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首页>特色专栏>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舒兰市人民政府| 2019-02-28 09:01| 信息来源:舒兰发布
打印 |
字号:
水稻栽培技术的演进

  东北作为水田新开发之地区,地力十分强劲,一开垦就能变成沃壤,如有灌溉,水稻长势更是惊人,农夫稍事耕作即可丰收在望。由于地广人稀,东北地区水稻栽培方式也比较粗放。北部地区较南部地区则更为粗放。
在开发水田初期,稻农普遍对择地之事不加注意,对水稻栽培方式也十分粗放。朝鲜移民一般在耕种旱田的我国农民废弃的河边,以极其简单的方法灌溉,或利用排水不良之地,或利用低洼之湿地垦为水田。他们在荒地上先砍掉树木,挖除树根和杂草,把荒地整理成平地,然后用草绳量出高低不平的水口,垒上池埂,再利用简单的堤防稻池子,将水引进地里改造成水田,在上面种植水稻。一般不做秋耕,稻根依旧留存在稻田里。一般新垦的水田在第二年不犁地,直接灌水后播种。第三年则烧掉稻梗,或犁地很浅,或如第二年一样播种。这样连续耕种几年后,因稗草疯长,水稻的生长大受其害,以致寻找新地重新开垦水田变得更为划算。有缘于此,东北水田开发初期转耕现象特别普遍,直到1920年代之后,从事水田农业的朝鲜移民增多,获得新的水田适宜地变得困难,这种寻求新的水田地而转耕的现象才慢慢消失。此时稻农们先用犁起土,无家畜时,用铁锹或铁耙,耕起其宿根,打碎土块,继灌以水,并用马耙耙平土面,准备下种。有的地方用板或柳筐中放入石头来回拖拉的方式使水田平整一些,而且稻农所修的水田田埂不坚固,每年都需重修。

 

  在东北大地上起初是一小块一小块地垦成水田,随着朝鲜稻农人口数量的增加,水田面积逐渐扩大,1922年3月初奉天水利局编辑的《种稻浅明法》根据奉天地区的特点,特别指出了水田耕作中择地、造成水田中应注意事项,提出耕地在清明以后,刨垦,刨深为好,新开水田按地段之高下,分筑池埂,以免放水时,完全流入洼处,并免稻地深浅不均之弊,种稻地除沙地外,均能生长,独黑土地为最好。

 

  为防霜害,在东北地区种稻,一般都选择早熟种。稻种在播种前浸泡于水桶或水缸之中,或盛稻于包席中浸于池中,约过几天,取出后断水数小时后,向田中播种。经过这种浸种催芽后再播种到水田的办法,会使水稻早熟1—2周,避免遭受霜害。

  因近代东北各地水田开发的序幕是由朝鲜移民拉开并推进的,所以自然采用了朝鲜固有的水稻栽培方式。在朝鲜18世纪后半期广泛流行移秧法,移秧法代替直播法,成为朝鲜固有的农法。但朝鲜北部地方仍是以直播栽培为主,这种朝鲜北部地区流行的水稻直播栽培方式直接传入我国东北。
当时水稻的栽培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播法,二是插秧法。东北地区主要采用水稻直播法。这种方式是将种子直接播种于大田进行栽培的一种种植方式,不仅省力,省工,劳动生产率高,不会拔秧伤苗,且无移栽后的返青过程,能够缩短生育期,还能够缓解季节性劳动力紧张的矛盾,特别是在生育期较短的北方寒冷地区,更是如此。那时东北地区人少地多,气候寒冷,水稻生长期短,所以一直以直播栽培为主。直播栽培根据整地与播种时的土壤水分状况以及播种前后的灌溉方法,又分为灌水直播方式与干田直播方式。
灌水直播法是在起耕后灌水整地的水田上,播撒已发芽稻种的栽培方法。这种灌水直播方式在当时最为普遍,在寒冷且生育期短的东北北部及最北部地区更是如此。直播有散播、条播、点播三种。朝鲜农民大都实施散播法,此法省工,但不便于除草。一些农场采取条播的方式,即整地后,用草绳做条,行间距离,普通7—8寸到一尺内外,牵在稻池两边,把种子顺着草绳播下。点播方式因所费劳动力多,产量又不是特别高,所以基本不采用。
不论何种土壤都可以用灌水直播法,此法还具有整地省劳动力、鸟害少、成熟期早、种子量少、收量多的优点,但所需水量多,无水就容易受旱灾,此外因播种较浅,稻苗易受风害。

  灌水直播法的播种期选定、灌水与排水极为讲究。若是播种期过早,则天气还寒冷,苗之发育不良,若过晚,则成熟期晚,易遭早霜之害,不能充分成熟。春季灌水期不适当,会导致幼苗发育不齐,迟缓,秋季如果排水失期,会使水稻多倒伏水中,既不便于收获,又影响品质。春季播种后,因白天天气暖和,夜里寒冷,夜里灌水必须稍深,以保持地中温度,白天灌水则要略浅,受阳光充足,促进苗根生长。秋季稻出穗开花后,可速将水排出田地,使之湿润即可,以备稻茎坚韧,以免倒伏。
干田直播方式是指在旱田状态下进行整地与播种,播种后多不灌水。发芽、扎根、出苗,相当长时间内处于无水状况。朝鲜的这一干田直播法在近代随着朝鲜移民移居带到了东北,这种方式在灌溉水不充足干燥的东北各地扩大水田面积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当时东北地区5、6月播种期因干旱无水灌溉,一般选择该地的早熟稻种进行干田直播栽培。这个方法在水源不足地区,或干旱之年也能收获稻米这一点上是有其意义的。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水田农业中很少采用移秧栽培法,此法是先在苗圃上养成幼苗,待长到一定程度后,再栽植到田地里。此法在幼苗时管理容易,易于除草,但较干田直播方式易受干旱,费劳力多,移秧时易受植伤,较灌水直播成熟期会延迟一周。因而只能在气候比较温暖的奉天以南地区实行。那时东北水稻生产技术极少改进,基本是靠人力和畜力耕作。我国农人自模仿耕种水稻后,大都使用从前耕种旱田的农具从事水田作业。作为整地用的器具有耕地用的犁杖、镐头、铁锹,作为耙地用的镐头、钉齿耙,作为播种用的壤耙子、覆土用的拉子、收子,除草用的锄头、中耕、培土用的犁,收割用的镰刀,采掘用的叉子,脱粒用的石头碾子、连枷,精选用的扇车子,筛子,加工用的器具碾子,制粉用的石磨等,都是比较原始的。

 

  我县种植水稻,开始顺水打埂、围池,用铁锹、镐、犁杖耕翻,耙平后播种。池一侧留水口,大水串灌,人工中耕除草。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1963年。1964年,平安公社金星大队首先使用手扶式拖拉机耕地翻耙水田,种植水稻的技术才有了飞跃式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县种植水稻一直采用漫撒的方法。1951—1952年,开始条播、簇播,少数朝鲜族农民聚落的地方开始了育苗、插秧。1953年以后,全县除新开水田外,大部分实行育苗、插秧。
舒兰水稻育苗,先后经历了水床育苗、湿润育苗、塑料薄膜育苗、旱育苗、工厂化育苗五个阶段。50年代为水床育苗,在这一时期,七里、平安等地还试用油纸窗育苗。60年代,为湿润育苗期,期间,水床育苗逐渐减少,1964年平安公社先锋大队用200米塑料薄膜育苗试验成功,至此,本县塑料薄膜育苗逐渐增加,到70年代初,全县基本上实现了水稻育苗塑料薄膜化,1977年,镇郊(即环城街道)、七里等公社试验旱育苗,苗壮,根系发达,比湿润育苗早插秧3-7天,每亩节省人工4个、种子3-3.5公斤,节省塑料薄膜三分之一,早成熟5天左右。1980年镇郊公社永安大队朝阳小队,旱育苗水稻亩产533公斤,比湿润育苗多产133公斤,到 1985年,舒郊、小城、水曲柳、七里等乡镇水稻育苗以旱育苗为主,全县旱育苗面积15.63万亩,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39.7%。
1980年,县委、县政府从日本引进4套水稻工厂化育苗机插秧设备,在平安公社金星、华丰及七里公社示光、徐家4个大队12个小队,1,845亩水田中示范,结果亩产410公斤,比普通栽培方法增产34.5%。到1985年,水稻工厂化育苗机插秧新技术在全县广为应用,工厂化育苗面积达20万亩,占当时水稻面积的50.8%。
我县50年代为人工不规则插秧,60年代,为簇距6×6寸插秧,每公顷保苗28万株左右,1964年试验大垅栽植成功。1965 年,全县有20个公社,188个生产大队单行大垅插秧栽了35,760亩、双行大垅插秧栽了3,690亩。双行大垅亩产344公斤,比普通栽植增产18%;单行大垅亩产317公斤,比普通栽植增产7%。大垅双行栽植技术,在我县沿袭了较长一段时间。
我县从70年代开始推广机械插秧,由于当时育不出壮秧苗,加之机器质次价高等原因,致使水稻机插秧新技术没有广为应用。自1980年从日本引进工厂化育苗机插秧新技术后,我县的水稻机械化插秧才得以推广应用,到1985年,全县机插秧14.8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36.8%。
此外,我县还在一些土质肥沃的低洼地,实行水稻旱种。这些地块,种水稻没有水源保障,种旱田又易涝,就用旱田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的方法种植水稻。水稻在整个生育期间不建立水层。到1985年,全县已有14个乡镇,50个村,103个农业社旱种水稻 3,471 亩,亩产267公斤,变低产为高产、稳产田。
50年代,我县水稻实行大水串灌,一般自水稻插秧返青后,一直深水漫到秋,中间很少排水,不堵水口,用“过堂水”,水深草不易生长。沙土地每亩需水 1,500 立方米左右,黑土地每亩需水 1,200 立方米左右。60年代,开始浅水灌溉,即水稻缓苗时浅灌,分蘖期深灌。每亩用水800-1000立方米。亩产水稻276公斤,比50年代大水灌溉亩增产29公斤。70年代,全县基本实现单排单灌,灌、排水各有渠道,速灌速排,减少病虫害。亩用水500-800立方米,亩产水稻367公斤,比60年代增产25%,比50年代增产35%。进入80年代以后,全县水田灌溉基本实行“浅灌烤田法”,水稻生育在一定时间内不给水,亩用水350-600立方米,到1985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419公斤,比50年代增产41%。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以及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了种植业的发展,人们不断使用新的农艺技术种植水稻。1986年,是全县农业生产上的“大灾扁丰”之年,粮食总产量为35.85万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个丰收年。通过调整“两高”(高产、高效)作物面积,使水稻发展到28,297公顷,玉米面积3万公顷,并且大面积推广了地膜应用技术,粮食总产量达到39.2万吨。

 

  1990-1991年,对三大作物栽培技术试行改进,改水田密植为稀植,同时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仅舒郊、天德、莲花、庆丰、朝阳 5 个乡镇,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1,867公顷。
1992年,舒兰县被正式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开始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的效益农业,到 1995年,水稻种植面积达29,079公顷,玉米为31,425公顷。同时积极发展园艺特产生产,种植瓜菜2,000公顷。当年粮食总产46.6万吨,农业总产值46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1,400元。
1996年,着重抓了“丰产方”建设,绿色食品生产,日光温室建设和蔬菜、瓜果生产。绿稻完成3,880.2公顷,总产量达到 2.33 万吨,农民直接增收465元。到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 2,88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