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舒兰大米作为人们餐桌上的主食,是倍受青睐的。主要原因是舒兰大米做出饭来,在很远就能闻到它的馨香,这扑鼻而来香喷喷的味道让人禁不住食欲倍增,即使没有菜肴,就上咸菜,也能让你吃的胃饱肚圆。舒兰大米好吃,是所有吃过舒兰大米的人有口皆碑的。然而,又有谁知道,不光是吃过舒兰大米的人说舒兰大米好吃,就连康熙皇帝来舒兰,吃上舒兰大米,也是赞口不绝,留下了“碧水蓝天蕴珠玉,溢芳沁馨舒兰米”的诗句。乾隆即位后,于1752年东巡到吉林,吃到舒兰大米后,对绵香可口的舒兰大米更是赞不绝口,吃完饭后,仍觉口有余香,便即兴赋诗曰:“松江万里稻兴涛,碎碾珠玉降琼瑶。绵香宜腹还添力,慰我黎民尽辛劳。”并把舒兰大米封为“贡米”,专门供给朝廷食用。从此,舒兰便有了“贡米之乡”之称。由此可见,舒兰是有着悠久的种植水稻的历史。
翻开厚厚的古代史籍,在点点滴滴的线索中可以发现,舒兰这样一个物华天宝的地方,肃顺人来过、夫馀人来过、高句丽和鲜卑人也来过,勿吉人还来过。女真人从公元九世纪开始在本地崛起,并进行了开垦,使荒芜的宝地显现出了生机。然而,到了清代,它一直将它的丰厚物产贡献给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山是贡山、河是贡水,土地是贡地。在通往京城长长的驿路上,弥漫着朝贡者不分昼夜的尘烟。直至上个世纪中后期,才开始逐步实现物阜民殷,人民品尝到希望之树结下的甘美“果实”。
清代封禁时,舒兰虽山高林密,物产富饶,却只能作为皇室贡品基地。尤其具有悠久历史种植的水稻,更是皇家贡品不可缺少的贡米。舒兰的大部分水稻是由拉林河、珠琦河、卡岔河、细鳞河、呼兰河灌溉的,由于这些水系具有无污染、水质清澈、矿物质含量丰富等特点,因而所产的水稻口感细腻、余香不绝,早在清朝时期就被当时的皇家定位“皇封贡地”。清史有“宫迁之御米多产自舒兰”的记载。可见舒兰所产的大米在当时是享有极高声誉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舒兰大米也是誉满京城,特别是平安大米,以其独特的优良米质多次被调往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因此,使平安的广大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平安区金星农业生产合作社早在1956年就创下了水稻垧产万斤的记录。1957年2月,该合作社主任金玉满(朝鲜族),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国务院嘉奖并命名金星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万斤社光荣称号。
金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种植水稻的经验、技术无疑成了平安区农民、舒兰县农民向往、追赶的目标。特别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颁布以后,广大的舒兰农民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尤其是作为高产作物的水稻,更是我县农民追求高产的重要农作物。
建国初,由于受水源、技术、还有广大汉族农民思想观念的束缚,我县汉族农民种植水稻的热情并不是很高。1952年4月15日,就成立了舒兰县爱国主义农业丰产运动委员会。是年,全县13个区均设立农业技术指导站。1955年,改称农业技术推广站。指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并把水稻生产作为重要农作物生产的载体,进行学习种植。1964年7月29日,中共七里公社委员会书记张志远经省政府批准,参加吉林省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农业考察团,重点考察了咸镜北道的水稻大垅单行栽培技术,为我县种植水稻提供经验和技术,发展了我县水稻种植的产业。到1971年,我县就有许多汉族生产队的水稻生产也跨过了长江,平安公社长林生产大队第三生产小队亩产就达1,320市斤。
舒兰水稻生产发展起来后,舒兰大米也开始不断被调往北京。有据可查的从舒兰调拨国标一等大米就有三次,其中:1982年,吉林省粮食厅以(82)吉粮(计)字第242号文件《关于紧急调拨国标一等大米有关问题的通知》,从舒兰调拨一等大米5,000吨。1994年5月17日,吉林市粮食局以吉市粮(计)字(1994)第46号文件《关于下达专储水稻、大米调拨有关问题的通知》,从舒兰调拨水稻14,000吨、舒兰大米3,000吨。同年8月1日,吉林市粮食局再次以吉市粮(计)字(1994)第79号文件《关于一九九四年八月份调给北京专储大米有关问题的通知》,从舒兰市调给北京专储舒兰大米6,000吨。舒兰大米的品质受到了京城人的喜欢,声誉也越来越高。
为了做大做强大米产业,舒兰人在有了种植水稻的技术和经验以后,舒兰县委、县政府便在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上下功夫。水稻水稻,没有水就不能种稻。“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县委、县政府先后修建了亮甲山水库、新安水库、小城水库、响水水库、沙河水库、太平水库等大、中型蓄水工程和94个小型水库及323座塘坝,为种植水稻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1964年以后,随着农村办电事业的发展,提水工程更是为种植水稻提供了方便和保证。特别是永、舒、榆灌区修成以后,使法特、白旗、溪河等地的广袤农田种上了水稻。使舒兰的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早已超“跨长江”的水平。
现在,全市已有水田面积5.5万公顷,年产水稻40万吨,年加工大米近30万吨。大米多了,卖大米的问题自然就摆上了舒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议程。近十多年来,舒兰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舒兰大米的宣传推介力度,使舒兰大米畅销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南昌、哈尔滨、长春、萧山等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同时销往日本、韩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好评。
舒兰大米,真是人们青睐的好大米。
民以食为天。舒兰大米作为人们餐桌上的主食,是倍受青睐的。主要原因是舒兰大米做出饭来,在很远就能闻到它的馨香,这扑鼻而来香喷喷的味道让人禁不住食欲倍增,即使没有菜肴,就上咸菜,也能让你吃的胃饱肚圆。舒兰大米好吃,是所有吃过舒兰大米的人有口皆碑的。然而,又有谁知道,不光是吃过舒兰大米的人说舒兰大米好吃,就连康熙皇帝来舒兰,吃上舒兰大米,也是赞口不绝,留下了“碧水蓝天蕴珠玉,溢芳沁馨舒兰米”的诗句。乾隆即位后,于1752年东巡到吉林,吃到舒兰大米后,对绵香可口的舒兰大米更是赞不绝口,吃完饭后,仍觉口有余香,便即兴赋诗曰:“松江万里稻兴涛,碎碾珠玉降琼瑶。绵香宜腹还添力,慰我黎民尽辛劳。”并把舒兰大米封为“贡米”,专门供给朝廷食用。从此,舒兰便有了“贡米之乡”之称。由此可见,舒兰是有着悠久的种植水稻的历史。
翻开厚厚的古代史籍,在点点滴滴的线索中可以发现,舒兰这样一个物华天宝的地方,肃顺人来过、夫馀人来过、高句丽和鲜卑人也来过,勿吉人还来过。女真人从公元九世纪开始在本地崛起,并进行了开垦,使荒芜的宝地显现出了生机。然而,到了清代,它一直将它的丰厚物产贡献给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山是贡山、河是贡水,土地是贡地。在通往京城长长的驿路上,弥漫着朝贡者不分昼夜的尘烟。直至上个世纪中后期,才开始逐步实现物阜民殷,人民品尝到希望之树结下的甘美“果实”。
清代封禁时,舒兰虽山高林密,物产富饶,却只能作为皇室贡品基地。尤其具有悠久历史种植的水稻,更是皇家贡品不可缺少的贡米。舒兰的大部分水稻是由拉林河、珠琦河、卡岔河、细鳞河、呼兰河灌溉的,由于这些水系具有无污染、水质清澈、矿物质含量丰富等特点,因而所产的水稻口感细腻、余香不绝,早在清朝时期就被当时的皇家定位“皇封贡地”。清史有“宫迁之御米多产自舒兰”的记载。可见舒兰所产的大米在当时是享有极高声誉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舒兰大米也是誉满京城,特别是平安大米,以其独特的优良米质多次被调往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因此,使平安的广大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平安区金星农业生产合作社早在1956年就创下了水稻垧产万斤的记录。1957年2月,该合作社主任金玉满(朝鲜族),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国务院嘉奖并命名金星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万斤社光荣称号。
金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种植水稻的经验、技术无疑成了平安区农民、舒兰县农民向往、追赶的目标。特别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颁布以后,广大的舒兰农民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尤其是作为高产作物的水稻,更是我县农民追求高产的重要农作物。
建国初,由于受水源、技术、还有广大汉族农民思想观念的束缚,我县汉族农民种植水稻的热情并不是很高。1952年4月15日,就成立了舒兰县爱国主义农业丰产运动委员会。是年,全县13个区均设立农业技术指导站。1955年,改称农业技术推广站。指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并把水稻生产作为重要农作物生产的载体,进行学习种植。1964年7月29日,中共七里公社委员会书记张志远经省政府批准,参加吉林省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农业考察团,重点考察了咸镜北道的水稻大垅单行栽培技术,为我县种植水稻提供经验和技术,发展了我县水稻种植的产业。到1971年,我县就有许多汉族生产队的水稻生产也跨过了长江,平安公社长林生产大队第三生产小队亩产就达1,320市斤。
舒兰水稻生产发展起来后,舒兰大米也开始不断被调往北京。有据可查的从舒兰调拨国标一等大米就有三次,其中:1982年,吉林省粮食厅以(82)吉粮(计)字第242号文件《关于紧急调拨国标一等大米有关问题的通知》,从舒兰调拨一等大米5,000吨。1994年5月17日,吉林市粮食局以吉市粮(计)字(1994)第46号文件《关于下达专储水稻、大米调拨有关问题的通知》,从舒兰调拨水稻14,000吨、舒兰大米3,000吨。同年8月1日,吉林市粮食局再次以吉市粮(计)字(1994)第79号文件《关于一九九四年八月份调给北京专储大米有关问题的通知》,从舒兰市调给北京专储舒兰大米6,000吨。舒兰大米的品质受到了京城人的喜欢,声誉也越来越高。
为了做大做强大米产业,舒兰人在有了种植水稻的技术和经验以后,舒兰县委、县政府便在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上下功夫。水稻水稻,没有水就不能种稻。“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县委、县政府先后修建了亮甲山水库、新安水库、小城水库、响水水库、沙河水库、太平水库等大、中型蓄水工程和94个小型水库及323座塘坝,为种植水稻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1964年以后,随着农村办电事业的发展,提水工程更是为种植水稻提供了方便和保证。特别是永、舒、榆灌区修成以后,使法特、白旗、溪河等地的广袤农田种上了水稻。使舒兰的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早已超“跨长江”的水平。
现在,全市已有水田面积5.5万公顷,年产水稻40万吨,年加工大米近30万吨。大米多了,卖大米的问题自然就摆上了舒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议程。近十多年来,舒兰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舒兰大米的宣传推介力度,使舒兰大米畅销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南昌、哈尔滨、长春、萧山等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同时销往日本、韩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好评。
舒兰大米,真是人们青睐的好大米。
![]() ![]() |
网站地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