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棚”的名字叫曹国臣,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舒兰县农机局的局长。20世纪70年代,舒兰县的水稻产量一直不稳不高,亩产在200公斤至300公斤徘徊。原因是:无霜期短,低产品种多、土地不平整、灌水渠系不配套等。1972年至1976年,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全县大部分水田平整为方条田,完善水利工程设施,为发展水稻生产创造了条件。但是,无霜期短,不能种中、晚熟水稻品种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过去,水田育苗采取水作床、沙盖床、到小弓子塑料扣膜育苗,只能延长生育期10天左右,由于大地育苗受风雪、病虫害、温差的影响,引种高产品种很困难,严重阻碍了水稻生产的发展。
1980年春,县农机局长曹国臣从日本引进一套工厂化育苗设备,在平安公社金星大队开展试点。由金七星副县长具体负责,县农机局、农业局、科委及平安公社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组成水稻大棚工厂化育苗实验组,聘请了日本专家作指导。引进 sh500型破胸催芽器、rh500型育苗播种机、de-1型塑料秧盘、kE-1000S型蒸汽出芽室、M-18型温室大棚、QP-15型喷灌泵等成套设备。在育苗阶段,通过人工控制机器,实现不同品种,适时早育苗、育壮秧、早插秧,延长水稻生育期,从而战胜低温冷害,促进稳产高产。通过一年试验,66.7公顷水稻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基本可解决水稻高产品种生育期长和舒兰地区无霜期短的矛盾。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以上。虽然水稻工厂化育苗试验获得成功,但每公顷一次性投资3,300元,农民负担重,增产不增收。
为了解决水稻大棚育苗投资大、农民负担重的问题。1981年,县农机局局长曹国臣带领技术干部到水曲柳公社荣进大队七队进行改革试验,改2.2米大棚为1.7米中棚和1.3米小棚;改大播种机为手动播种机;改塑料硬盘为软塑料倒盘;改破胸出芽为浸种出芽等技术措施。就水稻大棚而言,从中西部、东部五个示范点测验:4月8日到16日,大中棚棚内温度逐渐接近。棚内秧苗的素质、苗高、茎粗、根数、根长、梢长、叶长、干鲜重等相差很小。秧苗的绿化和硬化,主要通过塑料透光、吸收、提高棚内温度,增加积温。大棚升温慢,降温慢。而中棚升温快,降温快。到4月17日以后,区别就不大了,如遇特殊天气还可以用两层塑料覆盖解决,在保证农艺要求不变的前提下,1.7米中棚完全可以代替2.2米大棚,这项新技术的关键就是“盘育、棚管”。
为了推广水稻大棚育苗新技术,县农机局和莲花公社及南莲村一社进行了水稻生产协议联产承包。1982年,农牧渔业部农机局下达了南莲一队技术联产承包试验项目。在承包组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水稻平均公顷量产达到 3,075公斤,比协议承包前增产635公斤,比历年平均公顷增产1,432公斤,比历史最高年份增产1,568公斤,人均增收107元。协议承包的24公顷水田(实际27公顷),承包组应得水稻17,550公斤。为感谢农机局,乡亲们赶着马车,敲锣打鼓,给农机局送去5,000公斤水稻和一面锦旗。
1983年,县农机局局长曹国臣率领13名技术干部,驻村驻队,参与水稻泡籽架棚、育苗生产、苗期管理、施肥、用药、水分管理、温度管理等全部技术工作。5月末达到协议标准,育出了足够的壮苗。农机局得奖金5,000元。莲花乡水稻公顷产一举达到0.75万公斤,成为全县水稻之王。
县农机局局长曹国臣在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材料印发全国。从1981—1982年,农机局在舒兰县中部、西部和东部进行了多点试验示范推广,都收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水稻大棚育苗是水稻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县农机局将多点的经验成果,率先创造了适合农户水稻大棚育苗模式,在全县、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并先后在北京、天津、福州等各种专业会议上介绍经验,是水稻生产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北方地区的路子。为了普及推广这个经验,县政府制定了优惠政策:每年春季主管县长带领农机局、财政局、农业局、农行及农机公司的领导,逐乡、村、社现场办公。1987年,全县推广了6万栋大棚,实现了水稻育苗大棚化。我县水稻生产从此进入了一个稳产高产阶段。据 1992年10年的统计,全县水稻公顷产量都在0.75万公斤以上,有的高达1万公斤,比1971年水稻公顷产量翻三番。
在普及推广水稻大棚育苗过程中,县农机局局长曹国臣总是走之前、干在前,经常深入乡、村、社、开展技术培训。全县2,000多个生产队(社),几乎都有他的足迹,每年春季他都骑着摩托车,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农民都亲切地管他叫“曹大棚”。
如今,由于不断采用新技术,水稻产量已高达1.3—1.5万公斤。舒兰也因此成为国家水稻农业生产基地。
“曹大棚”的名字叫曹国臣,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舒兰县农机局的局长。20世纪70年代,舒兰县的水稻产量一直不稳不高,亩产在200公斤至300公斤徘徊。原因是:无霜期短,低产品种多、土地不平整、灌水渠系不配套等。1972年至1976年,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全县大部分水田平整为方条田,完善水利工程设施,为发展水稻生产创造了条件。但是,无霜期短,不能种中、晚熟水稻品种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过去,水田育苗采取水作床、沙盖床、到小弓子塑料扣膜育苗,只能延长生育期10天左右,由于大地育苗受风雪、病虫害、温差的影响,引种高产品种很困难,严重阻碍了水稻生产的发展。
1980年春,县农机局长曹国臣从日本引进一套工厂化育苗设备,在平安公社金星大队开展试点。由金七星副县长具体负责,县农机局、农业局、科委及平安公社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组成水稻大棚工厂化育苗实验组,聘请了日本专家作指导。引进 sh500型破胸催芽器、rh500型育苗播种机、de-1型塑料秧盘、kE-1000S型蒸汽出芽室、M-18型温室大棚、QP-15型喷灌泵等成套设备。在育苗阶段,通过人工控制机器,实现不同品种,适时早育苗、育壮秧、早插秧,延长水稻生育期,从而战胜低温冷害,促进稳产高产。通过一年试验,66.7公顷水稻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基本可解决水稻高产品种生育期长和舒兰地区无霜期短的矛盾。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以上。虽然水稻工厂化育苗试验获得成功,但每公顷一次性投资3,300元,农民负担重,增产不增收。
为了解决水稻大棚育苗投资大、农民负担重的问题。1981年,县农机局局长曹国臣带领技术干部到水曲柳公社荣进大队七队进行改革试验,改2.2米大棚为1.7米中棚和1.3米小棚;改大播种机为手动播种机;改塑料硬盘为软塑料倒盘;改破胸出芽为浸种出芽等技术措施。就水稻大棚而言,从中西部、东部五个示范点测验:4月8日到16日,大中棚棚内温度逐渐接近。棚内秧苗的素质、苗高、茎粗、根数、根长、梢长、叶长、干鲜重等相差很小。秧苗的绿化和硬化,主要通过塑料透光、吸收、提高棚内温度,增加积温。大棚升温慢,降温慢。而中棚升温快,降温快。到4月17日以后,区别就不大了,如遇特殊天气还可以用两层塑料覆盖解决,在保证农艺要求不变的前提下,1.7米中棚完全可以代替2.2米大棚,这项新技术的关键就是“盘育、棚管”。
为了推广水稻大棚育苗新技术,县农机局和莲花公社及南莲村一社进行了水稻生产协议联产承包。1982年,农牧渔业部农机局下达了南莲一队技术联产承包试验项目。在承包组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水稻平均公顷量产达到 3,075公斤,比协议承包前增产635公斤,比历年平均公顷增产1,432公斤,比历史最高年份增产1,568公斤,人均增收107元。协议承包的24公顷水田(实际27公顷),承包组应得水稻17,550公斤。为感谢农机局,乡亲们赶着马车,敲锣打鼓,给农机局送去5,000公斤水稻和一面锦旗。
1983年,县农机局局长曹国臣率领13名技术干部,驻村驻队,参与水稻泡籽架棚、育苗生产、苗期管理、施肥、用药、水分管理、温度管理等全部技术工作。5月末达到协议标准,育出了足够的壮苗。农机局得奖金5,000元。莲花乡水稻公顷产一举达到0.75万公斤,成为全县水稻之王。
县农机局局长曹国臣在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材料印发全国。从1981—1982年,农机局在舒兰县中部、西部和东部进行了多点试验示范推广,都收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水稻大棚育苗是水稻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县农机局将多点的经验成果,率先创造了适合农户水稻大棚育苗模式,在全县、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并先后在北京、天津、福州等各种专业会议上介绍经验,是水稻生产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北方地区的路子。为了普及推广这个经验,县政府制定了优惠政策:每年春季主管县长带领农机局、财政局、农业局、农行及农机公司的领导,逐乡、村、社现场办公。1987年,全县推广了6万栋大棚,实现了水稻育苗大棚化。我县水稻生产从此进入了一个稳产高产阶段。据 1992年10年的统计,全县水稻公顷产量都在0.75万公斤以上,有的高达1万公斤,比1971年水稻公顷产量翻三番。
在普及推广水稻大棚育苗过程中,县农机局局长曹国臣总是走之前、干在前,经常深入乡、村、社、开展技术培训。全县2,000多个生产队(社),几乎都有他的足迹,每年春季他都骑着摩托车,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农民都亲切地管他叫“曹大棚”。
如今,由于不断采用新技术,水稻产量已高达1.3—1.5万公斤。舒兰也因此成为国家水稻农业生产基地。
![]() ![]() |
网站地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