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网搜索

产业根植沃土 创新枝繁叶茂

来源:   更新时间:2014-12-09 13:03
     随着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东北等老工业区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经济增速下滑更为明显。

 

  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吉林经开区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小气候”,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大项目建设持续升温,企业营销指标节节攀升,截至目前纳税超百万的企业超过60户。预计全年吉林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可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良好发展态势的形成,得益于近年来吉林经开区立足全市产业、资源现实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导向,强力推进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新材料、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链式延伸和集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从而大大增强了区域经济活力和抗风险能力。

 

  晋升国家级开发区4年来,经开区经济指标高位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立区产业迅猛发展,对外开放度不断提升,园区配套能力日益增强,惠民利民工程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呈现出科学发展、稳健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科学规划 着眼长远

 

  吉林经开区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长吉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出发,聘请泛华集团高站位、高起点、大手笔编制了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

 

  在我市总体发展规划框架内,吉林经开区的发展规划立足我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特色,明确了经开区新一轮总体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区性质等重大问题,要力求通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全面推进现代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集聚区向综合性现代化新城区转变,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显著提升,将经开区建设成为经济基础雄厚、产业集群发展、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宜居的吉林市北部工业新城核心服务区。

 创新思想增强内力

  2010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深度蔓延、国内经济环境趋紧等不利因素,吉林经开区牢固树立“不辱使命、埋头苦干、握沙成团、率先发展”的经开区精神,创新体制机制,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以赴求突破。

 

  工作中,经开区坚持把开发区象一个企业来管理,像一个家庭来经营,像一个作品来创造,奋力争创“五个一流”,即争创一流班子、一流队伍、一流机制、一流环境、一流业绩。在干部任用上,坚持“以业绩论英雄”,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所有干部通过公平公正竞聘上岗,开创了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新机制,激发了全区干部的工作激情。在工作机制上,实施了工作业绩与个人收益挂钩,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运用,使得经开区上下精神振奋、干劲十足、人心思进,有效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在商务部组织开展的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排名中连续跃升。截至2013年末,驻区企业已达575户,其中工业企业19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户。从2010年晋升国家级开发区到2013年,经开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17.2亿元、规模工业产值866.1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40.2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1.5%26.3%19%32.1%

 

  招商选资 广借外力

 

  针对国内外产业发展新形势及开发区未来发展目标,吉林经开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头等大事,以“招大商、招群商”为核心,坚持“高站位、大手笔,借外力、挖内潜,用真情、辨真伪,成合力、求实效”的八大招商理念,建立健全了项目入区质量控制体系严把入区门槛,制定出台了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十条意见,调整了绩效奖金结构和考核办法,实行了招商局室和非招商局室结对捆绑招商,同奖同罚,真正形成了“人人关心招商,人人服务招商”的浓厚氛围。

 

  经开区强势开展招商引资攻坚战和项目建设攻坚战,领导带头赴外招商,全力洽谈项目,接连在招大商、招群商、蹲点招商、产业链招商、总部经济招商、捆绑招商等7大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全区招商引资工作连年取得丰硕成果。到2013年底,全区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36.3亿元,引进国内、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6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户。外资企业持续增多,达到17户;投资领域更加广泛,涉及精细化工、生物、装备制造、品牌食品产业。投资来源迅速扩大,涉及美国、德国、意大利、港澳台、新加坡等10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企业不断增多,省内报关已达23户;外贸品种逐渐丰富,对外贸易额快速攀升,2014年上半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9720.1万美元,同比增长69.6%,其中出口8113万美元,同比增长107.1%。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经开区利用外资总额已占到全市的1/4

 

  2010-2013年,经开区累计引进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37.58亿元、外资27630万美元,共引进亿元以上大项目100项,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9项、5亿-10亿元项目6项,主要有吉林众鑫化工33亿元精细化工园、联想控股10亿元物流园、中粮集团10亿元30万吨稻米深加工、深圳惠程5亿元聚酰亚胺系列纤维等。

 

  紧抓项目 累积实力

 

  经开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开发区工作的生命线,牢固树立全天候为企业提供“保姆式、跑步式、精准式”服务的理念和“不准说差一句话、不准办差一件事、不准提供一个虚假信息、不存在下不为例”的原则,按照“签约项目促开工、开工项目促投产、投产项目促达产”的要求,逐一落实“三位一体”包保责任制,实施项目建设服务“五步法”,强化企业生产经营调度,加大生产要素协调保障,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和投产达产。

 

  近4年来,经开区累计开工建设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54项,开工项目呈现几个特点:一是亿元以上大项目多。354个项目中,亿元项目212项,占项目总数的59.9%。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8项、10亿元以上项目20项。二是工业项目的占比高。354个项目中工业项目277项,占项目总量的78.2%,项目平均投资强度达3900/平方米。三是主导产业集聚度高。354个项目中有192个为精细化工类项目,占项目总量的54.2%;战略性新兴产业类项目195项,占项目总量的55.1%

 

  培育集群 做精主业

  晋升国家级开发区后,在透彻分析自身优劣、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上,经开区确立了突出做大做强以高端化学品为主导的精细化工产业,以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以生物质转化为主导的生物产业,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关键项目和关键技术,着力延伸生物乙醇、环氧乙烷、苯胺、聚酰亚胺4大主导产业链条,迅速提高经济总量和市场占有率。经过多来潜心发展,经开区主导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精细化工产业迅速壮大。按照原料线路多元化、产品加工精深化、产业发展链式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醇醚、苯胺、化工助剂、改性塑料等精细化工产品,目前研发和生产企业主要有吉林康乃尔化工、吉林众鑫化工、吉林怡达、吉林奥克等48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户,产品覆盖31大类、200多个品种、综合生产能力200万吨/年。目前,吉林化纤集团现为亚洲最大的腈纶生产基地,占有国内1/3产能。2014年,康乃尔化工苯胺产能一举超过美国杜邦公司,成为世界最大苯胺生产商。吉林众鑫化工公司拥有国内首套、世界第三套异戊烯醇装置,一举打破美、日等国家对这种产品的生产和技术垄断。

 

  生物产业发展不断加快。骨干企业主要有吉林燃料乙醇、博大生化、正业生物等7家,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85万吨/年。其中,吉林燃料乙醇公司现为国内最大的燃料乙醇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及新能源供应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良湿法工艺,其产量已占据国内1/3

 

  以碳纤维及高新技术纤纤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骨干企业主要有吉林化纤、方大江城碳纤维、吉林碳谷碳纤维、吉研高科技纤维、吉林高琦聚酰亚胺纤维等6家公司,主要产品为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其制品、竹纤维、阻燃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

 

  目前,国内最完整的碳纤维全产业链条在我区已经形成,为打造“中国碳谷”奠定了坚实基础。碳纤维原丝产能已达5000/年,产品覆盖1K24K不同级别。碳丝产能为660/年,已达到T400品级,产品质量居国内领先水平。碳纤维溶剂产能为5000/年,产能现为全国最大。碳纤维辅助材料和下游制品主要有碳纤维自行车、碳布、碳毡、碳绳等。聚酰亚胺系列产品主要有氯代苯酐、三苯二醚二酐、聚酰亚胺树酯、聚酰亚胺纤维等,其产能分别达到1000/年、100/年、20/年和600/年。医药产业已发展到7户,2014年上半年完成产值3.3亿元,同比增长37.5%

 

  经开区产业链条日趋完整。康乃尔化工36万吨苯胺、27万吨硝酸项目建成投产,使“硝酸—合成氨—苯—苯胺”产业链进一步确立,产业链条日渐清晰。随着众鑫化工12万吨、博海生化6万吨环氧乙烷项目建成投产,年底 “生物乙醇—环氧乙烷—醇醚—表面活性剂”生物化工产业链将基本形成。“聚酰亚胺单体—树脂—纤维—造纸及复合材料”产业链日益完善并实现规模化生产。“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碳丝—碳纤维下游制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前景广阔。

 

  经开区众多企业呈高速增长态势,康乃尔化工、众鑫化工5年内产值将分别实现100亿元,北沙制药计划在2年内产值达到30亿元,高琦聚酰亚胺2018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方大江城碳纤维成功启动500吨碳化生产线后,规划建设1000吨碳化线,目前正在与知名汽车企业联手深入研发下游应用制品,全力拓展国际国内更大市场份额。

优化运行激发活力

 

  经开区切实将促进现有企业提速增效、建成项目达产达效工作摆上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狠抓政策落实、生产要素协调保障、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特别是针对经济下行影响,深入开展“百名干部包保百户企业”等活动。

 

  经开区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的资金、用工、土地等问题。近4年来,相继组织开展20余次大型产需衔接会,解决了50余户重点企业原料需求、资金短缺、市场销售、生产技术等问题。全区工业企业总体上走出金融危机影响,步入了项目集中成熟期、产能集中放大期、效益集中释放期的崭新阶段。2011年,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实现245亿元,同比增长37.6%。全区工业19个行业中15个行业产值增速在40%以上。2012年,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关,实现311亿元,同比增长9.5%2013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345亿元,同比增长10.9%。今年,规模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384亿元,同比增长11.2%

 

  近年来,能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活力和效益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工业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五大主要指标增幅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列入市级百户重点企业目录的15户企业年均增长10%以上。今年,博大生化、京泰化工、龙谷物流泰维电源、宏鼎化工等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重新焕发生机,近8亿元固定资产有效盘活,累计新增产值2000余万元。

 

  科技创新 打造优势

 

  如果把项目建设比作“植树”,要想形成枝繁叶茂的产业“森林”,离不开“科技”的灌溉。经开区十分注重科技创新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他们充分依托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独特优势,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求突出更多重要关键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同时,经开区通过制定出台专向扶持政策,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多方争取各级资金支持,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等一系列措施,企业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发展到34家,拥有各项专利授权67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39项,处于世界技术领先水平24项。其中,众鑫化工异戊烯醇装置生产技术处世界领先,它的投产不仅改变了我国异戊烯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也使其每吨价格由原来的8万元降低到6万元。吉林经开区与省纺织工业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展的T700级高性能聚丙烯腈碳纤维研发生产项目进入中试阶段。吉林高琦聚酰亚胺公司是当前世界3家聚酰亚胺研发应用全产业链企业之一,填补国内空白,拥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非专利技术,拥有国际上唯一的聚酰亚胺纸和聚酰亚胺活性炭中试线。

 

  完善载体 提升功能

 

  经开区狠抓超前规划、合理配套、强化管理、注重生态四个重点,基础设施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经开区多渠道投入资金近7亿元,开工建设了污水处理厂、松江北路、中粮米业铁路专用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目前,经开区东区18.9平方公里内道路、供水、雨排水、污排水、供电、供汽、通讯等“七通一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全部具备。

 

  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经开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紧紧围绕实现生活安宁、生产安全、百姓安居、社会安定的目标,多措并举,切实做好社会平安稳定工作,推进社会和谐建设,为转型发展构筑起可靠保障。

主办单位: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吉公网安备 22020202000147号 吉ICP备13004017号

网站标识码:2202000032 电话:0432-66490069

站点地图         返回吉林市人民政府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WWW.JLEDA.GOV.CN
产业根植沃土 创新枝繁叶茂
发布时间:2014-12-09 13:03   
     随着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东北等老工业区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经济增速下滑更为明显。

 

  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吉林经开区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小气候”,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大项目建设持续升温,企业营销指标节节攀升,截至目前纳税超百万的企业超过60户。预计全年吉林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可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良好发展态势的形成,得益于近年来吉林经开区立足全市产业、资源现实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导向,强力推进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新材料、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链式延伸和集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从而大大增强了区域经济活力和抗风险能力。

 

  晋升国家级开发区4年来,经开区经济指标高位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立区产业迅猛发展,对外开放度不断提升,园区配套能力日益增强,惠民利民工程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呈现出科学发展、稳健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科学规划 着眼长远

 

  吉林经开区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长吉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出发,聘请泛华集团高站位、高起点、大手笔编制了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

 

  在我市总体发展规划框架内,吉林经开区的发展规划立足我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特色,明确了经开区新一轮总体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区性质等重大问题,要力求通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全面推进现代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集聚区向综合性现代化新城区转变,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显著提升,将经开区建设成为经济基础雄厚、产业集群发展、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宜居的吉林市北部工业新城核心服务区。

 创新思想增强内力

  2010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深度蔓延、国内经济环境趋紧等不利因素,吉林经开区牢固树立“不辱使命、埋头苦干、握沙成团、率先发展”的经开区精神,创新体制机制,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以赴求突破。

 

  工作中,经开区坚持把开发区象一个企业来管理,像一个家庭来经营,像一个作品来创造,奋力争创“五个一流”,即争创一流班子、一流队伍、一流机制、一流环境、一流业绩。在干部任用上,坚持“以业绩论英雄”,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所有干部通过公平公正竞聘上岗,开创了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新机制,激发了全区干部的工作激情。在工作机制上,实施了工作业绩与个人收益挂钩,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运用,使得经开区上下精神振奋、干劲十足、人心思进,有效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在商务部组织开展的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排名中连续跃升。截至2013年末,驻区企业已达575户,其中工业企业19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户。从2010年晋升国家级开发区到2013年,经开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17.2亿元、规模工业产值866.1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40.2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1.5%26.3%19%32.1%

 

  招商选资 广借外力

 

  针对国内外产业发展新形势及开发区未来发展目标,吉林经开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头等大事,以“招大商、招群商”为核心,坚持“高站位、大手笔,借外力、挖内潜,用真情、辨真伪,成合力、求实效”的八大招商理念,建立健全了项目入区质量控制体系严把入区门槛,制定出台了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十条意见,调整了绩效奖金结构和考核办法,实行了招商局室和非招商局室结对捆绑招商,同奖同罚,真正形成了“人人关心招商,人人服务招商”的浓厚氛围。

 

  经开区强势开展招商引资攻坚战和项目建设攻坚战,领导带头赴外招商,全力洽谈项目,接连在招大商、招群商、蹲点招商、产业链招商、总部经济招商、捆绑招商等7大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全区招商引资工作连年取得丰硕成果。到2013年底,全区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36.3亿元,引进国内、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6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户。外资企业持续增多,达到17户;投资领域更加广泛,涉及精细化工、生物、装备制造、品牌食品产业。投资来源迅速扩大,涉及美国、德国、意大利、港澳台、新加坡等10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企业不断增多,省内报关已达23户;外贸品种逐渐丰富,对外贸易额快速攀升,2014年上半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9720.1万美元,同比增长69.6%,其中出口8113万美元,同比增长107.1%。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经开区利用外资总额已占到全市的1/4

 

  2010-2013年,经开区累计引进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37.58亿元、外资27630万美元,共引进亿元以上大项目100项,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9项、5亿-10亿元项目6项,主要有吉林众鑫化工33亿元精细化工园、联想控股10亿元物流园、中粮集团10亿元30万吨稻米深加工、深圳惠程5亿元聚酰亚胺系列纤维等。

 

  紧抓项目 累积实力

 

  经开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开发区工作的生命线,牢固树立全天候为企业提供“保姆式、跑步式、精准式”服务的理念和“不准说差一句话、不准办差一件事、不准提供一个虚假信息、不存在下不为例”的原则,按照“签约项目促开工、开工项目促投产、投产项目促达产”的要求,逐一落实“三位一体”包保责任制,实施项目建设服务“五步法”,强化企业生产经营调度,加大生产要素协调保障,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和投产达产。

 

  近4年来,经开区累计开工建设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54项,开工项目呈现几个特点:一是亿元以上大项目多。354个项目中,亿元项目212项,占项目总数的59.9%。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8项、10亿元以上项目20项。二是工业项目的占比高。354个项目中工业项目277项,占项目总量的78.2%,项目平均投资强度达3900/平方米。三是主导产业集聚度高。354个项目中有192个为精细化工类项目,占项目总量的54.2%;战略性新兴产业类项目195项,占项目总量的55.1%

 

  培育集群 做精主业

  晋升国家级开发区后,在透彻分析自身优劣、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上,经开区确立了突出做大做强以高端化学品为主导的精细化工产业,以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以生物质转化为主导的生物产业,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关键项目和关键技术,着力延伸生物乙醇、环氧乙烷、苯胺、聚酰亚胺4大主导产业链条,迅速提高经济总量和市场占有率。经过多来潜心发展,经开区主导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精细化工产业迅速壮大。按照原料线路多元化、产品加工精深化、产业发展链式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醇醚、苯胺、化工助剂、改性塑料等精细化工产品,目前研发和生产企业主要有吉林康乃尔化工、吉林众鑫化工、吉林怡达、吉林奥克等48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户,产品覆盖31大类、200多个品种、综合生产能力200万吨/年。目前,吉林化纤集团现为亚洲最大的腈纶生产基地,占有国内1/3产能。2014年,康乃尔化工苯胺产能一举超过美国杜邦公司,成为世界最大苯胺生产商。吉林众鑫化工公司拥有国内首套、世界第三套异戊烯醇装置,一举打破美、日等国家对这种产品的生产和技术垄断。

 

  生物产业发展不断加快。骨干企业主要有吉林燃料乙醇、博大生化、正业生物等7家,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85万吨/年。其中,吉林燃料乙醇公司现为国内最大的燃料乙醇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及新能源供应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良湿法工艺,其产量已占据国内1/3

 

  以碳纤维及高新技术纤纤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骨干企业主要有吉林化纤、方大江城碳纤维、吉林碳谷碳纤维、吉研高科技纤维、吉林高琦聚酰亚胺纤维等6家公司,主要产品为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其制品、竹纤维、阻燃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

 

  目前,国内最完整的碳纤维全产业链条在我区已经形成,为打造“中国碳谷”奠定了坚实基础。碳纤维原丝产能已达5000/年,产品覆盖1K24K不同级别。碳丝产能为660/年,已达到T400品级,产品质量居国内领先水平。碳纤维溶剂产能为5000/年,产能现为全国最大。碳纤维辅助材料和下游制品主要有碳纤维自行车、碳布、碳毡、碳绳等。聚酰亚胺系列产品主要有氯代苯酐、三苯二醚二酐、聚酰亚胺树酯、聚酰亚胺纤维等,其产能分别达到1000/年、100/年、20/年和600/年。医药产业已发展到7户,2014年上半年完成产值3.3亿元,同比增长37.5%

 

  经开区产业链条日趋完整。康乃尔化工36万吨苯胺、27万吨硝酸项目建成投产,使“硝酸—合成氨—苯—苯胺”产业链进一步确立,产业链条日渐清晰。随着众鑫化工12万吨、博海生化6万吨环氧乙烷项目建成投产,年底 “生物乙醇—环氧乙烷—醇醚—表面活性剂”生物化工产业链将基本形成。“聚酰亚胺单体—树脂—纤维—造纸及复合材料”产业链日益完善并实现规模化生产。“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碳丝—碳纤维下游制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前景广阔。

 

  经开区众多企业呈高速增长态势,康乃尔化工、众鑫化工5年内产值将分别实现100亿元,北沙制药计划在2年内产值达到30亿元,高琦聚酰亚胺2018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方大江城碳纤维成功启动500吨碳化生产线后,规划建设1000吨碳化线,目前正在与知名汽车企业联手深入研发下游应用制品,全力拓展国际国内更大市场份额。

优化运行激发活力

 

  经开区切实将促进现有企业提速增效、建成项目达产达效工作摆上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狠抓政策落实、生产要素协调保障、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特别是针对经济下行影响,深入开展“百名干部包保百户企业”等活动。

 

  经开区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的资金、用工、土地等问题。近4年来,相继组织开展20余次大型产需衔接会,解决了50余户重点企业原料需求、资金短缺、市场销售、生产技术等问题。全区工业企业总体上走出金融危机影响,步入了项目集中成熟期、产能集中放大期、效益集中释放期的崭新阶段。2011年,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实现245亿元,同比增长37.6%。全区工业19个行业中15个行业产值增速在40%以上。2012年,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关,实现311亿元,同比增长9.5%2013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345亿元,同比增长10.9%。今年,规模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384亿元,同比增长11.2%

 

  近年来,能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活力和效益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工业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五大主要指标增幅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列入市级百户重点企业目录的15户企业年均增长10%以上。今年,博大生化、京泰化工、龙谷物流泰维电源、宏鼎化工等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重新焕发生机,近8亿元固定资产有效盘活,累计新增产值2000余万元。

 

  科技创新 打造优势

 

  如果把项目建设比作“植树”,要想形成枝繁叶茂的产业“森林”,离不开“科技”的灌溉。经开区十分注重科技创新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他们充分依托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独特优势,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求突出更多重要关键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同时,经开区通过制定出台专向扶持政策,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多方争取各级资金支持,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等一系列措施,企业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发展到34家,拥有各项专利授权67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39项,处于世界技术领先水平24项。其中,众鑫化工异戊烯醇装置生产技术处世界领先,它的投产不仅改变了我国异戊烯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也使其每吨价格由原来的8万元降低到6万元。吉林经开区与省纺织工业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展的T700级高性能聚丙烯腈碳纤维研发生产项目进入中试阶段。吉林高琦聚酰亚胺公司是当前世界3家聚酰亚胺研发应用全产业链企业之一,填补国内空白,拥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非专利技术,拥有国际上唯一的聚酰亚胺纸和聚酰亚胺活性炭中试线。

 

  完善载体 提升功能

 

  经开区狠抓超前规划、合理配套、强化管理、注重生态四个重点,基础设施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经开区多渠道投入资金近7亿元,开工建设了污水处理厂、松江北路、中粮米业铁路专用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目前,经开区东区18.9平方公里内道路、供水、雨排水、污排水、供电、供汽、通讯等“七通一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全部具备。

 

  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经开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紧紧围绕实现生活安宁、生产安全、百姓安居、社会安定的目标,多措并举,切实做好社会平安稳定工作,推进社会和谐建设,为转型发展构筑起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