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要有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更要有崇德向善、信义和美的精神追求。
一个人,可以感动一座城市,那就是好人。
一种行为,可以影响一座城市,那就是善举。
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普通、平凡,但却在举手投足间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他们以一个个发自内心的善行义举,构筑了这座城市的灵魂,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好人之歌”。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孝老爱亲……他们是我们身边的“小人物”,他们用真善美温暖社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孤店子镇大荒地村村民 马玉波
马玉波,孤店子镇大荒地村四社村民,现年51岁。马玉波性格腼腆淳朴,有着农村妇女特有的善良坚韧、无私奉献的品质。她用自己的爱心和孝心给了父母一个幸福无忧的晚年,给了家庭一份无言的支撑和安定。
马玉波家里子女较多,多年的劳累让父母患上了多种疾病,长期患病的父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辛苦劳作,连日常生活都要靠人照料。马玉波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劳累的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弟弟还尚且年幼,难以撑起这个家。她默默的扛起了生活的全部重担,一边耕种土地,一边忙着家务,还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
无论在哪,她都把父亲带在身边,干活时,先把父亲安顿好,然后才开始干活。还要时时留意父亲的举动,不让他受到意外的伤害。就这样,直到她也到了出嫁的年龄。母亲不想让她再被家庭拖累,劝她找个合适的人嫁了。她看着父母和弟弟,实在不忍心放下他们。于是,她提出要找个能和自己一起赡养照顾老人的伴侣共同生活。可是,几年下来,提亲的人寥寥无几,她也等成了老姑娘。眼看着弟弟也该成家了,可她还是待字闺中。年迈的母亲已经无力再从事农业生产,父亲的病依然不见好转,这样的家庭,终究会耽误弟弟的婚事。为了不让弟弟有和自己同样的遗憾,马玉波向媒人保证,父母的照料由她一人承担,绝不让弟弟和未来的弟媳操心,并提出让弟弟分家单过。弟弟成家后,不忍心让她一人照顾父母,不同意分家。但她比以前更加勤勉,照顾父母的工作她总是事无巨细的做到前面,尽量不让弟弟、弟媳操劳。弟弟一家一心扑在农活上,也想让家里条件更好些,好给她减轻些负担。
就这样,马玉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照顾着父母,转眼间已是三十年。三十年来,她无微不至的照料着父亲母亲,从无抱怨,从无懈怠,多年如一日的给予父母关爱,让父母在艰难的岁月里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幸福。多年来,她和弟弟弟媳互爱互敬,对侄儿侄女视若己出,用实际行动教育和感染着他们,用良好的品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五年前,年迈的母亲因病卧床不起,她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可她依然无怨无悔的照料着两位老人。每天,她都会早早的起床,帮助父亲洗漱、穿衣,收拾妥帖后再来服侍母亲。帮助母亲洗漱、吃饭、翻身,按摩。母亲卧床五年来,没有一点褥疮,没有增加其它卧床的后遗症。她用自己的勤勉为二老营造了一个平安幸福的晚年。
有时,母亲看着她操劳的身影,心疼她的辛苦,暗自垂泪。她总是耐心的劝导母亲,让母亲放宽心。这三十多年,她始终如一的照顾着两位老人,用自己的奉献给这个家一份乐观和坚韧。她总是说,父母的幸福就是她最大的心愿和,只要她在一天,她就会一如既往的照顾好父母的晚年。她用善良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