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首页>特色专栏>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舒兰市人民政府| 2019-04-22 09:24| 信息来源:舒兰发布
打印 |
字号:
八大水库平地起 造福黎民新生活(节选六):路坝合一的太平水库

  太平水库坝址在天德河与其臭水河交汇口下700米处,地属原太平公社,故名为太平水库。两岸皆为黄土丘陵漫岗,库下游有岔河、太平、石头庙、向阳、中志、杨桥等8个受益村。本库的作用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除涝。
  水库建成前,天德河沿岸是卡岔河上游洪涝区之一,据太平公社所记载:1951年至1958年的7年中有4年因涝灾,全社没向国家交公粮,农民口粮靠返销粮度日,有近300户人家迁往外地谋生。

 


  为抗御洪涝灾害,太平公社积极要求修建太平水库,兴利除害。1956年春,县水利局开始筹划太平水库建设工作,当年10月县、社组织力量开始施工,年底合龙,次年蓄水灌田。后继续施工至1966年,国家投资配套泄洪建筑物,至 1975年全部建成,在20年中共进行3次施工。
  初建:1956年春季,县水利勘测设计队技术人员,进行太平水库库区和坝址测量,未进行地勘工作,只作了挖坑观察。设计方案由县水利局审批。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09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335万立方米,防洪除涝效益1.5万亩,灌溉效益1.05万亩,库区淹没面积6600亩,其中耕地1000亩,库区迁移113户,233间房屋。
  水库设计枢纽建筑物由土坝,溢洪道,输水洞组成。土坝为均质粘土坝,设计坝高程213.7米,最大坝高6.3米,坝长900米,坝顶宽4米。溢洪道为等宽开敞式块石柳柴临时结构。位于坝南端,底高程210米,底宽30米,全长38米,最大泄洪量153立方米/秒。
  水库施工:1956年10月22日开工,到11月24日共33天,集中力量大坝上土。大冻前土坝平均达到5.4米高并合龙。由受益队共出动青壮民工600人,80台大车,自带工具与吃粮,全县动员非受益民工1400名、150台大车给予支援施工,分黑白班进行,用柴油灯照明。指挥部领导跟班指挥施工,虽然初冬时节,坚持按质量标准要求冻土不准上坝,用人工夯实,通过检验土坝质量基本合格。同时还完成溢洪道和涵洞施工。由于没列入国家计划项目,县社无力更多投资,加之工期紧迫,溢洪道按尺寸开挖后用草袋临时维护,这段共完成土方70720立方米,使用贷款67946元。其中主要材料费花用3.34万元。
  1957年春抽调受益社民工300人,填筑坝背坡上部缺欠土方3000立方米,完成涵洞尾工与安装闸门,压护加固土溢洪道。当年灌田4260亩。
  1963年底,由县水利局对该水库重新进行设计。后报请省水利厅批准,给予投资。陆续对土坝加高培厚,迎水坡用块石护砌,土溢洪道压成柳石等项工程,这段由太平公社组织施工,县水利局派人指导。使大坝顶高程达到214.6米,最大坝高5.8米,长度增至781米,硬顶宽达到4米,总库容量1601万立方米,累计完成土方量12万立方米,石方8000立方米,浆砌石30立方米,混凝土170立方米,用国家投资2.5万元,防洪效益达到1.5万亩,灌田设计面积1.05万亩。
  拆迁:库内淹没天德公社云家大队苗家街一个屯子,113户、480口人、拆房169间。当时国家未付任何费用,由天德、太平两杜按土地面积出工给搬家,接收单位安排住房,拨给耕地。接 212米高程淹没土地6188亩,其中耕地6000亩。
  1965年8月初,一场暴雨造成库水猛涨,泄洪时土溢洪道冲成深沟,下游成灾,库水险些跑空。县委领导率领机关干部到现场抢险,县防汛指挥部组织汽车运送物资,经三天奋力抢救,化险为夷。
  吉林市水利局于同年10月份,提出配套太平水库泄洪工程要求,12月25日,派工程师到水库同县、社领导研究勘测设计。
  设计:1966年2月,县水利勘测设计队完成库区容量的测算,负责人同市水利局设计室完成大坝测图及地质钻探,工程设计由吉林市水利设计室承担。设计组在工地边设计,边做施工前准备。泄洪设计从2月24日到4月末结束。3月14日省水利厅的总工程师等审查同意采用泄洪闸方案,大坝高程不超过215米,泄洪闸投资指标15万元,其中贷款3万元。
  1960年春节刚过,太平公社组织全社大车150台,从20公里外的细鳞河采运砂卵石,至4月末运回3200余立方米,2月14日,县水利局领导同太平公社党委议定成立太平水库泄洪闸施工指挥部。开挖期出动600人,正常施工为200人左右。全社各大队由书记或大队长带队,编成民兵组织,施工进展很快。
  当年3月26日开工至8月16日全部竣工。共完成土方24823立方米,浆砌石1284立方米,干砌石776立方米,混凝土1086立方米,使用人工日50856个,大车1930台班,机动车218个台班。国家投资13.5万元。
  尾工建设:1975年,市水利局批准太平水库尾工建设,项目有整修土坝,新建进水闸。土坝设计高程215米,坝顶长度1014米,因当时的舒榆公路在坝上通过,所以坝顶按公路标准施工,坝顶宽6.4米。这是舒兰唯一路坝合一的水库大坝,现在虽然舒榆公路不再大坝上通行,但是大坝还是附近村民通行的必经之路。
  至2017年,太平水库可灌溉水田面积346公顷。
  太平水库的灌区:太平水库于1956年11月24日低坝合龙后,当年的冬季舒兰县水利勘测设计队全力以赴进行了灌区测量和规划设计。1957年春由受益的太平、双龙两乡动员1000名民工,昼夜奋战44天就完成南北两条干渠19公里,土方13万立方米。为了当年确保渠道按时正常通水,县长牛远达、水利部门的领导指挥施工并同民工一起劳动克服很多的困难,终于当年种上水田4258亩,结束了太平乡没有水田的历史。
  亮甲山水库建成后,将其灌区下游淹没吞掉3495亩土地。干渠和灌区随之缩小,经县水利设计队1979年对太平灌区规划时,重新核定兴利库容为542万立方米,可灌田7800亩。但灌区因亮甲山水库淹没,缺少可灌之地,故有建二级提水站,可灌高地之举。
  1957年灌区修建当时多为临时工程,不完整,不配套,加之管理不善,破损严重,终不完备。1979年舒兰县对灌区进行全面规划,其全部工程设计将逐步实施。规划南干渠:其长6.4公里,灌水田3750亩,北干渠长7.8公里,灌水田4050亩。
  提水电灌站:1968年在办电高潮中,决定由北干渠提水,建两级电灌站,灌溉岔河大队平岗地2250亩。当年自筹资金4.8万元,购买了残缺不全的两套机泵和部分管路,开挖了引水渠和前池,并在一级站安装1台机组,灌水田1200亩。二级站修了渠道,后因资金不足而搁置。1979年春,县政府对太平水库灌区规划中认定电灌方案可行。同年9月3日吉林市水利局以吉市水建字(69)75号文件批复,建两级提水站,一级站4台机组,扬程14米,灌水田1500亩。二级站3台机组,扬程7米,灌水田2230亩。国家补助11.8万元。1980年4月20日施工前会议,太平公社请求先建一级站,待群众经济好转时再建二级站,市、县同意太平公社意见。
  一级站于1980年5月上旬开工,县水利设计队技术指导。11月中旬竣工,完成一级站前后池和厂房及4项交叉工程,安装2台机组,改造高、低压输电线路3.5公里。使用国家资金6.36万元,灌水田17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