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化纤集团国兴复材公司编织布车间里,一缕缕碳纤维从线轴上进入机器、编织成布。身着工装的彭公秋全神贯注观察设备运行情况。
“对,机器旁边的就是彭博士。他只要有时间就进车间,帮我们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这么大博士,一点架子也没有。”车间工人说。
今年41岁的彭公秋,现任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复材中心树脂预浸料研究室高级工程师、型号主任师,主持过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等近30个项目的论证和研究工作,突破了碳纤维及复材生产方面多项关键技术,为打破技术垄断做出重大贡献。
碳纤维产业是吉林市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加快产业发展,今年年初以来,吉林市委组织部突出打造碳纤维产业人才集聚平台,利用中组部向吉林省派驻第23批博士服务团的有利契机,在吉林省委组织部大力支持下,成功争取到彭公秋博士到吉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挂职,担任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
技术“导航员”
吉林化纤集团下属企业众多。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彭公秋一有时间就和管理人员一起下车间走班组,很快对各子公司的板块业务有所了解。
“来吉林市后,我深切感受到了对人才的礼遇、待遇和机遇,帮助协调解决住房和出行难题,刚一入职就将我安排到了重要的岗位,那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帮助吉林化纤解决行业内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让吉林化纤在创新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快速发展。”彭公秋博士这样说。
彭公秋主要工作地点在国兴复材公司。到任之后,很快展现出他在碳纤维复材生产领域的深厚功力。编织布车间机器运行时碳丝经常跳动,影响产品质量。技术员们想了很多办法难以解决,彭公秋到现场了解了一下情况,从设备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办法,将这个困扰生产的问题解决了。
风电叶片对碳纤维材料的拉伸压缩指标要求很高。复材车间在生产拉挤板时,过于追求强度,压缩性能不足。彭公秋对比了很多国外产品的数据,提出优化产品质量建议,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还降低了成本。
“彭博士和我们一起倒班,全方位帮助我们提升工艺、梳理产业链,打通关键环节,对我们碳纤维复材研发生产起到引领作用。”国兴复材公司生产环保处技术员李冠汐说。
彭公秋多次和吉林化纤集团的技术人员深入交流,新加了100多人的微信。这些技术人员的微信留言,彭公秋总是有问必答,让大家了解了碳纤维复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开阔了技术研发的思路。
产业“架构师”
“彭博士的技术水平和视野比我们企业的技术人员高。我们这种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确实需要这种专家指导。”国兴复材公司综合管理处处长李京华说。
碳纤维应用前景广阔,一般企业上项目听到的多是支持鼓励的声音。彭公秋为吉林化纤碳纤维复材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议,公司有一个计划要推进的项目,在他的建议下暂缓了。因为他知道,这个项目已经有其他企业进行过尝试,证明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行。
走出先进的实验室,快速融入条件普通的生产一线,源自于他对国家战略的责任和担当,源自于他深耕专业领域不变的初心。
彭公秋深知,做大做强碳纤维产业不仅事关我省经济建设,更是国家战略所需。他承担起负责碳纤维产业园规划重任,“我们将通过产业园整合全省资源,搭建研发中心,涉及织布、风电、航空航天等10大板块,实现碳纤维产业全面开花、高质量发展。”彭公秋说。
吉林化纤是国内最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在碳纤维复材应用方面刚刚起步。国兴复材公司在加工产品时需要外购树脂,复材生产受人掣肘。“我们以前也想过自己研发树脂,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着手,彭博士来挂职后,对这一项目给我们肯定和建议,让我们下定决心启动这项工作。”李冠汐说。在彭公秋的帮助下,国兴复材的树脂研究将有更大突破。
基层“实习生”
虽然彭公秋从中组部挂职到生产企业,但在他眼中,吉林化纤也给了他很多学习的机会。“吉林化纤在成本控制、人员管理、创新意识、精神引领等方面都值得我学习。”
看惯了大手笔投入研发的彭公秋,起初对工人纠结于两轴碳丝接口这样细枝末节的问题很惊讶,现在他明白了这一细节在企业降成本中的重要作用。
半年多时间,他经常将自己此前的研究与当下的工作进行横向对比,总结两方面不同的优缺点。“降成本就是要着眼细节,民用市场生产不能不计成本。这对今后我的研究帮助很大。”
“彭博士人可好了,这半年我们招聘新员工,他帮我量才使用,面试了100多人,就连市委组织部利用‘人才专项编制’为我们引进的4名硕士人才,他也一一过问,将他们都分配到最合适的岗位上。”李京华说起彭公秋对她的帮助滔滔不绝。
“这是我的收获。”彭公秋说,以前他带领团队人数较少,基层挂职期间,他参与管理企业,从不同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管理经验。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吉林化纤希望彭公秋继续支援,但是更重要的项目也在等着他回去主持推进。
不过,即便彭公秋回到原来岗位,化纤人也不必担心——“我是吉林化纤一员,会一直关注企业成长。只要需要,我随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