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吉得利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孤店村一社,公司是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营业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型企业,年加工量8800吨。公司始建于1996年,2003年正式注册为吉林市吉得利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占地面积36500平方米,截止2013年末,企业总资产5489.8万元,固定资产3204.4万元,销售收入5344.86万元,上缴税金103.45万元,税后利润258.92万元;现有员工185人,其中管理人员26人,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公司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现代订单农业经营模式, 现已发展种植、养殖农户共计3800多户。年种植甜玉米1000多公顷,年养殖肉种鸡5万套。
企业主导产品为速冻甜粘玉米及其深加工制品。“吉得利”和“吉吉宝”牌的甜粘青食玉米,远销至四川、厦门、江苏、湖南、福建、河北、山西、辽宁、内蒙古、延边等地,口碑非常好,市场满意度100%,“吉得利”经过多年的市场考验成为畅销和诚信品牌,是吉林地区比较有竞争力的品牌。
我公司生产的甜糯玉米,生长在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东北黑土地生态环境中,按绿色食品要求科学种植、采摘、精制加工成纯天然冷冻玉米棒和玉米粒。玉米棒大,外观、品质、色泽、饱满度和柔嫩度好,皮薄渣少、营养丰富,是老少皆益,四季俱佳的食品;我公司生产的鸡产品,品种齐全,天然无污染,无任何添加剂,是老百姓餐桌上的放心食品。
公司现有:
种鸡场:孤店子村一社,占地面积2500㎡,鸡舍面积2000㎡;
巴虎村,原巴虎小学校,占地面积20000㎡,鸡舍面积5000㎡。
孵化场:孤店子村一社,占地面积5000㎡,孵化场面积3500㎡。
冷冻库:孤店子村一社,占地面积6800㎡,冷冻库面积8000㎡;
公司自有玉米种植基地150公顷。
我公司是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营业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型企业。实行的是科技+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运作模式,致力于现代高科技优管理农业,在探索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果。在甜粘玉米种植加工方面,公司实行订单农业,订单签订后,对农民进行培训,制定标准,统一标准,统一发放优良种子,都是中国农科院专用种子,反复试种三年后,达到标准的。种植计划也是非常严格的,春节前到三月底制定完,技术员四月二十日到七月十日每天都在田间地头给予指导,发卡,详细记录姓名,身份证,数量等,进行严格管理。到成熟时适时采掰,后不超过6小时完成入库。农民可以当时结算现金。这种生产模式深得农民的喜爱,农民不仅每亩地可多收入三百多元,还可以提前拿到钱,尤其对家里有学生的农户更是及时雨,因为八九月份是学生开学的时候,需要交一笔费用,卖玉米的钱正好解了燃眉之急。除此之外,公司还成立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社,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使他们成为新型产业工人,这是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我们先行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这的确是利国利民的创举。在肉鸡养殖方面,公司有自己的种鸡场,产蛋后在自己的孵化场进行孵化,都是统一标准,严格质量的,然后发放给养殖户。等养殖户见到效益再付款,公司一直以来都是秉承这一方针,虽然有时公司是吃亏的,但得到的是农户的信赖和赞赏,提高了公司的美誉度,这是什么也换不来的,所以一直以来公司的口碑非常好。
刚开始上马速冻甜粘玉米的时候,基本都是靠人工来完成各项工作的。从收购到玉米切扒,蒸煮出入库等,后来产量逐年增加,加上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这种手工式工厂就大大制约了发展,公司添加大型运输车、叉车、装载车,自动化玉米扒皮机、脱粒机系统等,这样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又能降低生产成本。全面规范厂区环境,改造生产车间,使公司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
2009年至2013年间,为了使企业的发展正规化,使企业做强做大,公司先后送8人去清华学堂系统学习企业管理,人不学习等于没有软件的电脑,个人学习是单机,团队学习是互联网。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把学到的知识在公司的经营中加以实践,力争打造学习型企业。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2010年,公司大胆地迈出了农产品深加工这一步,将玉米制品做精、做细,提高它的附加值,这是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先后开发了速冻甜粘香叶饼、速冻豆角等项目,在市场上反应很好。
“吉得利”牌甜粘玉米被评为吉林省名牌产品;所有产品获得“绿色食品”称号。还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13年,公司申报“吉得利”商标为“吉林省著名商标”,已经顺利通过,进一步强化了品牌效应。
我公司位于城乡接合部,由于经营现状良好,而且口碑也非常好,所以吸引了不少吉林市的下岗职工来这里就业。其中管理人员占大部分,大专和本科以上的就有10人之多。他们很珍惜这个就业机会,努力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他们站的高,望的远,给企业带来了新鲜血液,对现代农业也比较熟识,积极了解国家农业和农村工作方向和政策,积极学习科学发展观。
高度的诚信,优质的服务使吉得利公司带动孤店子、磐石、蛟河、等10多个县市的1000多个养殖户和种植户在较短时间内走上了致富路,使200多个家庭靠养殖摆脱了贫困,为280多个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机会。
公司在发展中也遇到很多挫折,凭着上级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帮助,凭着公司领导人的努力拼搏,绝不放弃的精神,公司在2013年取得了预期的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