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打造企业名片
——以吉林化纤集团为例
在我国改革步入深水期,转型升级正在爬坡过坎的大背景下,面对国内外经济的较大下行压力,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如何走出困境,涅槃重生?有的企业沉迷于房地产行业狂欢和“以钱生钱”空转的金融创新幻想之中,而更多的企业则是摒弃浮躁、脚踏实地、俯身向以工匠精神致力于某一领域的、数十年如一日的精耕细作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企业要活起来,就离不开企业发展的核心——产品,而一个企业的转型发展也必然要依托产品的升级和创新。如果在企业经营中融入了工匠精神,那么人们就可以在企业产品里感受到认真、执着、精细、完美。如何运用工匠精神,吉林化纤集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也为徘徊迷茫中的企业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2014年,吉林化纤6月份开发出扁平纤维,填补了国内空白,半年后第五代扁平纤维质量可与进口产品比肩。同年,开工建设5000吨竹长丝连续纺项目,并于2015年6月份迅速打开市场。
2015年,吉林化纤相继开发出原液染色、阻燃、醋青、混纤度、抗起球等一系列高性能、功能性、高附加值的腈纶新产品,迅速提升了高端市场占有率。其中醋青纤维实现了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的完美结合,属世界首创。当年7月份开工建设1万吨人造长丝细旦化改造项目,并于2016年6月份试车成功,创造出3天内产出A级品的奇迹。
2016年,吉林化纤6月份开工建设1万吨可降解生物质连续纺长丝项目,并于11月份投产;10月份开工建设年产1.2万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11月份2万吨超柔超亮纤维项目投产。
2017年,吉林化纤3月份利用现有公用工程资源建设的3万吨/年腈纶纤维后加工项目首批6条生产线试车成功,后期6条生产线将于4月末安装完成,项目达产后预计年新增利润3000万元。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看准方向就出发,在日积月累中抵达。近3年来,吉林化纤按照谋划一批、推进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规划,从2万吨醋酐项目建设开始,先后开工建设了23个项目,目前已有12个项目建成投产。吉林化纤净资产年均增长23%,销售收入年均增长8%,产品产销率达100%。吉林化纤在其不断发展和建设中,正是融入了“工匠精神”,不断创新,才能打造出企业的“黄金名片”,并创造了与众不同的企业魅力,在国内外化纤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呈现出靓丽的色彩。
创新是企业的火车头、压舱石和助推器。惟有创新产品、不断有新的服务出来,才能维持企业可持续的竞争力。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得曾经讲过,企业的历史责任在于不断地创新,人类的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推进。美国从小布什时期(2007年)就推出了国家创新战略,提出经济增长长期靠的是技术改进,而非宏观经济政策。
李克强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应抓好的三方面工作时也重点强调了“工匠精神”,即“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是时下中国正在倡导的时代精神之一,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也可以说,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而创新正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关键。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厚积薄发。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投入,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就是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的机遇,引导企业持续改进制造工艺、产品性能和品类,使产品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消费需求;就是要引导骨干企业勇攀高峰,瞄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持续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实力和话语权。
我国当前处于历史上最快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慢慢在拉近,正如最近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讲的,中国支持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发展。越是大的企业,其生存环境越是国际化的。
目前,吉林化纤腈纶产能占国内三分之一;粘胶长丝产能占国内五分之一,占国际近六分之一,说明企业的产品、服务、技术、管理都已经获得了国内外认可,经得起全球市场经济的最终检验,能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当前,越南、柬埔寨等国的棉花价格每吨比国内便宜约40%,电价、水价、气价又远低于国内市场,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在这种前提下,如果综合考虑电价、天然气价格、税收、国际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因素,走出国门成立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吉林化纤的必然,也必将成为企业腾飞的跳板。
除了吉林化纤的腈纶和长丝,我们还有康乃尔化工的苯胺、北沙制药的维生素E、众鑫化工的异戊烯醇、高琦公司的聚酰亚胺、碳谷公司的碳纤维原丝……,都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的话语权,都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和可持续性。只要用工匠精神武装自己,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些企业都能够成为全球大市场中璀璨的明星。
对于我们开发区而言,创新驱动对于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预见的是,在开发区拥有一家或多家以输出资本、专利技术和知识为主并且在国际具有话语权的跨国公司之后,当企业的触角遍及全球各个角落的时候,开发区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也必将会有质与量的飞跃,开发区新一轮大发展的壮丽蓝图也一定会早日绘就。(财政局 王杨)
附件下载:
![]() |
主办单位: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吉公网安备 22020202000147号 吉ICP备13004017号 网站标识码:2202000032 电话:0432-66490069 |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工匠精神打造企业名片
——以吉林化纤集团为例
在我国改革步入深水期,转型升级正在爬坡过坎的大背景下,面对国内外经济的较大下行压力,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如何走出困境,涅槃重生?有的企业沉迷于房地产行业狂欢和“以钱生钱”空转的金融创新幻想之中,而更多的企业则是摒弃浮躁、脚踏实地、俯身向以工匠精神致力于某一领域的、数十年如一日的精耕细作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企业要活起来,就离不开企业发展的核心——产品,而一个企业的转型发展也必然要依托产品的升级和创新。如果在企业经营中融入了工匠精神,那么人们就可以在企业产品里感受到认真、执着、精细、完美。如何运用工匠精神,吉林化纤集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也为徘徊迷茫中的企业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2014年,吉林化纤6月份开发出扁平纤维,填补了国内空白,半年后第五代扁平纤维质量可与进口产品比肩。同年,开工建设5000吨竹长丝连续纺项目,并于2015年6月份迅速打开市场。
2015年,吉林化纤相继开发出原液染色、阻燃、醋青、混纤度、抗起球等一系列高性能、功能性、高附加值的腈纶新产品,迅速提升了高端市场占有率。其中醋青纤维实现了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的完美结合,属世界首创。当年7月份开工建设1万吨人造长丝细旦化改造项目,并于2016年6月份试车成功,创造出3天内产出A级品的奇迹。
2016年,吉林化纤6月份开工建设1万吨可降解生物质连续纺长丝项目,并于11月份投产;10月份开工建设年产1.2万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11月份2万吨超柔超亮纤维项目投产。
2017年,吉林化纤3月份利用现有公用工程资源建设的3万吨/年腈纶纤维后加工项目首批6条生产线试车成功,后期6条生产线将于4月末安装完成,项目达产后预计年新增利润3000万元。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看准方向就出发,在日积月累中抵达。近3年来,吉林化纤按照谋划一批、推进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规划,从2万吨醋酐项目建设开始,先后开工建设了23个项目,目前已有12个项目建成投产。吉林化纤净资产年均增长23%,销售收入年均增长8%,产品产销率达100%。吉林化纤在其不断发展和建设中,正是融入了“工匠精神”,不断创新,才能打造出企业的“黄金名片”,并创造了与众不同的企业魅力,在国内外化纤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呈现出靓丽的色彩。
创新是企业的火车头、压舱石和助推器。惟有创新产品、不断有新的服务出来,才能维持企业可持续的竞争力。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得曾经讲过,企业的历史责任在于不断地创新,人类的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推进。美国从小布什时期(2007年)就推出了国家创新战略,提出经济增长长期靠的是技术改进,而非宏观经济政策。
李克强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应抓好的三方面工作时也重点强调了“工匠精神”,即“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是时下中国正在倡导的时代精神之一,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也可以说,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而创新正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关键。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厚积薄发。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投入,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就是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的机遇,引导企业持续改进制造工艺、产品性能和品类,使产品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消费需求;就是要引导骨干企业勇攀高峰,瞄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持续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实力和话语权。
我国当前处于历史上最快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慢慢在拉近,正如最近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讲的,中国支持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发展。越是大的企业,其生存环境越是国际化的。
目前,吉林化纤腈纶产能占国内三分之一;粘胶长丝产能占国内五分之一,占国际近六分之一,说明企业的产品、服务、技术、管理都已经获得了国内外认可,经得起全球市场经济的最终检验,能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当前,越南、柬埔寨等国的棉花价格每吨比国内便宜约40%,电价、水价、气价又远低于国内市场,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在这种前提下,如果综合考虑电价、天然气价格、税收、国际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因素,走出国门成立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吉林化纤的必然,也必将成为企业腾飞的跳板。
除了吉林化纤的腈纶和长丝,我们还有康乃尔化工的苯胺、北沙制药的维生素E、众鑫化工的异戊烯醇、高琦公司的聚酰亚胺、碳谷公司的碳纤维原丝……,都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的话语权,都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和可持续性。只要用工匠精神武装自己,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些企业都能够成为全球大市场中璀璨的明星。
对于我们开发区而言,创新驱动对于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预见的是,在开发区拥有一家或多家以输出资本、专利技术和知识为主并且在国际具有话语权的跨国公司之后,当企业的触角遍及全球各个角落的时候,开发区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也必将会有质与量的飞跃,开发区新一轮大发展的壮丽蓝图也一定会早日绘就。(财政局 王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