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人民政府| 2018-11-02 10:03| 信息来源:舒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打印 |
字号:
舒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的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成绩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文化阵地作用得到很好发挥,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健全。我市现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9个,包括文化馆、文化广播总站、图书馆、少年业余体校、文物保护管理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有乡(镇)街综合文化站18个。市文化部门及各乡(镇)街有效利用这些设施,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近年来,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和巩固文化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市体校、市完颜希尹博物馆、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市文体中心,并对市文体中心消防安全、健身馆、游泳馆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建设完成210个“农家书屋”、17个社区阅读空间、210个农村文化大院、124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及137个农村文化小广场等城乡文化服务设施。初步搭建数字文化资源库信息共享平台,添加配备一批文化设备。配备流动舞台演出车1台、流动图书车1台。加大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设施、设备投入。每年为“农家书屋、社区阅读空间”更新图书、光碟,并更换书架、阅览桌等设备。为农村文化大院配备秧歌服、音响、大鼓及篮球架、乒乓球案和健身路径等设备。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较为完备的文化服务网络,为实现我市城乡文化平衡发展、整体推进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市文体系统不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同过去相比,文化服务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一是群众文化活动有声有色。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品牌。“稻香舒兰广场文化活动月”“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交谊舞大赛”已经连续举办多届,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年均举办少儿舞蹈专场、社区专场、二人转专场、农民文艺专场等演出80余场,参演人员5000余人次。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连续三年联合邮政公司开展“书香舒兰”惠民书展暨民生读本发放活动。在农村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送戏下乡100余场、送电影下乡2500余场,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精神需求。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这一平台,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宣传科技致富理念。同时,通过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这一载体,不断活跃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农民文化活动月及全民阅读“我的书屋、我的家”读书演讲等活动。培养一批较有影响的农村文化典型。上营镇农民健身舞队获得吉林省第五届农民文化节“舞动乡村2018年吉林省首届广场舞大赛”金奖、法特镇农民健身舞队获铜奖。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布偶》参加了吉林省戏剧节。法特镇西良村文化大院韩家班子的卡戏表演曾多次被邀请参加省、吉林市新年音乐会的演出。我们以节日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了舒兰欢歌、稻香舒兰过大年新春慰问演出、新春书画、春联下基层、大秧歌比赛、元宵节焰火晚会、喜迎十九大主题党日歌咏会等活动。每年组织开展7个以上单项体育赛事活动,举办了“美丽舒兰我的家”千人健步行、“爱家乡·游舒兰”森林慢跑大型健身活动,“全民健身、你我同行”的理念在群众中已经形成。此外,积极组织专业文化干部走进机关、走进工厂、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更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群众文化活动水平。
       二是文化文艺创作创新发展。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开展文艺创作,打造文艺精品,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原创歌曲《美丽舒兰我的家》《我的大美舒兰》《画卷》《好山好水好大米》《吉林雪乡美》,老剧新唱《智斗》、新编东北大鼓《舒兰大米美名扬》、老歌新唱《看舒兰》《溪河的那些花》《吉舒的月光》《小城故事》,相声《晒幸福》、小品《回家》等多个文艺创作节目参加了近年的舒兰新春慰问演出,并到省市参加汇报演出;创新改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舒兰花棍健身舞,并在全市推广。
       三是文化遗产保护成绩突出。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投资1610万元对完颜希尹家族墓地进行全面保护开发利用,本体保护及保护管理配套设施现正在施工,嘎呀河古城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保护单位,现正在制定保护规划。完颜希尹博物馆成为我省少有的专题性博物馆,年接待参观人数达3万人次。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创建美丽乡村活动,规划建设了小城四合皮影博物馆、天德三道梁酿酒博物馆、平安朝鲜族风俗博物馆、二合雪乡东北民俗博物馆。坚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大量的普查、申报和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成绩喜人。《马氏布偶》《舒兰鼓吹乐》《舒兰皮影》《完颜希尹石雕的传说》等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鳇鱼圈珠山的传说》、《沙拉鸡、手玉子绝活》等6个项目被列入《吉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个项目列入《舒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被命名为吉林省鼓吹乐民间艺术之乡。
       四是文化市场热点难点问题有效整治。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及国务院、省市关于清理和整顿市场经济程序的有关精神,严格落实市场管理各项制度,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了经营人员依法经营的意识和服务质量。针对网吧非法接纳未成年人、超时营业、音像制品市场营销非法出版物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积极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专项行动,对违规经营业户予以坚决打击。聘请文化市场“五老”义务监督员,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有效地净化了文化市场,推动了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目前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只能达到免费对外开放最低限度,两馆设施建设配套不全,规模偏小,面积(图书馆1200平方米,文化馆600平方米)、运行机制体制、业务辐射等,都不能适应现阶段文化发展需求,无法全面体现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另外,我市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137处,按照省文化厅要求,我市需自建63处,并在2020年前建设完成,尚需资金630万元。
       (二)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偏低。一些乡镇文化站被挪用和挤占,导致一些文化阵地流失。文化设施设备老化与落后,服务功能偏弱,未能充分发挥文化服务功能,难以满足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虽然近两年对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了升级改造,补充添置了一些文化活动设备,但受资金制约,不能做到全部改造。
       (三)文化人才队伍无法保障。一是文化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专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问题突出,队伍缺少活力。二是专业人才紧缺,文化艺术人才、文化管理人员相对缺少,缺乏领军人物。特别是基层文化阵地工作人员,由于自身文化专业原因,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如:文化馆编制23人,实有人数18人,平均年龄51岁;文化广播总站编制40人,实有29人,平均年龄52岁。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文化政策落实力度。抓好国家、省市文化政策落实。同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文化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事业发展。 
       (二)加大文化事业发展投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争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并根据财政收入比例,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努力做到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加快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设。今年,市政府投资1600万元,建设5400平方米图书馆,已完成选址和立项,现正在走招投标手续,2000平方米博物馆已开工建设。
       (三)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加大协调力度,配齐配强乡镇文化专干和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促进农村文化工作正常开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举办文化培训班、选派文艺专业人员到基层开展文艺骨干培训和送文化下乡等方式,全力做好群众文化培训和辅导工作,提升现有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