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教育局文件 工作部署 教育新闻
燃烧兑现价值,羽化超越重生——吉林市第十中学校 林 昆

燃烧兑现价值,羽化超越重生——吉林市第十中学校 林 昆

燃烧兑现价值,羽化超越重生

                       吉林市第十中学     林 昆

 

红烛的风采在于燃烧中兑现自己的价值,春蚕的意蕴在于羽化时超越重生的境界。我于1998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同年分配到第十中学(原吉铁三中)工作, 19年来,我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的最前沿,不知疲倦地跋涉,我用如火的激情点亮每一盏生命的航灯,让我的青春变得厚重而美丽。经历了三尺讲台的历练,经历了连续任教七届学生的艰辛,经历了无怨无悔的奋斗,近10年以来,我的学生曾经获得昌邑区状元有3人,昌邑区第二名4人,特别是在2014年中考中王玉虎取得昌邑区状元,吉林市第六名的好成绩,在今年的中考中我班的刘瀚文同学以592.75的成绩夺得昌邑区状元的桂冠,吉林市第四,并且我班有7人达到吉林一中统招线,实现了初一、初二全市统考,初三模拟考试,以及中考的班级总平均分一直位居吉林市第一名的成绩,一路走来我收获了鲜花的芬芳、朝霞的绚烂。

一、燃烧激情,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教学的制高点。

19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份事业。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事情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样简单,很快学生的不重视,班主任教师的不信任,家长的怀疑等一切无法预料的事情向我袭来。但凭我认准一件事决不回头的个性,我选择了学习。于是,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多了一个大学生;下班后的教研组里出现了一个埋头在教材中学习的身影;空旷的教室里总会传出抑扬有序讲课的声音。辛勤的付出终于获得回报,仅一个月的时间,我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成为学生品议的主要话题,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同学科老师的肯定。时值初三中考的总复习,我利用整个复习时间,一口气把六册教材全部铭记于心。从那时起,我更坚定了信念,一定要把自己的教育事业坚持到底,执着追求。

从参加工作到到如今,在教学方面我始终处于教改的大潮之中, 19年经历了五套教材的更换,每一次都感受着教育改革带给我的不断思索,在大家的关爱和帮助下,由一个不谙世事、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让我走上了区级、市级、省级、甚至于国家级的教学舞台,也曾尝试了跨年级教学的模式,让我获得了在教学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教学新秀、优秀青年教师、百优教师、优秀教师、十佳教师、全天候教师、骨干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等,每一份荣誉的获得都会让我砥砺前行,执着追求。

教学成绩的收获,不能仅仅固守于自己,于是我在学校进行了走进微课的业务讲座和微课堂的演示,区教育局的中小学衔接现场会上我进行了课堂教学和理论培训,进修学校的名师讲坛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研讨,在昌邑区和吉林市进行了中考复习的分析和策略的讲座,并参与了省教育学院的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数据研讨和制定活动。

二、呕心沥血,培育栋梁,甘洒热血谱写奉献之歌。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班级的卫生、纪律,学生的行为、生活等样样离不了班主任。在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同时,我不断积累班级管理经验,并在短时期内使自己成熟起来。初当班主任,孩子小,爱人工作也很忙,为了不影响工作,我把老人接到身边,由老人照顾孩子。孩子三岁上幼儿园时,正好又逢初三,每天早上,孩子还没起床时我已离家,晚上孩子睡着了才回到家中。看到熟睡中的孩子,父爱的本能驱使我只能在孩子的脸上轻轻地贴一下,又打开台灯开始备课。六一节,园里要求孩子的家长到校与孩子共同庆祝节日,在老人的恳求下,才请了半天的假,安排好所有班级的事情去看孩子表演。当孩子拉着我的手和所有的老师、小朋友说这是他的爸爸,他的爸爸是优秀的老师时,那种骄傲的神情让我感到深深地愧疚。下定决心中考后一定好好陪陪孩子。

假期转瞬即逝,又有50多名学生交到我的手中。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之后,我与学生们走进军营,迎接开学第一课——军训。几天的军训生活中,通过细致的观察,我对每一位学生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利用晚上学生们就寝后的时间给每个学生写信,信中有鼓励的话语,有肯定的语言,也有老师的期望。拉练时逢大雨瓢泼,伞不够用,我和学生们一起享受雨水的洗礼,你拉着我,我拽着你,相互扶持,虽浑身湿透,却温暖在心。雨停后,帮学生晒衣服,给学生熬姜水,一夜未合眼,生怕哪个学生感冒发烧。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同甘,也享受到了共苦,相互之间很快熟悉起来,并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学生们安然无恙地返回学校,我却因为身体过度劳累病倒了。但是我依然放不下这些还未完全熟悉的学生们,打完针又来到课堂,一直到学生们毕业,他们仍然清晰地记得师生们共同淋雨的快乐。

家长的信任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依靠,把热心送给家长,尊重家长,虚心听取家长意见,这是作为一名班主任与家长长期交往的原则。对“留守学生”的家长,也经常与远在他乡的父母互通电话,向他们及时汇报子女的学习情况与在校表现。这样我与家长建立起了密切联系的“热线” ,不仅互通了信息,还增进了情感,拉近了距离,做起学生工作来也就得心应手。

530从家出发,倒车,6:30到达学校,17:00,最后一个学生离校,出发回家,倒车,18:30分,到家。这就是我一天生活的节奏,十三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不为别的,我正是以这样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我所心仪的教育事业。但是,年幼的儿子不懂,他只知道爸爸是老师,为什么却总要上班比其他的老师早很多?为什么早晨从来看不到爸爸?为什么身为语文老师的爸爸却从来不给自己检查语文作业?十九年如一日的生活,却让我的学生收获了很多,很多!我每天基本是学校第一个到校的老师,我的学生总是在到校的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老师,所以,我的学生总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微笑的向老师问好——安静的坐下学习——及时的准备每天的课程,他们就这样开始着自己一天的生活。那一天,孩子们到校却没有看到我,一个个发疯似的在学校的各个地方寻找,“林老师怎么没来?”“林老师,林老师?”直至听到我在电话里对他们一天学校生活的安排,这才安下心来,从容地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他们哪里知道,刚从基地校回来的时候,由于那一夜的阴雨,为了学生的安全,整个夜里,我都一直在他们寝室外面守护,那一夜,我彻夜未眠,我的衣服、鞋子全部湿透。基地校返回的当天,我就已经开始小便便血、小腹疼痛,痛苦一直困扰着我,但我的些许的呻吟也没有让任何孩子有所发觉,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直到第二天,我迫不得已先去医院检查而没有先到学校,而在检查身体的时候被残忍地怀疑成膀胱癌,在进行的各项检查的过程中家长的来电、学生的问候,我始终保持着微笑,生怕家长、学生感到不安,此时的我一直在痛苦中煎熬!

三、矢志不渝,肩负责任,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

十九年的教学工作,十七年的班主任生涯,我的付出让我拥有了更多的人间真情。学生们给予我很多的绰号:老林,老大、昆哥,一切的戏谑不但没有让人感到反感,更多的是让我们真切的明白我在学生的世界里既是严父,又是良友,家长口中的老弟,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无私地付出为每个孩子、每个家长,以及每个家庭带来怎样的感动。08届,班里的一名学生患了绝症,每天都要接受化疗。为了治好病,父母几乎倾家荡产,得知此事后,我与班级同学共同商议、探讨解决方法,向全班学生发出号召。在我的带动下,只一天时间,班级学生就捐款2000多元。后来,学生们又自发地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学校党支部为此事特开展了以“爱在你我心中传递”为主题的捐赠大会,全校师生共捐款2万多元。这一举动引起市少工委、团市委的重视,他们带着钱物亲自到医院探望。2011年,面对三年前已毕业,刚刚考上新疆大学的学生,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学费上学,我毅然拿出一万元来资助。我总认为:“在学生们有困难时,如果帮他们一把,也许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甚至是整个家庭,我们怎能视而不见?难道老师的职责不是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前途吗?”正是对每一位学生无私的关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尊重。他们愿意与我沟通,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我探讨,愿意把我当成自己的家人。

回忆七届班主任的生涯,我深知一位班主任三年对孩子以及未来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于是,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是单一的,唯有言行一致的影响,才能为孩子打造一方晴空,在班主任工作中不断的改变思路,变换方法,才能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让孩子朝着更远的方向前进,于是在活动中改变,在生活中影响,让我的学生们在初中三年尽情挥洒他们的少年时光,我们班的合唱走上了区、市的舞台,我们的班会获得了市、区的一等奖,我们的班集体不仅是昌邑区优秀班集体,而且还是吉林市示范班集体,而我也成为了吉林市创新型班主任,优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在我所带的班级中也出现了普通班无流失,重点班全部上重点高中的奇迹,并且他们的中考成绩在不断攀升,每一届的学生都在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今年刘翰文同学已经取得全市第四,下次我们就要争取全市前三!特别是经历了这一年跨年级做两个班的班主任的历练,初一的习惯养成和初三的奋力拼搏,让我在不断收获成绩的喜悦中,感受到无比的幸福!

老师们,好在我们付出了真爱,换来了学生真诚的回报;疲惫了身心,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和关爱。从我校获得的一块块金灿灿的奖牌中,从近几年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以及中考中,一次又一次证实了学校的潜力,领导的魄力,老师的能力,学生的实力。不错,正是第十中学这片沃土让每位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自身崇高的人生价值。我们怎能不用自己一生的心血为学校、学生、家长谱写一首永恒的奉献之歌呢?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会当击水三千里,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祖国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就是对我们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最高礼赞,我们为自己能从事这种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职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民族复兴,我们责无旁贷;爱洒桃李,我们无怨无悔!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努力的工作和学习,用青春和热血为昌邑教育拓展出进取的新篇章!


文章来源:
昌邑区教育局
  返回吉林市政府网站
吉公网安备 22020202000130号 版权所有:吉林市昌邑区教育局 联系方式:0432-62755141
域名:http://www.jlscy.gov.cn/ 网站标识码:2202020008 吉ICP备130044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