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的吉林舒兰,万顷稻田如画,一派丰收景象。
“农户已经陆续开始收割今年的水稻,不少企业推出的新季大米即将上市,永丰的充氮锁鲜新品大米也已开始上市,收获了不少新订单。”舒兰市永丰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尔山介绍说。
近年来,舒兰市依托优质稻米资源,大力实施品牌建设,优质水稻种植面积稳定拓展,产业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品牌价值已突破百亿元。
四个强化筑牢品牌根基
舒兰是吉林省优质水稻产粮大市。近年来,舒兰市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将水稻产业确定为富民强市产业来抓,坚持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全力推进“舒兰大米”品牌建设,推动“好米变名米、名米卖好价”。
据介绍,目前舒兰市有水稻加工企业74户,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户,合作社1310个,家庭农场1516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16个,日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以上,粮食仓储能力达到150余万吨。
“目前,年销售大米40余万吨,产值30亿元以上,直接带动农民增收3亿元以上。”舒兰市市长陈雪松表示。
据了解,舒兰市政府突出强化品质管控、资源整合、品牌推广、产业引领,推动舒兰大米品牌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2023年,舒兰大米以100.48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2022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百强榜”。
舒兰市坚持以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持续扩大稻花香优质水稻种植规模,现有稻花香种植面积30万亩,辐射带动农户3万余户。制定舒兰大米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实现生产、加工标准化,切实提高了舒兰大米品质和质量。
优选域内大米企业组建“舒兰大米协会”,统一使用“舒兰大米”标识。目前,协会企业已由最初的7户发展到25户,成为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出资成立农业投资发展公司,进一步深化“舒兰大米”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在城区主要街路打造“大米一条街”,形成集聚效应。
持续加大品牌宣传推广,连续多年举办插秧节、开镰节、丰收节等活动,在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举办新米上市推介会。2023年,舒兰市共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推介会9次,签订意向销售合同14.9万吨、金额10.2亿元。
依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托管、订单等形式,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打造了一批集休闲观光、文旅娱乐、农事节庆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体,推动水稻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顺应新消费理念,大力推广“一亩田”“吉田认购”等专属稻田营销模式,实现了产品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叠加。
五大提升加快品牌跃升
寒地黑土、天然净水、,使舒兰成为最适宜水稻生长的天赐宝地。“空气好、土壤好、水源好、气候好、耕种好、感官营养好,粒型细长,食味值高,蒸煮时饭香扑鼻,入口后润糯香甜,”谈到舒兰大米的特点,舒兰市副市长李德亮表示。
目前,舒兰市共建有57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绿优水稻基地面积全国领先;建有15万亩糯稻种植基地,是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糯米之乡”,粘糯米已成为茅台酒、剑南春酒和稻香春食品的必选原料,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
舒兰大米品牌价值实现了100亿元的新突破,但相比国内其他知名大米区域品牌,无论是在品牌效应还是产业发展质量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陈雪松表示,下一步,舒兰将紧紧围绕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高地”目标定位,大力开展优质品种选育、经营主体培育、产业集群发展、标准质量管控、品牌营销拓展等提升行动,全面推进“舒兰大米”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品牌增值。
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选育一批适宜舒兰种植的标志性品种。大力推广“粳禾10号”“唯农203”等新品种,确保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有效解决水稻单一品种连续多年种植的不良影响。
积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着力打造一批生态资源、产品资源相融相促的田园综合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进一步整合域内中小型水稻加工企业,强化米业加工集聚效应。加快补链强链,推进投资3.2亿元的粘糯食品产业园建设,开发糯米粉、粘糯食品、功能米等精深加工产品。发展壮大优质绿色速食大米产业。
完善“舒兰大米”产品溯源和品牌认证体系,在东部、西部各打造1个20万亩标准化优质高产水稻示范区,大力推广“鸭稻、鱼稻、蟹稻”共生绿色有机种植方式。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组织进行专场推介,进一步提升舒兰大米市场占有率,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推进域外现场加工直销店模式,推动舒兰大米“进小区、进食堂、进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