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人的大米带来的是水稻农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舒兰西部的溪河、法特、白旗因为没有灌溉水源而无法种植水稻的问题。1971年5月6日,县委四届二次 会 议讨 论 决定,进行西部灌区建设,并命名为“大寨灌区”。7月初,成立了“大寨灌区总指挥部”,并抽调县人武部政委刘贵和任总指挥、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主任张志远为副总指挥。时间不长,刘贵和调回人武部,即由张志远接任党委书记、总指挥。总指挥部设在溪河公社农机站院内,下设政工组、工程技术组和后勤供应组,工作人员由县直机关“靠边站”的中层领导、插队干部、部分在岗干部和技术人员共80余名和10多名工人组成。
大寨灌区位于舒兰县西部,沿松花江流域舒兰一侧。从永吉县乌拉街万屯处开渠,引松花江水流经永吉县乌拉街公社。舒兰县溪河、白旗、法特三个公社和榆树县西部几个公社,史称“永舒榆灌区”,是一个大型灌溉工程。早在1942年,日伪开拓团时即开始修建,在永吉县艾屯处修建引水闸和引水渠道,1945年4月2日试放水时,因工程被冲毁而告失败。1958年大跃进时期,经省政府批准,组织永舒榆三县人民再次修建“永舒榆灌区”,干了三年,在永吉县万屯靠江处,修了第一个进水闸,能引70个流量。在小河屯处又修了第二个进水闸,同时在其上端要修一个拦河闸,但只打了一个基础,全区的土方工程也只按设计挖了一个轮廓。到1961年,因国家经济建设处于困难时期,全区工程停建。
1971年开始的大寨灌区建设是第三次上马。由于永吉、榆树两县不同意上,所以只有舒兰一家干,但必须修成永舒两县的全部工程才能引水灌溉。这样,按照工程分布情况,一方面在永吉县大口钦成立上游工程指挥部,由谭兴录、赵庚本等人负责,由总指挥部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永吉县境内工程的施工;一方面在本县成立溪河、白旗、法特三个公社工程指挥部,负责人从现职书记或社长中抽调,工作人员从社直干部中调配,全工程共有140名干部参加。工程按各社受益面积承担。溪河为25%,白旗为35%,法特为40%,大型工程由三个公社统一组织力量施工。
这项工程开始筹建时,吉林省不管,吉林市只帮助搞设计,省、市不给列入计划,由舒兰县自办。工程虽然有二次上马的基础,由于一个县干,灌溉面积减少,整个工程都需要重新设计,而且是边设计边施工。经过吉林市水利局勘测设计队的全面规划设计,在永吉县境内的工程,第一进水闸前1公里(松花江进水口处)需全面清淤,以确保进水57个流量,第一闸需作稳定处理,进水闸后30公里牤牛河道需作整休和部分大段清淤,在永吉县境内的张老、大郑、西杨木需治理三个大涝片,调整抬高永吉县设在牤牛河道上的24 处电灌站,西杨木二道三处大围堤,三处过水码头,两座大桥。此外,还需修38项结构工程。同时,涉及到淹没区的搬迁。而对永吉则是直接灌溉效益工程。可这次修建是永吉县即不出人,又不负责经济负担,一切均由舒兰负责,建成后的工程由舒兰县全面负责管理。
在舒兰境内的工程规模大,需修灌区的枢纽工程付家拦河闸,它起拦、蓄、排作用,控制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需修两处进水闸,能引进37个流量,控制面积115平方公里过流,还有嘎呀河上517个流量的倒虹吸,法特倒虹吸。总干渠工程按原设计走向不变,宽度由50米缩窄为35米,在总干渠上需修11条引干,遍布三个公社生产队,全长56公里;支渠101条,全长166公里,进入田间的农渠1000条。
整个工程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先结构、后土方,先总干、后引干”的施工原则,实行“季节和常年、专业和突击”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农闲集中优势全力大干,农忙组织专业力量常年施工。按照工程设计预算,采取定额包干,“四固定”的方法,将工程项目、资金、材料、用工一次性承包给各施工单位,一般情况不变,特殊因素给予调整。年初落实计划,年末进行核算总结。灌区总指挥部经常深入施工场地进行检查指导,同时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各工程指挥部主任调度会议,分析进度研究质量,讨论资材使用和管理,组织力量安排等,随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在灌区建设进入第二年(1972年)时,舒兰学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精神感动了上帝,吉林市将这项工程纳入了建设计划,给予了适当的资金扶持,并派技术力量直接进行指导。1973年,吉林省水利厅也介入了,并将部分项目纳入省的计划给予支持。凡属于工程量大,技术性强的工程,省市都派技术人员和施工力量进行指导施工。上游闸前清淤难度大,是从白山电站调运挖泥船,经过三年的作业完成的。一闸后 5 公里段,清淤任务重,渠段长,水深不便作业,加上西杨木、后修的围堤(5公里大堤)全是调用全县劳动力,在入秋利用水位低时顶着冰茬完成的。永吉张老大桥(长100米、宽5米、高5米)是求援吉林市驻军舟桥部队建成的。付家39孔水闸请省水利工程队经过五个月奋战完成的,民工是由县内调用的。付家拦河大堵截是从全县调用的有技术特长之300人,在20多个流量的情况下,用推土机围截,人工下石,经过三次冒险作业,才获得成功。舒兰县境内的工程完全是由受益单位承担和完成的。国家对调用的劳动力,按照定额标准,每完成一个定额给一个工日,补助6-8角钱。
全渠整个工程共动用土方300万方,完成混凝土2万方,干砌石2.6万方,使用水泥8,000吨,钢材700吨,木材280立方米,使用人工253万个,车工6万个,总投资6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54万元。如包括三个公社和全县人民三次清淤、修堤的支援工计算,总共需资金1,800万元,基本上群众自筹资金三分之二,国家投资三分之一。
舒兰大寨灌区建设自1971年4月开工到1974年秋季,主体工程按照省、市的设计要求已经全部结束。经过放水试验,从一闸引水,到拦河闸蓄水,第二进水闸放水,最后由拦河坝排水,试验完全成功。证明各项枢纽结构工程完全适用,达到能引、能蓄、能进、能排的要求。特别是拦河闸39孔闸门,用不同形式调度放流,隔孔放一的试验完全符合省、市设计要求。各社的少量尾工以及田间支渠的开挖也在1975年春季灌田之前突击完成。于1975年4月6日,在灌区红旗(即现在的白旗镇)公社管理处召开了灌区竣工大会。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县三级领导及三级水利工程技术人员都出席了会议。会上,由技术负责人对全渠工程作了质量评估,灌区负责人张志远作了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县委主管农业书记付连生,吉林市委领导也都在会上作了讲话,认定设计任务全部完成,工程质量达到要求,同意竣工验收。
在灌区建设中,吉林市委书记巩玉然,革委会副主任朱振中非常重视,多次到灌区检查工作。有一次,带领吉林市有关领导来视察,巩玉然书记提出要求,各局都表态积极支持灌区建设。1973年,省列入计划后,也从资金、技术。物资方面给予了积极支持。县里曾三次动员全县民工,每次300-500人,支援上游清淤,筑堤挖渠的劳动,减轻了西三社及国家的负担。特别是红旗、法特、溪河三社人民,用4年时间集中力量投入灌区建设,在国家资金困难的情况下,真正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付出了巨大代价。全渠设计效益面积 14,333公顷(含永吉2,000公顷),其中需提水灌溉3,000公顷。建灌区前西三社水田仅有3,900公顷,灌区建成后,发展到7,000公顷。1991年,实灌面积为10,000公顷(含上游),占西三社总面积60%以上。西三社自灌区建成后,彻底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成为全省水稻产区、商品粮基地,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战斗在一线的总指挥部及各社指挥部的全体指战员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持在第一线战风雨、斗严寒,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精神,完成各自担负的艰巨任务。总指挥部以张志远为首的班子成员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表率作用。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们天天深入重点工程,早出晚归,与战斗员同吃、同住、同劳动,除县内有工作很少回家。张志远与与总技术员王惠仁同志为了正确指挥工程施工,每天奔走五。六十里到各点,并从溪河走到法特,再从法特返回溪河,走遍了永吉和舒兰境内所有的工程及有工程的所有村屯,对于重点建设项目更是亲自蹲点,坐镇指挥。付家 39孔拦河闸的浇筑,从计划的制定,日程的安排,质量的要求等,逐项做出周密的安排和部署。他在那一蹲就是半个月,从而确保了汛前浇筑任务得以完成。拦河坝截流要在23个流量的情况下进行,十分险要与艰巨,成败与否,事关全局。张志远又亲赴现场,与工程技术人员多次研究截流方案,检查、督摧备用物资,并坐镇指挥,苦战了五个昼夜,进行二次堵截,终于获得成功。在深秋季节,调用全县劳力进行上游清淤时,张志远也是和民工一样亲自下水,踩冰茬进行清淤,一干就是七八天,给民工以极大的影响和带动。
1975年3月,张志远同志以舒兰代表团副团长身份并代表舒兰县大寨灌区总指挥部出席吉林市委、市革委会召开的吉林地区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灌区被评为先进集体,张志远被评为先进个人,受到奖励和表彰。
灌区竣工后,根据工程需要,组成以水利局副局长、灌区工程组组长胡天恩为组长的留守组,负责处理尾工和善后问题。特别是对引干以下农渠的开挖指导。
此间,总指挥张志远同志改任中共舒兰县委办公室主任职务。但继续在西三社配合县委副书记于工作组织开发水田,扩大水田面积,以充分发挥灌区的灌溉效益。于是他住在红旗公社蹲点指导,共进行一个多月时间,经过调查发现:有些社员对开发水田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种水田成本高、费用大、劳动强度大、又不懂技术,不如种大苞米省工、省钱、好干、产量高,好过农业《纲要》指标。张志远便与公社书记通过进行党委整风和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提高干群认识,解决思想问题,逐级落实开发水田面积。红旗公社在春耕前组织万人大干10天,大搞农田渠道土方开挖,当年县给开水田任务2,000公顷,实际完成2,050公顷;溪河公社原有水田200公顷,当年开水田1,220公顷;法特公社原有水田870公顷,县委给任务2,000公顷,由于群众思想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实际完成2,500公顷。到1998年春末统计,西三社水田面积8,000公顷,实际有10,000公顷。实践使人们认识到,旱田改水田不只是农业栽培技术的改革,更是彻底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实现由穷变富的有效途径。有了大寨灌区,西三社人民真正的富裕起来了。
诱人的大米带来的是水稻农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舒兰西部的溪河、法特、白旗因为没有灌溉水源而无法种植水稻的问题。1971年5月6日,县委四届二次 会 议讨 论 决定,进行西部灌区建设,并命名为“大寨灌区”。7月初,成立了“大寨灌区总指挥部”,并抽调县人武部政委刘贵和任总指挥、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主任张志远为副总指挥。时间不长,刘贵和调回人武部,即由张志远接任党委书记、总指挥。总指挥部设在溪河公社农机站院内,下设政工组、工程技术组和后勤供应组,工作人员由县直机关“靠边站”的中层领导、插队干部、部分在岗干部和技术人员共80余名和10多名工人组成。
大寨灌区位于舒兰县西部,沿松花江流域舒兰一侧。从永吉县乌拉街万屯处开渠,引松花江水流经永吉县乌拉街公社。舒兰县溪河、白旗、法特三个公社和榆树县西部几个公社,史称“永舒榆灌区”,是一个大型灌溉工程。早在1942年,日伪开拓团时即开始修建,在永吉县艾屯处修建引水闸和引水渠道,1945年4月2日试放水时,因工程被冲毁而告失败。1958年大跃进时期,经省政府批准,组织永舒榆三县人民再次修建“永舒榆灌区”,干了三年,在永吉县万屯靠江处,修了第一个进水闸,能引70个流量。在小河屯处又修了第二个进水闸,同时在其上端要修一个拦河闸,但只打了一个基础,全区的土方工程也只按设计挖了一个轮廓。到1961年,因国家经济建设处于困难时期,全区工程停建。
1971年开始的大寨灌区建设是第三次上马。由于永吉、榆树两县不同意上,所以只有舒兰一家干,但必须修成永舒两县的全部工程才能引水灌溉。这样,按照工程分布情况,一方面在永吉县大口钦成立上游工程指挥部,由谭兴录、赵庚本等人负责,由总指挥部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永吉县境内工程的施工;一方面在本县成立溪河、白旗、法特三个公社工程指挥部,负责人从现职书记或社长中抽调,工作人员从社直干部中调配,全工程共有140名干部参加。工程按各社受益面积承担。溪河为25%,白旗为35%,法特为40%,大型工程由三个公社统一组织力量施工。
这项工程开始筹建时,吉林省不管,吉林市只帮助搞设计,省、市不给列入计划,由舒兰县自办。工程虽然有二次上马的基础,由于一个县干,灌溉面积减少,整个工程都需要重新设计,而且是边设计边施工。经过吉林市水利局勘测设计队的全面规划设计,在永吉县境内的工程,第一进水闸前1公里(松花江进水口处)需全面清淤,以确保进水57个流量,第一闸需作稳定处理,进水闸后30公里牤牛河道需作整休和部分大段清淤,在永吉县境内的张老、大郑、西杨木需治理三个大涝片,调整抬高永吉县设在牤牛河道上的24 处电灌站,西杨木二道三处大围堤,三处过水码头,两座大桥。此外,还需修38项结构工程。同时,涉及到淹没区的搬迁。而对永吉则是直接灌溉效益工程。可这次修建是永吉县即不出人,又不负责经济负担,一切均由舒兰负责,建成后的工程由舒兰县全面负责管理。
在舒兰境内的工程规模大,需修灌区的枢纽工程付家拦河闸,它起拦、蓄、排作用,控制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需修两处进水闸,能引进37个流量,控制面积115平方公里过流,还有嘎呀河上517个流量的倒虹吸,法特倒虹吸。总干渠工程按原设计走向不变,宽度由50米缩窄为35米,在总干渠上需修11条引干,遍布三个公社生产队,全长56公里;支渠101条,全长166公里,进入田间的农渠1000条。
整个工程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先结构、后土方,先总干、后引干”的施工原则,实行“季节和常年、专业和突击”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农闲集中优势全力大干,农忙组织专业力量常年施工。按照工程设计预算,采取定额包干,“四固定”的方法,将工程项目、资金、材料、用工一次性承包给各施工单位,一般情况不变,特殊因素给予调整。年初落实计划,年末进行核算总结。灌区总指挥部经常深入施工场地进行检查指导,同时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各工程指挥部主任调度会议,分析进度研究质量,讨论资材使用和管理,组织力量安排等,随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在灌区建设进入第二年(1972年)时,舒兰学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精神感动了上帝,吉林市将这项工程纳入了建设计划,给予了适当的资金扶持,并派技术力量直接进行指导。1973年,吉林省水利厅也介入了,并将部分项目纳入省的计划给予支持。凡属于工程量大,技术性强的工程,省市都派技术人员和施工力量进行指导施工。上游闸前清淤难度大,是从白山电站调运挖泥船,经过三年的作业完成的。一闸后 5 公里段,清淤任务重,渠段长,水深不便作业,加上西杨木、后修的围堤(5公里大堤)全是调用全县劳动力,在入秋利用水位低时顶着冰茬完成的。永吉张老大桥(长100米、宽5米、高5米)是求援吉林市驻军舟桥部队建成的。付家39孔水闸请省水利工程队经过五个月奋战完成的,民工是由县内调用的。付家拦河大堵截是从全县调用的有技术特长之300人,在20多个流量的情况下,用推土机围截,人工下石,经过三次冒险作业,才获得成功。舒兰县境内的工程完全是由受益单位承担和完成的。国家对调用的劳动力,按照定额标准,每完成一个定额给一个工日,补助6-8角钱。
全渠整个工程共动用土方300万方,完成混凝土2万方,干砌石2.6万方,使用水泥8,000吨,钢材700吨,木材280立方米,使用人工253万个,车工6万个,总投资6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54万元。如包括三个公社和全县人民三次清淤、修堤的支援工计算,总共需资金1,800万元,基本上群众自筹资金三分之二,国家投资三分之一。
舒兰大寨灌区建设自1971年4月开工到1974年秋季,主体工程按照省、市的设计要求已经全部结束。经过放水试验,从一闸引水,到拦河闸蓄水,第二进水闸放水,最后由拦河坝排水,试验完全成功。证明各项枢纽结构工程完全适用,达到能引、能蓄、能进、能排的要求。特别是拦河闸39孔闸门,用不同形式调度放流,隔孔放一的试验完全符合省、市设计要求。各社的少量尾工以及田间支渠的开挖也在1975年春季灌田之前突击完成。于1975年4月6日,在灌区红旗(即现在的白旗镇)公社管理处召开了灌区竣工大会。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县三级领导及三级水利工程技术人员都出席了会议。会上,由技术负责人对全渠工程作了质量评估,灌区负责人张志远作了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县委主管农业书记付连生,吉林市委领导也都在会上作了讲话,认定设计任务全部完成,工程质量达到要求,同意竣工验收。
在灌区建设中,吉林市委书记巩玉然,革委会副主任朱振中非常重视,多次到灌区检查工作。有一次,带领吉林市有关领导来视察,巩玉然书记提出要求,各局都表态积极支持灌区建设。1973年,省列入计划后,也从资金、技术。物资方面给予了积极支持。县里曾三次动员全县民工,每次300-500人,支援上游清淤,筑堤挖渠的劳动,减轻了西三社及国家的负担。特别是红旗、法特、溪河三社人民,用4年时间集中力量投入灌区建设,在国家资金困难的情况下,真正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付出了巨大代价。全渠设计效益面积 14,333公顷(含永吉2,000公顷),其中需提水灌溉3,000公顷。建灌区前西三社水田仅有3,900公顷,灌区建成后,发展到7,000公顷。1991年,实灌面积为10,000公顷(含上游),占西三社总面积60%以上。西三社自灌区建成后,彻底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成为全省水稻产区、商品粮基地,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战斗在一线的总指挥部及各社指挥部的全体指战员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持在第一线战风雨、斗严寒,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精神,完成各自担负的艰巨任务。总指挥部以张志远为首的班子成员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表率作用。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们天天深入重点工程,早出晚归,与战斗员同吃、同住、同劳动,除县内有工作很少回家。张志远与与总技术员王惠仁同志为了正确指挥工程施工,每天奔走五。六十里到各点,并从溪河走到法特,再从法特返回溪河,走遍了永吉和舒兰境内所有的工程及有工程的所有村屯,对于重点建设项目更是亲自蹲点,坐镇指挥。付家 39孔拦河闸的浇筑,从计划的制定,日程的安排,质量的要求等,逐项做出周密的安排和部署。他在那一蹲就是半个月,从而确保了汛前浇筑任务得以完成。拦河坝截流要在23个流量的情况下进行,十分险要与艰巨,成败与否,事关全局。张志远又亲赴现场,与工程技术人员多次研究截流方案,检查、督摧备用物资,并坐镇指挥,苦战了五个昼夜,进行二次堵截,终于获得成功。在深秋季节,调用全县劳力进行上游清淤时,张志远也是和民工一样亲自下水,踩冰茬进行清淤,一干就是七八天,给民工以极大的影响和带动。
1975年3月,张志远同志以舒兰代表团副团长身份并代表舒兰县大寨灌区总指挥部出席吉林市委、市革委会召开的吉林地区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灌区被评为先进集体,张志远被评为先进个人,受到奖励和表彰。
灌区竣工后,根据工程需要,组成以水利局副局长、灌区工程组组长胡天恩为组长的留守组,负责处理尾工和善后问题。特别是对引干以下农渠的开挖指导。
此间,总指挥张志远同志改任中共舒兰县委办公室主任职务。但继续在西三社配合县委副书记于工作组织开发水田,扩大水田面积,以充分发挥灌区的灌溉效益。于是他住在红旗公社蹲点指导,共进行一个多月时间,经过调查发现:有些社员对开发水田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种水田成本高、费用大、劳动强度大、又不懂技术,不如种大苞米省工、省钱、好干、产量高,好过农业《纲要》指标。张志远便与公社书记通过进行党委整风和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提高干群认识,解决思想问题,逐级落实开发水田面积。红旗公社在春耕前组织万人大干10天,大搞农田渠道土方开挖,当年县给开水田任务2,000公顷,实际完成2,050公顷;溪河公社原有水田200公顷,当年开水田1,220公顷;法特公社原有水田870公顷,县委给任务2,000公顷,由于群众思想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实际完成2,500公顷。到1998年春末统计,西三社水田面积8,000公顷,实际有10,000公顷。实践使人们认识到,旱田改水田不只是农业栽培技术的改革,更是彻底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实现由穷变富的有效途径。有了大寨灌区,西三社人民真正的富裕起来了。
![]() ![]() |
网站地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