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网搜索

领跑新赛道——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产业雄心

来源:江城日报   更新时间:2023-03-21 10:29
  今年,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产业发展保持强劲势头,1月份接连投产了两条3000吨级碳化线,3月份6万吨碳纤维项目复工,在新赛道上继续扩大领先优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产业发展新赛道日益清晰明朗,全国各地频频布局新赛道,企业纷纷抢抓新机遇,蓄势发力寻求新突破。
  我市立足自身产业和资源优势,聚焦国家“双碳”目标和全省“六新”产业布局,将碳纤维等新材料作为“十四五”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集群”之一。
  新赛道为老工业基地加快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上游攀升提供了机遇。吉林化纤集团这家传统化学纤维生产企业凭借自主创新,在新时代担当起发展碳纤维产业的历史使命。
  与时间赛跑
  随着原丝和碳化技术不断突破,加之下游风电、太阳能、航空、建筑补强等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强劲,吉林化纤碳纤维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机遇稍纵即逝,竞争无时不在。吉林化纤集团克服疫情侵扰,在省市强力支持下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加速壮大碳纤维产业。
  2020年以来,吉林化纤集团相继启动了5万吨原丝、15万吨原丝,1.5万吨碳纤维、600吨碳纤维、6000吨高性能碳纤维、1.2吨碳纤维复材、2万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6万吨碳纤维等产业链项目。
  从破土动工到投产,每个项目的建设周期不超过一年,每条线的安装时间不超过3个月,每条线的调试时间不断缩短,每条线达产达效时间都在提前,在碳纤维产业新赛道上以“吉纤速度”不断刷新同类项目建设纪录。
  吉林化纤集团副总经理兼吉林国兴碳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小君感慨地说:“吉林化纤的碳纤维全产业链通过一个个大项目迅速构建起来,是政企合力推进、吉纤全体干部员工持续奋斗、埋头苦干抢出来的。”
  市相关部门和吉林经开区强化服务,对碳纤维项目建设在审批服务、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吉林经开区利用地方债政策征地建设厂房,吉林化纤通过以租代购,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碳纤维生产线。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提前做好配套建设,保证吉林化纤新建项目生产需求。
  为保证6万吨碳纤维项目用地,市政府下大力气完成了市农科院搬迁工作。市农科院搬迁后,还有4户企业和大棚等建筑物遗留需要搬迁拆除。4户企业产权关系复杂,征收难度大。吉林经开区土地房屋征收管理局成立征迁小组,细致研究各建筑拆迁工作,分解落实任务。该局副局长刘玉坤说:“正常情况下这4户企业征迁至少需要1年,多部门合力攻坚,硬是压缩到半年时间完成,没影响碳纤维项目开工。”
  建设项目,吉林化纤有“钱算分、时算秒”的劲头。在建设碳纤维产业链项目过程中,这种精打细算、精心组织的优良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
  工程部倒排工期抢进度。春季开工的项目,一定抢在入冬前完成暖封闭,然后转厂房内部施工和设备安装工作,冬季也不耽误施工。秋季开工的项目,在入冬前完成基础施工,这样第二年春天能提前一个月启动土建施工。
  在土建施工忙季,工程部技术员孙海瑞每天工作时间都是早六晚六,紧盯项目安全、进度、质量。三年来,这成为工程部全体员工的工作常态。
  采购部门提前订购长线设备,现场紧盯短线设备,确保设备保质保量按时到货。设备安装人员倒班作战、昼夜不停。调试人员精细组织、精准设定,顺利实现从单机试车到全线贯通。
  碳纤维生产线流程长、技术参数复杂,开车过程需要三四天时间。1.5万吨碳纤维项目新线投产过程中,员工24小时吃住在工厂。
  碳化线投产过程中,国兴碳纤维碳化二车间高级主管邱鸿元都在生产现场死看死守,对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巡检,手机日记步保持两三万步。晚上值班,他不回办公楼休息,而是在车间找个临时休息室,以便出现问题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尽管临时休息室内噪声不断,他忙碌一天后总是倒头便睡。在吉林化纤像邱鸿元一样忘我工作的员工比比皆是。
  各项工作并联推进、各环节紧密衔接,碳纤维产业链项目压茬建设。2021年、2022年两年时间,吉林化纤投产了10条原丝生产线和15条碳化生产线。目前,原丝产能达到16万吨,碳化产能达到4.9万吨,复材产能近2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已粗具规模。
  与技术赛跑
   开辟新赛道,依靠技术创新;领跑新赛道,需要技术优势。碳纤维生产技术、关键设备一直存在壁垒,高端产品进口异常困难,导致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长期滞后。
  核心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吉林化纤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坚持产学研、产业链一体化攻关,不断突破原丝生产和碳化关键技术。
  原丝、碳化生产线按应用领域定线、定制差别化生产,开展产品性能专项攻关,为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应用拓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去年8月18日,15万吨大丝束原丝项目一期两条自主设计的生产线投产,成为全球单线产能最大的原丝生产线。大丝束产品通过攻关,力学性能指标明显提升。让人惊喜的是,部分大丝束原丝碳化后质量达到高品质的GX700级。
  项目建得快,技术更新同样快。吉林化纤一边建设,一边与装备制造企业升级技术,将最新技术应用到新建生产线上。新生产线大量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使用最先进的控制系统。
  1.5万吨碳纤维项目建设的7条碳化线,每条线都进行了优化调整,单线生产能力从最开始的2000吨提升到3000吨。各碳化线运行周期逐渐延长,原丝单耗、用电单耗、废丝率指标逐步下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吉林化纤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壮大技术人才队伍。他们从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邀请碳纤维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到企业培训指导。
  目前,吉林化纤碳纤维业务板块生产技术人员普遍年轻化,30岁以下员工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近年来,吉林化纤碳纤维领域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一流的企业制定标准。吉林化纤以前一直参照国外碳纤维企业质量标准。2022年,他们制定自己的质量标准,自信地向市场推出“GX”标准碳纤维。
  与市场赛跑
  新赛道的发展能催生新经济,并将经历一个富有潜力的增长过程。然而,只有领跑者才能享受这个增长过程的最大的红利。
  碳纤维在新能源、装备制造、建筑施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善于整合产业链资源共同发展的吉林化纤,在碳纤维产业领域再次聚合产业链力量,开辟新领域、落子新赛道。他们在预浸料、拉挤板、编织布、缠绕、C/C预制体等应用领域不断探索,推动延链项目跑出加速度,全力构建市场先发优势。
  吉林化纤集团国兴复材公司成为明阳智能A级供应商、三一重能独家碳板采购供应商,成功与下游联合进行海、陆叶片大型化低成本碳板开发。应用国兴复材拉挤板作为主梁碳板生产的海、陆最长叶片均已经下线。
  编织布从无到有,成功开发30多家客户,市场占有率迅速攀升。
  C/C预制体通过对生产工艺的摸索,生产效率提高近一倍,市场份额逐渐拓展。
  碳纤维市场开发实现应用领域全覆盖,吉林化纤正在努力进一步集聚优势资源要素,继续向碳纤维下游延伸产业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吉林化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推动碳纤维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今年,吉林化纤继续推进15万吨原丝、1.2万吨复材、6万吨碳纤维续建项目,加快建设一汽轻量化碳纤维材料园、CNG气瓶缠绕、树脂上浆剂、汽车轻量化板簧等产业链下游项目。
  培育延伸产业链、优化价值链,吉林化纤加快向300亿元规模的“十四五”碳纤维产业规划目标迈进,为企业下一个10年增长找到新答案,也为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蹚出一条新路径、闯出一片新天地。

主办单位: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吉公网安备 22020202000147号 吉ICP备13004017号

网站标识码:2202000032 电话:0432-66490069

站点地图         返回吉林市人民政府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WWW.JLEDA.GOV.CN
领跑新赛道——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产业雄心
发布时间:2023-03-21 10:29   
  今年,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产业发展保持强劲势头,1月份接连投产了两条3000吨级碳化线,3月份6万吨碳纤维项目复工,在新赛道上继续扩大领先优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产业发展新赛道日益清晰明朗,全国各地频频布局新赛道,企业纷纷抢抓新机遇,蓄势发力寻求新突破。
  我市立足自身产业和资源优势,聚焦国家“双碳”目标和全省“六新”产业布局,将碳纤维等新材料作为“十四五”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集群”之一。
  新赛道为老工业基地加快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上游攀升提供了机遇。吉林化纤集团这家传统化学纤维生产企业凭借自主创新,在新时代担当起发展碳纤维产业的历史使命。
  与时间赛跑
  随着原丝和碳化技术不断突破,加之下游风电、太阳能、航空、建筑补强等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强劲,吉林化纤碳纤维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机遇稍纵即逝,竞争无时不在。吉林化纤集团克服疫情侵扰,在省市强力支持下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加速壮大碳纤维产业。
  2020年以来,吉林化纤集团相继启动了5万吨原丝、15万吨原丝,1.5万吨碳纤维、600吨碳纤维、6000吨高性能碳纤维、1.2吨碳纤维复材、2万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6万吨碳纤维等产业链项目。
  从破土动工到投产,每个项目的建设周期不超过一年,每条线的安装时间不超过3个月,每条线的调试时间不断缩短,每条线达产达效时间都在提前,在碳纤维产业新赛道上以“吉纤速度”不断刷新同类项目建设纪录。
  吉林化纤集团副总经理兼吉林国兴碳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小君感慨地说:“吉林化纤的碳纤维全产业链通过一个个大项目迅速构建起来,是政企合力推进、吉纤全体干部员工持续奋斗、埋头苦干抢出来的。”
  市相关部门和吉林经开区强化服务,对碳纤维项目建设在审批服务、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吉林经开区利用地方债政策征地建设厂房,吉林化纤通过以租代购,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碳纤维生产线。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提前做好配套建设,保证吉林化纤新建项目生产需求。
  为保证6万吨碳纤维项目用地,市政府下大力气完成了市农科院搬迁工作。市农科院搬迁后,还有4户企业和大棚等建筑物遗留需要搬迁拆除。4户企业产权关系复杂,征收难度大。吉林经开区土地房屋征收管理局成立征迁小组,细致研究各建筑拆迁工作,分解落实任务。该局副局长刘玉坤说:“正常情况下这4户企业征迁至少需要1年,多部门合力攻坚,硬是压缩到半年时间完成,没影响碳纤维项目开工。”
  建设项目,吉林化纤有“钱算分、时算秒”的劲头。在建设碳纤维产业链项目过程中,这种精打细算、精心组织的优良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
  工程部倒排工期抢进度。春季开工的项目,一定抢在入冬前完成暖封闭,然后转厂房内部施工和设备安装工作,冬季也不耽误施工。秋季开工的项目,在入冬前完成基础施工,这样第二年春天能提前一个月启动土建施工。
  在土建施工忙季,工程部技术员孙海瑞每天工作时间都是早六晚六,紧盯项目安全、进度、质量。三年来,这成为工程部全体员工的工作常态。
  采购部门提前订购长线设备,现场紧盯短线设备,确保设备保质保量按时到货。设备安装人员倒班作战、昼夜不停。调试人员精细组织、精准设定,顺利实现从单机试车到全线贯通。
  碳纤维生产线流程长、技术参数复杂,开车过程需要三四天时间。1.5万吨碳纤维项目新线投产过程中,员工24小时吃住在工厂。
  碳化线投产过程中,国兴碳纤维碳化二车间高级主管邱鸿元都在生产现场死看死守,对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巡检,手机日记步保持两三万步。晚上值班,他不回办公楼休息,而是在车间找个临时休息室,以便出现问题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尽管临时休息室内噪声不断,他忙碌一天后总是倒头便睡。在吉林化纤像邱鸿元一样忘我工作的员工比比皆是。
  各项工作并联推进、各环节紧密衔接,碳纤维产业链项目压茬建设。2021年、2022年两年时间,吉林化纤投产了10条原丝生产线和15条碳化生产线。目前,原丝产能达到16万吨,碳化产能达到4.9万吨,复材产能近2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已粗具规模。
  与技术赛跑
   开辟新赛道,依靠技术创新;领跑新赛道,需要技术优势。碳纤维生产技术、关键设备一直存在壁垒,高端产品进口异常困难,导致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长期滞后。
  核心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吉林化纤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坚持产学研、产业链一体化攻关,不断突破原丝生产和碳化关键技术。
  原丝、碳化生产线按应用领域定线、定制差别化生产,开展产品性能专项攻关,为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应用拓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去年8月18日,15万吨大丝束原丝项目一期两条自主设计的生产线投产,成为全球单线产能最大的原丝生产线。大丝束产品通过攻关,力学性能指标明显提升。让人惊喜的是,部分大丝束原丝碳化后质量达到高品质的GX700级。
  项目建得快,技术更新同样快。吉林化纤一边建设,一边与装备制造企业升级技术,将最新技术应用到新建生产线上。新生产线大量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使用最先进的控制系统。
  1.5万吨碳纤维项目建设的7条碳化线,每条线都进行了优化调整,单线生产能力从最开始的2000吨提升到3000吨。各碳化线运行周期逐渐延长,原丝单耗、用电单耗、废丝率指标逐步下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吉林化纤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壮大技术人才队伍。他们从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邀请碳纤维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到企业培训指导。
  目前,吉林化纤碳纤维业务板块生产技术人员普遍年轻化,30岁以下员工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近年来,吉林化纤碳纤维领域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一流的企业制定标准。吉林化纤以前一直参照国外碳纤维企业质量标准。2022年,他们制定自己的质量标准,自信地向市场推出“GX”标准碳纤维。
  与市场赛跑
  新赛道的发展能催生新经济,并将经历一个富有潜力的增长过程。然而,只有领跑者才能享受这个增长过程的最大的红利。
  碳纤维在新能源、装备制造、建筑施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善于整合产业链资源共同发展的吉林化纤,在碳纤维产业领域再次聚合产业链力量,开辟新领域、落子新赛道。他们在预浸料、拉挤板、编织布、缠绕、C/C预制体等应用领域不断探索,推动延链项目跑出加速度,全力构建市场先发优势。
  吉林化纤集团国兴复材公司成为明阳智能A级供应商、三一重能独家碳板采购供应商,成功与下游联合进行海、陆叶片大型化低成本碳板开发。应用国兴复材拉挤板作为主梁碳板生产的海、陆最长叶片均已经下线。
  编织布从无到有,成功开发30多家客户,市场占有率迅速攀升。
  C/C预制体通过对生产工艺的摸索,生产效率提高近一倍,市场份额逐渐拓展。
  碳纤维市场开发实现应用领域全覆盖,吉林化纤正在努力进一步集聚优势资源要素,继续向碳纤维下游延伸产业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吉林化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推动碳纤维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今年,吉林化纤继续推进15万吨原丝、1.2万吨复材、6万吨碳纤维续建项目,加快建设一汽轻量化碳纤维材料园、CNG气瓶缠绕、树脂上浆剂、汽车轻量化板簧等产业链下游项目。
  培育延伸产业链、优化价值链,吉林化纤加快向300亿元规模的“十四五”碳纤维产业规划目标迈进,为企业下一个10年增长找到新答案,也为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蹚出一条新路径、闯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