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区民政局高度重视窗口建设,不仅在为群众办实事上想对策,谋思路,而且下大力气创新窗口服务理念,打造为民服务软环境。通过完善制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树立“人人都是软环境、群众利益无小事”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增强为民服务意识,行政效能明显提升,为顺利开展社会救助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巩固基层救助保障,打造社会救助能力建设标准化
随着社会救助工作的不断扩展,原有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已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工作要求,必须把标准化理念延伸引入到社会救助领域,让社会救助工作真正形成流程规范、监督有效、措施有力的工作格局。昌邑区以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建设为依托,制发了《昌邑区救助服务中心建设标准》,从建立机构、组建低保专职队伍、明确工作职能、落实经费、加强培训五个方面入手,按照“三统一”(即统一机构名称、统一工作职责、统一资金使用)和“四有一能”(即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专门工作人员、有工作经费、能全面承担社会救助工作任务)的标准开展工作。工作人员数量与所辖区域内救助家庭数量按1:200户比例招聘并配备,按照“制度规范化、申请程序化、档案标准化、数据信息化”的标准,全面实行“两级管理、三级联审”社会救助模式。目前全区从事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达到128人(行政编16人,事业编37人,公益岗位8人,五站大学生55人,其他12人)。
二、打造规范有序文明高效的“一站式”受理服务平台
窗口内部实行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针对审批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我们通过入户走访、邻里询问等多种举措。坚持精简程序、缩短时限与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相统一,坚持加强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统一,坚持加强制度建设与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相统一,坚持服务窗口建设与机关作风建设相统一。对社会救助服务的城乡低保申请、大病医疗救助工作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最大限度的方便群众。
三、加强行风建设,积极处理信访投诉
安排专人负责处理群众的信访举报,坚持“有诉必受、有查必果、有果必复”原则,高度重视和认真处理群众的信访投诉,不断建立和完善信访投诉的调查、处理、反馈机制,提高信访投诉处理的办结时效,对群众的投诉举报在规定的期限内处理,并及时向信访投诉人反馈处理结果,上年共计答复民政部、省、市各类信访29件,接待电话来人访三千余件。
四、加强政务公开,树立社会救助“阳光”形象
社会救助事业中心作为全区公众关注度高的部门之一,积极围绕“民政为民”的宗旨,将政务公开与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相结合,及时主动公开,认真受理依申请公开,创新公开载体和形式,不断巩固提高政务和信息公开工作。以“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通过民政网站、政务公开栏、工作流程图版等方式,将窗口工作人员、工作依据、岗位职责、服务承诺、监督措施以及服务对象普遍关心、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全部公开,不断增强救助中心窗口工作的透明度,确保社会救助事业中心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赢得社会赞誉。
图为民政局社会救助事业中心工作人员入户走访
图为办事流程示意图
图为社会救助事业中心认真为群众办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