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开发区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多年来,我区一直奉行“保姆式、跑步式、精准式”服务理念,不断深化企业服务工作,入区企业快速成长壮大。2018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86户,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247.6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3%,规模工业总量跃居全市第二位。全区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近10年来位居全市前列。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我区的民营企业发展是分不开的,目前,全区规上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80%,民营企业收入占33.6%,民营企业就业人数接近80%,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省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区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北区开发一期6平方公里已全面启动,主导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精细化工产业“链式化”特征明显,以生产乙烯、丙烯为主的6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一期竣工;燃料乙醇生产规模正在向百万吨级迈进;以竹纤维、碳纤维、腈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为主的高性能纤维产业集群规模快速壮大,其中,碳纤维原丝产能达到1.5万吨,碳纤维2860吨,人造丝产能6万吨。今年精功一期的2号线也将投产,年底碳纤维生产能力将达到4860吨,为加快拓展下游,我区引进精功11亿元大丝束碳纤维拉挤板材等项目,为碳纤维产业加快向下游发展打通了重要一环,同时,一批先进高分子材料、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项目也将落地。总体看,未来开发区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民营企业在开发区干事创业是大有可为、大有用武之地的。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结合我区发展实际,我认为企业自身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是紧抓当前发展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站住脚跟,必须摒弃那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守旧思想,树立“高点站位、力争第一”的目标,能把企业做大就尽快做大,这样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从我区看,民营企业数量不少,但规模还不够大,特别是具有拉动效应的企业几乎没有,目前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有9户,有些企业还只是生产单项某一个品种,市场也不稳定,生产不也连续。从今后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取向上看,国家仍将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发展,现在中央已经明确“定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份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和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给民营企业发展吃下“定心丸”。国家和省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我区也不断加大支持力度,2018年对北沙制药、鼎基电力等10户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并在碳纤维产业发展、企业上市等方面出台了支持政策。所以民营企业家们要紧紧抓住当前这一难得的机遇,瞄准方向,抢先发展,快速做大。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创新是永葆动力的源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从我区看,在创新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作为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创新能力仍显不足,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名牌企业数量、科技投入比重等指标还相对较低,在这方面我区也不断加大投入,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现在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特色园区6个,研发服务机构39个,目前我区的碳纤维研发中心、碳纤维厂房等也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碳纤维产业中集科技研发、企业孵化等为一体的国内最全的研发中心。在创新这方面,我认为应当向吉林化纤学习,吉林化纤集团是国家“二五”时期建设的国有企业,但现在发展仍然生机勃勃,其48K大丝束碳纤维、人造丝、扁平腈纶等多项产品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位置,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多年来坚持不断开发新产品,目前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接近30%,开发的人造丝等产品40%出口到国际高端市场,现在我省打造的国家级碳纤维新材料基地也是倚重吉林化纤的碳纤维产业。在创新这方面,我区还要加快各级各类平台建设,积极为企业创造条件,在平台建设、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企业也要结合自身条件积极主动参与。
三是善于借力资本市场,加速企业发展。从我区看,除吉林化纤在主板上市外,目前上市公司有5户,而民营企业仅有2家,而且还是在中小板,多数企业仍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我认为,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要敢于走进资本市场,大胆开展高位嫁接,进行战略重组,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当前,我区有些企业对上市挂牌仍存在误区,总是担心别人来参股,影响自己对企业的控制权,认为上市手续繁琐,程序规范,一旦上市就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习惯于“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思想上保守,说到底,还是眼光问题、格局问题,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家,格局有多大,布局就有多大,最终结局就会有多大。通过上市从资本市场拿回“真金白银”,这是最划算、最安全的一笔资金,我区的城发集塑公司,“新三板”首发上市融资接近5亿元,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民营企业家要摒弃“惧怕”心态,树立雄心壮志,摒弃“等待”观念,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摒弃“独斗”思维,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摒弃“单一”做法,优选上市渠道。在企业上市这方面,我区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对上市企业进行奖励,要对北沙制药等5户转板企业和碳谷碳纤维等3户筹备上市企业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力争尽快实现上市目标。
四是严格管理,持续强化安全环保。管理出效益,管理就是软生产力,民营企业有一些家族式企业,我们不反对家族式企业,但必须克服家族式管理的弊端,要以现代企业管理标准审视自己,建立健全系统、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同时要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自豪感,让企业发展之路走得更加稳健。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环保,我区化工企业较多,是国家省市重点监控对象。在这方面一定要严格按着要求来生产。在安全生产方面,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组织开展好内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要保障必要的安全经费投入,增强安全防范能力。2018年7月12日,宜宾市江安县阳春工业园区内的宜宾恒达科技公司发生重大爆炸着火事故,造成19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4142万元,经调查这是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认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管、建设项目管理、易制爆危化品监管和招商引资职能部门未认真履职,审批把关不严,监督检查不到位,安监、经信、住建、环保、质监、消防、招商多个部门受到问责,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环保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在项目审批、建设中严格按着标准执行,对发现的问题要坚决及时处理,以免后患。
从企业服务方面看,要突出抓好营商环境建设,今年,我区全面开展了“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年”活动,着力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要素环境、法治环境等7个方面入手,优化提升发展环境。要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深化“放管服”和“只跑一次”改革,加快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百名干部包保百户企业服务活动;加快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各项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各项收费清理政策,深入开展垄断性行业收费整治行动;要着力从规范行政执法检查、行政处罚、依法行政等方面全方位展开,持续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重大行政执法法制审核制度,重拳整治涉企“四乱”等涉软案件。同时,加快补齐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短板。
软环境建设办公室
王 彪
![]() |
主办单位: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2202000032 电话:0432-66490069 |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企业是开发区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多年来,我区一直奉行“保姆式、跑步式、精准式”服务理念,不断深化企业服务工作,入区企业快速成长壮大。2018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86户,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247.6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3%,规模工业总量跃居全市第二位。全区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近10年来位居全市前列。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我区的民营企业发展是分不开的,目前,全区规上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80%,民营企业收入占33.6%,民营企业就业人数接近80%,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省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区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北区开发一期6平方公里已全面启动,主导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精细化工产业“链式化”特征明显,以生产乙烯、丙烯为主的6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一期竣工;燃料乙醇生产规模正在向百万吨级迈进;以竹纤维、碳纤维、腈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为主的高性能纤维产业集群规模快速壮大,其中,碳纤维原丝产能达到1.5万吨,碳纤维2860吨,人造丝产能6万吨。今年精功一期的2号线也将投产,年底碳纤维生产能力将达到4860吨,为加快拓展下游,我区引进精功11亿元大丝束碳纤维拉挤板材等项目,为碳纤维产业加快向下游发展打通了重要一环,同时,一批先进高分子材料、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项目也将落地。总体看,未来开发区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民营企业在开发区干事创业是大有可为、大有用武之地的。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结合我区发展实际,我认为企业自身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是紧抓当前发展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站住脚跟,必须摒弃那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守旧思想,树立“高点站位、力争第一”的目标,能把企业做大就尽快做大,这样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从我区看,民营企业数量不少,但规模还不够大,特别是具有拉动效应的企业几乎没有,目前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有9户,有些企业还只是生产单项某一个品种,市场也不稳定,生产不也连续。从今后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取向上看,国家仍将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发展,现在中央已经明确“定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份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和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给民营企业发展吃下“定心丸”。国家和省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我区也不断加大支持力度,2018年对北沙制药、鼎基电力等10户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并在碳纤维产业发展、企业上市等方面出台了支持政策。所以民营企业家们要紧紧抓住当前这一难得的机遇,瞄准方向,抢先发展,快速做大。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创新是永葆动力的源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从我区看,在创新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作为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创新能力仍显不足,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名牌企业数量、科技投入比重等指标还相对较低,在这方面我区也不断加大投入,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现在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特色园区6个,研发服务机构39个,目前我区的碳纤维研发中心、碳纤维厂房等也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碳纤维产业中集科技研发、企业孵化等为一体的国内最全的研发中心。在创新这方面,我认为应当向吉林化纤学习,吉林化纤集团是国家“二五”时期建设的国有企业,但现在发展仍然生机勃勃,其48K大丝束碳纤维、人造丝、扁平腈纶等多项产品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位置,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多年来坚持不断开发新产品,目前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接近30%,开发的人造丝等产品40%出口到国际高端市场,现在我省打造的国家级碳纤维新材料基地也是倚重吉林化纤的碳纤维产业。在创新这方面,我区还要加快各级各类平台建设,积极为企业创造条件,在平台建设、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企业也要结合自身条件积极主动参与。
三是善于借力资本市场,加速企业发展。从我区看,除吉林化纤在主板上市外,目前上市公司有5户,而民营企业仅有2家,而且还是在中小板,多数企业仍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我认为,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要敢于走进资本市场,大胆开展高位嫁接,进行战略重组,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当前,我区有些企业对上市挂牌仍存在误区,总是担心别人来参股,影响自己对企业的控制权,认为上市手续繁琐,程序规范,一旦上市就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习惯于“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思想上保守,说到底,还是眼光问题、格局问题,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家,格局有多大,布局就有多大,最终结局就会有多大。通过上市从资本市场拿回“真金白银”,这是最划算、最安全的一笔资金,我区的城发集塑公司,“新三板”首发上市融资接近5亿元,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民营企业家要摒弃“惧怕”心态,树立雄心壮志,摒弃“等待”观念,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摒弃“独斗”思维,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摒弃“单一”做法,优选上市渠道。在企业上市这方面,我区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对上市企业进行奖励,要对北沙制药等5户转板企业和碳谷碳纤维等3户筹备上市企业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力争尽快实现上市目标。
四是严格管理,持续强化安全环保。管理出效益,管理就是软生产力,民营企业有一些家族式企业,我们不反对家族式企业,但必须克服家族式管理的弊端,要以现代企业管理标准审视自己,建立健全系统、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同时要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自豪感,让企业发展之路走得更加稳健。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环保,我区化工企业较多,是国家省市重点监控对象。在这方面一定要严格按着要求来生产。在安全生产方面,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组织开展好内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要保障必要的安全经费投入,增强安全防范能力。2018年7月12日,宜宾市江安县阳春工业园区内的宜宾恒达科技公司发生重大爆炸着火事故,造成19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4142万元,经调查这是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认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管、建设项目管理、易制爆危化品监管和招商引资职能部门未认真履职,审批把关不严,监督检查不到位,安监、经信、住建、环保、质监、消防、招商多个部门受到问责,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环保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在项目审批、建设中严格按着标准执行,对发现的问题要坚决及时处理,以免后患。
从企业服务方面看,要突出抓好营商环境建设,今年,我区全面开展了“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年”活动,着力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要素环境、法治环境等7个方面入手,优化提升发展环境。要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深化“放管服”和“只跑一次”改革,加快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百名干部包保百户企业服务活动;加快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各项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各项收费清理政策,深入开展垄断性行业收费整治行动;要着力从规范行政执法检查、行政处罚、依法行政等方面全方位展开,持续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重大行政执法法制审核制度,重拳整治涉企“四乱”等涉软案件。同时,加快补齐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短板。
软环境建设办公室
王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