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人民政府| 2017-12-27 08:36| 信息来源:舒兰发布
打印 |
字号:
绿色引领美丽舒兰——舒兰市2017年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综述

生态宜居 

      营造城市宜居环境,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舒兰作为宜居宜业的城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塑造城市特色,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市,建设富裕文明的美丽舒兰。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探索实践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舒兰市在开展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顺应民意,综合环境整治及开发利用。 

  生态绿化做“加法”近几年,舒兰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入手,投入大量资金,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保持自然生态优势,实施城市绿化美化、森林景观、绿色通道、森林生态文化等多项工程,完善市区绿地的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扩大绿化总量,九龙山森林公园、庙景山绿化工程和文化广场休闲慢行系统工程,新增绿化面积39100平方米,客土2150立方米,栽植苗木35600株。同时加强养管并重,使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更加扎实。   

  污染治理做“减法”。全面推进水源地专项治理工作,从今年3月至今,沙河水库、响水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Ⅲ类水体标准,实施了吉舒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细鳞河沿岸污水处理工程,保障了居民的饮用水源地安全;强力整治“小散乱污”企业污染,关闭违规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和车间;对全市38户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运行进行专项整治;通过加强扬尘污染治理,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对汽修企业进行专项整治,规范企业废旧机油储存场所、危险废物表识、收购企业资质以及专项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措施大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效果。 

  绿色发展做“乘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低碳发展绿色崛起,初步构建起循环产业链条,开展春、秋季秸秆禁烧工作,共查处76起露天焚烧秸秆案件,出台机收打捆补贴政策,投资500万元在上营、天德、新安、朝阳、溪河、白旗等乡镇成立了17个机收打捆机械作业合作社,捡拾打捆秸秆12万亩,走出一条具有舒兰特色的低碳环保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追求 

  舒兰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切实从广大群众的需求和感受出发来谋划推进城市工作,聚民心、谋民利、惠民生是生态宜居的目标追求。 

  今年以来,如火如荼的建设大潮继续展开:以城区环路建设为主,建设了欧亚大街、滨河大街北段、舒兴路等街路,打通了城市内环路网,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新建贫困村自然屯硬化路25公里、改造危桥28座,松花江大桥项目基本完成前期工作,吉荒高速公路舒兰段主体建成,全市的交通环境得到优化改善。政务服务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文化广场改造主体完工,新建、改造城市供水管网20公里,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放眼望去,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每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宜居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留住美丽乡愁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舒兰市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深化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青山绿水间,一场深刻的“美丽变革”在悄悄重构舒兰的乡村,“城乡做美”呈现新变化,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完善,东部美丽乡村示范带基本建成,全市绿化农村公路270公里,建成园林式绿化村屯10个,绿化示范镇4个,被评为吉林地区农村环境“六清”工作一类县市,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生态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河长制工作全面落实,清收还林3万亩,我市环境生态优势持续夯实,美化环境效果显著,在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转型崛起之路上越走越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它们宛如跳动的音符,谱出了舒兰稳中求进、扎实开局的最强音,老百姓逐渐增强的获得感,也让生态文明建设在市民心中写下了新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