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冰雪经济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位于松花江中心的雾凇岛,是吉林市冬季雾凇景观游的热点。如今,土城子村满族猎鹰文化、萨满文化底蕴深厚,正打造满族特色风情小镇,要做“吃雾凇饭”的后起之秀。
从曾通村这边上岛看雾凇的游客,必经过土城子村。为帮村民吃稳“雾凇饭”,土城子打起了文化牌,以雾凇岛对岸的土城子为村中心建设特色民俗小镇,为雾凇岛开发配套建设旅游综合体,建设大型旅游观光餐饮住宿接待中心,民俗文化博物馆、关帝庙及祭祀大殿、萨满图腾雕塑群、萨满教祭祀展示中心等系列基础设施。同时打造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观光、特色旅游服务、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产品等项目,发展日趋多样的旅游项目。土城子满族朝鲜族民俗小镇项目正在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并收储部分土地,并已完成土城子村道路两侧太阳能路灯建设、民俗小镇牌楼门建设,以及在村路两侧设置了太阳能广告垃圾箱。土城子村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项目已经开始租赁大棚并引进君子兰和绿植种植。未来,土城子村主街道两侧的店铺都要进行仿古门脸改造。此地将成为一条分区域的小吃和旅游纪念品街市,销售本地特色商品。
“等我们这些基础设施都完善了,从市中心出发经过土城子乡土城子村上雾凇岛,会是游客们的不二选择。”
“只跑一次”改革——敢破敢立优化营商环境
近日,昌邑区政务服务中心教育(文体)窗口收到了一面锦旗。
一年前,某教育机构向昌邑区教育局申请办理教育资质,但证件却为非盈利教育机构。当时学校自愿选择营利办学,前往并要求昌邑工商分局按营利公司标准核名,由于当时正值国家民办教育新旧法及相关法规制定出台的交替时段,营利、非营利办学划分具体文件还未落实,昌邑工商分局没接收核名要求,这事便搁置了下来。之后工商企注字【2017】156号文件正式出台,但由于学校营利办学的性质与原名称不符,需要向昌邑区教育局申请更正单位名称,由“吉林市昌邑区某培训学校”更正为“吉林市昌邑区某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凭新证才能到昌邑工商分局领取营业执照。于是,时隔近一年,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正式向区教育(文体)局审批窗口申请更名,为能够尽快使企业更名成功,昌邑区教育局审批办不厌其烦研究政策、沟通其他部门,最终企业十天内拿到了新证。
从搁置了一年到最终十天办结,让企业负责人感慨颇多。在她看来,速度的变化其实是相对表面的,更让她吃惊的是,教育(文体)局审批办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为:“我打完咨询电话后,没等我去追问进展,教育局审批办负责人居然主动给我来了电话”。不仅如此,办理过程中教育(文体)局审批办更是主动靠前与昌邑工商分局沟通对接,帮助企业捋顺办理流程和细节,提效加速,积极推进此事。
企业负责人坦言,接到教育(文体)局审批办的受理电话后,她的担心依然很多:“这不单单只是变更一个名称,办学性质变更遇上政策的新旧交替期,本来就没有可借鉴的办法,不确定性太多了。但是工作人员将这项业务顺利推进,办理期间咨询律师并与我们公司总部的法律处积极对接处理,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性让我很踏实”。
企业负责人为了表示感谢,为昌邑区教育局审批办送去了锦旗,锦旗上所写的“敢破敢立全心为民,业务精湛服务暖心”不仅是她这次办事的直观体验,更代表了该企业对昌邑区推进“只跑一次”改革、积极优化营商环境的大力肯定。
新旧动能转换——建言献策破解发展难题
“建议对帮助企业的融资支持保持多渠道、多元化。希望政府协调本土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转型发展,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及时调结构、促增长,更大力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议创新招商模式,集约利用土地。重点实施‘腾笼换鸟’,着力盘活劣质企业,探索企业二次征收,合理集约利用土地,争取落地大项目、产业链项目。”这是昌邑区“新旧动能转换”建言献策专题座谈会上,代表们畅所欲言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为该区新旧动能转换、焕发新活力注入了智慧源泉,提出了破解之道。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速度换挡、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昌邑区把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作为解放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一招。通过举办“新旧动能转换”建言献策专题座谈会、深入企业调研走访,收集有价值意见建议17条,打开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思路。
昌邑区创新招商理念和招商方式,围绕我区发展战略与产业布局,重点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性强、发展空间大的优质项目。2018年,谋划包装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洽谈推进水泥艺术工场、北药/健康小城镇建设等项目46个。加快实施重点项目不放松,构建环环相扣、有序衔接、动态管理、追责问效的管理推进体系,确保项目推进速度和质量。目前,全区开复工项目46个,年度计划投资44.51亿元。
昌邑区梳理发展思路,明晰产业定位,坚定不移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两化”融合、集群发展等措施,引导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动“老产业”焕发“新活力”;另一方面,以数字昌邑建设为引领,做好“互联网+”融合文章,加快打造“智慧东市”、乌拉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未有穷期。昌邑大地正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中谱写新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