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雾凇美如画,客栈里暖意融融;农闲不猫冬,炒栗子包装发货,每天起早贪黑;大米加工车间开足马力,塑封包装后的大米发往全国各地。全方位打造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连点成线,乘着乡村振兴东风,昌邑区土城子乡一个个村落美丽蝶变,一处处产业蓬勃发展。
土城子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乡,“冰雪文化、鹰猎文化、雾凇文化、民俗文化、萨满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土城子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做大特色产业,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曾通村占据雾凇岛总面积的71%,江水常年不封冻,形成了“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的奇特景观,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曾通村有256户人家,开办了52家客栈,年接待游客6.8万人。近年来,随着“冰雪+体育”“冰雪+特色乡村”的深度融合,曾通村进一步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走进曾通村赵四客栈,老板正在忙着给游客退房。3个来自湖北的小姑娘前一天来到曾通村,欣赏了雾凇,睡了热炕头,吃了东北特色的杀猪菜,带着满满的收获,将要返程。“冬天就应该有一次踏雪的旅游,早就听说吉林市的雾凇名扬天下,在抖音平台上搜到了这家客栈。我们运气好,连续两天看到了雾凇。回去后,告诉小伙伴们,让他们也来看看。”25岁的小姑娘吕小姐说。赵四客栈的老板说:“冬天是我们村一年四季中最忙的。今年从11月开始陆续有游客到来。现在家家户户忙着包饺子、包黏豆包等,制作各种东北美食,迎接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一个冰雪季下来,咋也能赚十万二十万的。”
“白雪”换“白银”,小小江心岛,承载着多少人的雾凇梦。游人渴望饱览胜景,农人则在冰雪经济发展中实现了增收。曾通村成立了农家乐合作社,促进社员诚信经营、规范发展。国家鼓励在一产基础上做好二三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土城子乡也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并通过完善乡村产业布局来培育壮大富民产业。
渔楼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关书记的引领下,大榛子特色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成了土城子乡乡村振兴的典范。渔楼村原名打渔楼屯,又名鹰屯,曾是清初皇家捕鱼场所,翻建了“满族民俗馆”,被列入“吉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2016年,退役军人的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2018年,23个农户入股成立了君宇合作社。经过多方考察,开始种植大榛子,开启了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我们村的大榛子已进入盛果期。我在线上销售,3斤100元钱,特别畅销。每一粒榛子都能去壳直接食用,口感鲜脆爽口,即使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我们也有订单。”关书记说。目前,渔楼村栽种大榛子树2万余株,还开展了榛子采摘、特色餐饮等服务。君宇合作社每年收入约40万元,带动村民务工增收约15万元,带动40户村民种植大榛子树共同致富。
在油坊村,稻米产业更是做得风生水起。走进油坊村的大米生产车间,6条生产线上,身着蓝色工装的工人们正忙着给大米装袋、打包、发货。平均每天完成5000个到10000个订单,一天能卖出二三十吨大米。油坊村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韩书记是功臣。2021年3月份,33岁的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成立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本村流转了40多公顷土地种水稻,承包了邻村巴虎村452公顷的集中发包地,建成了8000多平方米的稻米加工厂,发展线上线下销售。每年流转土地,村民每公顷可获得9500元分红,村集体每公顷可获得400元分红,8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户均增收千元以上。稻米的年销售额可达到50万元钱。现在,韩书记的家庭农场带头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春季免费给村民发放鱼苗,稻田甲鱼,稻田螃蟹,稻田草鱼等花样翻新,采取“农场+农户+科研单位”的经营方式,“大巴虎”品牌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土城子乡党委书记林书记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土城子乡将继续坚持产业强乡,在产业结构优化上实现新突破,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三区、多点”的规划空间布局,奋力打造“产业兴旺、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乡村真正成为群众乐享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图为昌邑区土城子乡油坊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会研究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