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解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主要是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外流”,本地农村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年龄逐渐增大。农村缺人才、缺人气、没有特色产业,导致村庄“空心”、产业“空心”。
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农村产业要振兴,农业产业基础必须稳固。全市要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高地的目标,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打破小农户分散且相互割裂的经营格局,激活土地的要素属性,扩大优质绿色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大豆、有机杂粮等特色种植业,提升生猪、肉牛、白鹅、肉鸡等养殖总量。利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新型高效的插秧机、免耕播种机等农机具的普及和使用,提升农业作业效率和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产业发展以“特”制胜,抓好永丰米业、吉米粮食、天德杂粮、长麻沟西红柿、白鹅和肉牛等畜禽养殖、二合雪乡、小城南阳和法特舒伊尔哈湿地等一批全市重点打造的乡村产业发展典型,做好示范引领,推动优质水稻、特色杂粮、绿色蔬菜、标准化畜产品、乡村旅游等产业在全市“遍地开花”。借助“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探索发现具有本乡镇、本村特色的乡村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名片,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助力脱贫攻坚。重点培育吉舒棚膜蔬菜、新安乡黑木耳、平安镇有机水稻、开原镇黄牛、七里乡苗木、人参和中药材等特色十足、效益较好的产业发展项目。
二、培养和壮大新型高素质农民群体
一是加快人才培养。科技兴农,人才是关键。要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带头人的培育,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治理人才、产业专项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围绕党史教育和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稳粮扩油、种养产业、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等开展培训。不断优化农业人才结构,让乡土人才成长起来,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带领农民寻找到一条能真正脱贫致富的产业道路。
二是壮大经营主体培养。发挥农业产业品牌引领效果。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实施标准化生产、精细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创建农业品牌,最大限度实现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持久的优质保障。
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借助科研院校产学研项目,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加快测土配方施肥、先进农机具设备、标准化种养殖技术等的推广,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三、盘活农村集体“三资”
充分利用吉林省合村并居工作试点经验,结合我市各乡镇和屯村实际,稳步推进合村并居工作。按照全市“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市将完成重点村庄规划编制,打造集聚提升类村庄48个、城郊融合类村庄14个、特色保护类村庄16个。积极探索农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施意见》,全面活化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用好用足各类资金,发展农村各类股份合作,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优化集体收益分配,加强“三资”监督管理。
四、完善农村发展投资保障
贯彻落实好各级有关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更多青年人返乡创业,吸引年轻人才其扎根农村,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支持企业开展自营电商业务,培育更多“刘佳宁式”网销红人。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地方银行金融产品提供机制,加大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对“三农”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实施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推动政策性保险增品提标,推动保险公司实现行政村基础农业保险服务全覆盖,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
加快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吸引民间资本,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入力度,优先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型乡村产业发展。
舒兰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8月30日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解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主要是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外流”,本地农村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年龄逐渐增大。农村缺人才、缺人气、没有特色产业,导致村庄“空心”、产业“空心”。
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农村产业要振兴,农业产业基础必须稳固。全市要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高地的目标,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打破小农户分散且相互割裂的经营格局,激活土地的要素属性,扩大优质绿色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大豆、有机杂粮等特色种植业,提升生猪、肉牛、白鹅、肉鸡等养殖总量。利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新型高效的插秧机、免耕播种机等农机具的普及和使用,提升农业作业效率和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产业发展以“特”制胜,抓好永丰米业、吉米粮食、天德杂粮、长麻沟西红柿、白鹅和肉牛等畜禽养殖、二合雪乡、小城南阳和法特舒伊尔哈湿地等一批全市重点打造的乡村产业发展典型,做好示范引领,推动优质水稻、特色杂粮、绿色蔬菜、标准化畜产品、乡村旅游等产业在全市“遍地开花”。借助“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探索发现具有本乡镇、本村特色的乡村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名片,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助力脱贫攻坚。重点培育吉舒棚膜蔬菜、新安乡黑木耳、平安镇有机水稻、开原镇黄牛、七里乡苗木、人参和中药材等特色十足、效益较好的产业发展项目。
二、培养和壮大新型高素质农民群体
一是加快人才培养。科技兴农,人才是关键。要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带头人的培育,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治理人才、产业专项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围绕党史教育和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稳粮扩油、种养产业、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等开展培训。不断优化农业人才结构,让乡土人才成长起来,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带领农民寻找到一条能真正脱贫致富的产业道路。
二是壮大经营主体培养。发挥农业产业品牌引领效果。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实施标准化生产、精细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创建农业品牌,最大限度实现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持久的优质保障。
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借助科研院校产学研项目,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加快测土配方施肥、先进农机具设备、标准化种养殖技术等的推广,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三、盘活农村集体“三资”
充分利用吉林省合村并居工作试点经验,结合我市各乡镇和屯村实际,稳步推进合村并居工作。按照全市“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市将完成重点村庄规划编制,打造集聚提升类村庄48个、城郊融合类村庄14个、特色保护类村庄16个。积极探索农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施意见》,全面活化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用好用足各类资金,发展农村各类股份合作,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优化集体收益分配,加强“三资”监督管理。
四、完善农村发展投资保障
贯彻落实好各级有关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更多青年人返乡创业,吸引年轻人才其扎根农村,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支持企业开展自营电商业务,培育更多“刘佳宁式”网销红人。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地方银行金融产品提供机制,加大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对“三农”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实施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推动政策性保险增品提标,推动保险公司实现行政村基础农业保险服务全覆盖,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
加快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吸引民间资本,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入力度,优先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型乡村产业发展。
舒兰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8月30日
![]() ![]() |
网站地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