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产业链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技术研发也在扎实推进。在张海鸥劳模工作室,一批年轻技术员埋头苦干,推进多项技术攻关。
劳模工作室既是技术研发室,也是吉林化纤集团的人才培养室。在工作室“领头羊”张海鸥的带领下,这里已经走出专业技术型骨干25名、技能型大工匠7名,正引领着31名中青年人才在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实践。
吉林化纤集团把人才和创新工作放在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人才强企、科技兴企”战略,不断提升人才和创新工作水平,夯实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科技支撑。
引才:完善机制提高待遇
人才聚则产业兴。吉林化纤特别注重加快创新型青年人才引进与培养。
他们坚持产业研用一体化开发,与吉林化工学院共同组建了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研究院及现代产业学院,与长春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院所联合开展产业研用一体化开发,建立了集碳纤维创新、研发、检测、孵化与产业化一体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孵化基地,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融合,促进重大成果转化。企业已获得碳纤维发明专利13项。
吉林化纤分专业、分层次建立人才梯队,加快培养壮大创新型青年人才队伍。引导大学生员工参与到研究所课题、劳模工作室创新课题、支部立项课题中来,鼓励他们在项目建设、技改攻关、新品研发等工作中挑大梁、当主角。
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攻关推动、论坛互动、统学促动、自学主动”的五动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开展高研班授课、研究所所长授课、邀请高校教授专家讲课等方式,提升人才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原创能力,选拔培育高精尖人才。
吉林化纤对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员工按月发放人才津贴补助。他们与多家高校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加大应届毕业生招聘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完善的培养体系,加快了青年员工成长,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生产研发、经营管理重要岗位。
2012年入职吉林化纤的于明兴,一直在生产一线工作,2021年先后参与了1.5万吨碳纤维、6万吨碳纤维项目建设。他组织开展的高碳炉排废改造,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同时节约了成本,并在生产线全面推广。他也成长为高级主管。
育才:搭建平台鼓励创新
吉林化纤先后设立8个专业研究所,涵盖纤维、能源、复合材料等领域的。根据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和行业发展形势,吉林化纤确定攻关课题,实施“揭榜挂帅”课题制,揭榜重大课题的技术人员给予中层正职待遇,并提供研究经费。
近年来,在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吉林化纤碳纤维产业迅猛发展。围绕碳纤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和“无人区”课题,吉林化纤确立攻关目标,技术人员通过研发改造,稳步提升碳丝质量,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封锁。
吉林化纤加大创新奖励力度,对企业研究所创新课题、二级党委创新课题的衍生课题、基层党支部党员攻关组的攻关课题,依据创新成果贡献大小和转化情况,对参与科研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化纤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创新大会。5届创新大会对589项创新成果和创新团队奖励近1000万元。
作为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吉林化纤十分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坚持开展班组长培训、专业技能练兵等活动,组织继续教育、职称晋升、技能等级自主评价等工作,通过集中培训、分层级培训、交叉培训等多种形式,激发员工学技术、钻业务、练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留才:用心用情集聚人才
集聚的是人才,凝聚的是力量,孕育的是希望。吉林化纤坚持精准科学、选优配强,把提高专业匹配度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方向。他们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薪酬等跟踪考评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以科研课题、产学研攻关为载体,加快复合型干部人才培养速度,为存量升级、增量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从生产线上、实验室里,先后走出了张海鸥、陈海军等一批碳纤维领域专家,柳长青等一批省创新达人,姚长明等长白山工程领军人才,打造出一支黄大年式科研团队。
吉林化纤坚持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他们按照年度、季度、月份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建立经营指标考核体系,核定子公司薪酬总额,对子公司班子、中层干部进行奖惩。
通过开展各层次、各岗位的全过程劳动竞赛、技能大比武等活动,组织工匠、劳模、技师、主任工程师评选评聘,吉林化纤有效激发了员工学技术、长本领的动力,激活了整个员工队伍谋创新、谋发展的活力。
仅2022年,吉林化纤就开展劳动竞赛462项,提出“五小”合理化建议1556条,实现了企业挖潜增效、员工获奖增收的双赢目标。
在人才强企战略的驱动下,吉林化纤不仅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比例稳步提升,人才队伍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化、年轻化趋势明显。
10年来,吉林化纤员工获得包括国务院政府津贴、省政府津贴等各类人才荣誉1832人次,获得省人才定级14人、获得市级以上荣誉41人次,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多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省市科技进步奖,并完成多项协会及省市重大攻关课题。
人才推动创新,创新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10年时间,吉林化纤集团产值规模从50亿元迈上200亿元台阶,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碳纤维生产企业,碳纤维全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今年3月,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国家级“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 |
主办单位: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吉公网安备 22020202000147号 吉ICP备13004017号 网站标识码:2202000032 电话:0432-66490069 |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产业链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技术研发也在扎实推进。在张海鸥劳模工作室,一批年轻技术员埋头苦干,推进多项技术攻关。
劳模工作室既是技术研发室,也是吉林化纤集团的人才培养室。在工作室“领头羊”张海鸥的带领下,这里已经走出专业技术型骨干25名、技能型大工匠7名,正引领着31名中青年人才在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实践。
吉林化纤集团把人才和创新工作放在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人才强企、科技兴企”战略,不断提升人才和创新工作水平,夯实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科技支撑。
引才:完善机制提高待遇
人才聚则产业兴。吉林化纤特别注重加快创新型青年人才引进与培养。
他们坚持产业研用一体化开发,与吉林化工学院共同组建了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研究院及现代产业学院,与长春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院所联合开展产业研用一体化开发,建立了集碳纤维创新、研发、检测、孵化与产业化一体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孵化基地,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融合,促进重大成果转化。企业已获得碳纤维发明专利13项。
吉林化纤分专业、分层次建立人才梯队,加快培养壮大创新型青年人才队伍。引导大学生员工参与到研究所课题、劳模工作室创新课题、支部立项课题中来,鼓励他们在项目建设、技改攻关、新品研发等工作中挑大梁、当主角。
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攻关推动、论坛互动、统学促动、自学主动”的五动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开展高研班授课、研究所所长授课、邀请高校教授专家讲课等方式,提升人才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原创能力,选拔培育高精尖人才。
吉林化纤对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员工按月发放人才津贴补助。他们与多家高校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加大应届毕业生招聘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完善的培养体系,加快了青年员工成长,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生产研发、经营管理重要岗位。
2012年入职吉林化纤的于明兴,一直在生产一线工作,2021年先后参与了1.5万吨碳纤维、6万吨碳纤维项目建设。他组织开展的高碳炉排废改造,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同时节约了成本,并在生产线全面推广。他也成长为高级主管。
育才:搭建平台鼓励创新
吉林化纤先后设立8个专业研究所,涵盖纤维、能源、复合材料等领域的。根据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和行业发展形势,吉林化纤确定攻关课题,实施“揭榜挂帅”课题制,揭榜重大课题的技术人员给予中层正职待遇,并提供研究经费。
近年来,在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吉林化纤碳纤维产业迅猛发展。围绕碳纤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和“无人区”课题,吉林化纤确立攻关目标,技术人员通过研发改造,稳步提升碳丝质量,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封锁。
吉林化纤加大创新奖励力度,对企业研究所创新课题、二级党委创新课题的衍生课题、基层党支部党员攻关组的攻关课题,依据创新成果贡献大小和转化情况,对参与科研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化纤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创新大会。5届创新大会对589项创新成果和创新团队奖励近1000万元。
作为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吉林化纤十分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坚持开展班组长培训、专业技能练兵等活动,组织继续教育、职称晋升、技能等级自主评价等工作,通过集中培训、分层级培训、交叉培训等多种形式,激发员工学技术、钻业务、练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留才:用心用情集聚人才
集聚的是人才,凝聚的是力量,孕育的是希望。吉林化纤坚持精准科学、选优配强,把提高专业匹配度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方向。他们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薪酬等跟踪考评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以科研课题、产学研攻关为载体,加快复合型干部人才培养速度,为存量升级、增量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从生产线上、实验室里,先后走出了张海鸥、陈海军等一批碳纤维领域专家,柳长青等一批省创新达人,姚长明等长白山工程领军人才,打造出一支黄大年式科研团队。
吉林化纤坚持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他们按照年度、季度、月份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建立经营指标考核体系,核定子公司薪酬总额,对子公司班子、中层干部进行奖惩。
通过开展各层次、各岗位的全过程劳动竞赛、技能大比武等活动,组织工匠、劳模、技师、主任工程师评选评聘,吉林化纤有效激发了员工学技术、长本领的动力,激活了整个员工队伍谋创新、谋发展的活力。
仅2022年,吉林化纤就开展劳动竞赛462项,提出“五小”合理化建议1556条,实现了企业挖潜增效、员工获奖增收的双赢目标。
在人才强企战略的驱动下,吉林化纤不仅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比例稳步提升,人才队伍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化、年轻化趋势明显。
10年来,吉林化纤员工获得包括国务院政府津贴、省政府津贴等各类人才荣誉1832人次,获得省人才定级14人、获得市级以上荣誉41人次,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多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省市科技进步奖,并完成多项协会及省市重大攻关课题。
人才推动创新,创新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10年时间,吉林化纤集团产值规模从50亿元迈上200亿元台阶,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碳纤维生产企业,碳纤维全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今年3月,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国家级“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