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区幅员面积720平方公里,辖区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计18条,流经5个乡镇、9个街道、1个开发区、91个村和社区,如此发达的水系造就了水韵昌邑的灵动。
如今在昌邑区,无论是大河小溪,还是房前屋后的小微水体,都有一个守护健康的“负责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河长”。
2017年6月30日,昌邑区出台《昌邑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工作方案》,定目标、建制度,一张张路线图、时间表密集出炉,从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开始,昌邑区用176名区乡村三级河长,管住了全区所有水域,逐步形成了一套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和责任体系。
问题导向 构建河长制责任体系
北方冬天寒冷,即便是正午日照最足时,温度也很少在零度以上。尽管如此,昌邑区各个河道的日常监管巡查工作从未受到过影响。在鳌龙河桦皮厂段沿岸,笔者看到,河流保洁员正拿着工具在清理岸上垃圾。据桦皮厂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镇里按照河道日常监管巡查工作要求,坚持实施镇级河长每周巡河一次、村级河长每周巡河两次、河流保洁员每日巡河一次,力保辖区流域常治久清。
像桦皮厂镇的监管机制,在昌邑区已是常态。河长制既是一个水生态综合治理体系,又是一个责任体系。为了将河长制的职责落细落实,昌邑区制定了信息报送及共享、河湖日常监管巡查、督办督察、区级验收等7项工作制度,明确各级河长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职责;河流管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大小河湖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全区18条河流岸边显著位置设立了103座河长制公示牌,注明了各级河长姓名、职责及监督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以区级河长牵头整治为重点,严格落实各级河长包河治水责任;办法跟着问题走,区内9条河流完成了“一河一策”治理方案的制定、审批。
2018年以来,176名各级河长,足迹遍布从河、湖、水库到沟、渠的每一个角落,对河道情况、污染现状及河道两岸农业养殖、企业排污等情况进行全面摸排,督促整改、实时跟进。区级河长累计巡河次数达217人次,乡(镇)街、开发区级河长巡河1197人次,村(社区)级河长巡河2981人次。
水岸同治 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
水有来处,污有源头,问题虽出在水里,但根源却在岸上。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是水生态治理的两大顽疾。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昌邑区从推进农药化肥统防统治入手,通过稻田综合种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完成了禁养区内腾龙牧业养殖企业的关闭搬迁工作,推进非禁养区12户规模以上养殖户完成改造提升;同时,稳步开展动物无害化处理,累计处理生猪945头、鸡430只、鸡产品2170公斤,有效减少病死禽畜对河流水源的污染。
针对生活污水直排,昌邑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160.7万元实施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项目,着力改善农村河道卫生状况;深化农村厕所革命行动,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年底前新增卫生厕所1350处;实施现代农业灌区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强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推进鳌龙河水毁修复等项目建设步伐,强化各项水利基础设施保障。
此外,昌邑区还铁腕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积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形成常态化管理;加强河湖岸线垃圾整治,结合河道垃圾清理“攻坚月”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提升河道内垃圾清理成效;建立了以区级投入和奖补相结合的政府投入机制,设立乡村清洁整治长效管理机制专项资金,各行政村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专业保洁队伍,负责村域内河道保洁工作;扎实开展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与规范整治专项行动,对全区15个纳入整治范围的入河排污口进行了登记建档,确保“一口一档”,分类整治。
在不懈努力下,昌邑区河湖和流域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而未来,在河长制的大力推动下,江河湖泊终将回归原有的生态底色,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