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人民政府| 2018-11-02 13:30| 信息来源:舒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打印 |
字号:
舒兰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吉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要求,加快发展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建立更加完备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打造富裕文明的美丽舒兰,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全民健身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业做优、工业做特、服务业做足、城乡做美、民生做实、党建做严”为着力点,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基础,突出优势,加强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建设,为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市,打造富裕文明的美丽舒兰构建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人民群众基本健身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满足。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管理高效、保障有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协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支撑,以健康促进服务中心为抓手的全民健身治理结构初步形成。体育文化、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向科学化、体系化发展。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多元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体育健身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市各级体育文化体系初步建成,出现一批县级体育文化特色乡镇,形成舒兰特色体育文化品牌。
       ——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8万人以上,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
       ——全市城乡居民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2%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逐年提升。
       ——百姓日常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城区、乡镇、村屯均有代表性的品牌项目;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品牌项目。
       ——全市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基本完成。体育协会、俱乐部、民间社团等健身组织网格体系更加健全。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冰雪协会和足球协会;各类健身站点遍布城乡,呈现新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格局。
       ——全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更加完善。小型、便捷、实用、多元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遍布城乡,全市各类体育场地达到400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实现城市社区、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打造体育生活化示范社区(行政村)和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建成标准足球场2个以上、季节性滑冰场15个以上,滑雪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达到100%;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对本校师生和公众有序开放。
       ——全市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350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全市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不断壮大。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市场初具规模,全民健身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全市体育消费逐年递增,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主要任务
       (三)大力弘扬体育文化。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文化广场、体育公园等宣传阵地作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弘扬“终身体育”、“体育生活化”等体育健身新理念,树立“大体育”、“大健康”文化观和价值观,争创省级体育文化特色县。
       大力弘扬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将体育文化,尤其是冰雪文化、奥林匹克文化融入到体育健身活动和场地设施、信息化平台等的建设之中,营造良好的健身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让体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广播电视台)
       (四)广泛开展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创新和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和形式。大力发展登山、长跑、自行车、滑冰、滑雪、棋牌、球类等群众身边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项目。市政府每两年举办1次全民健身运动会,乡镇(街道)每年定期举办各种全民健身活动和比赛。每年定期举办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比赛。
       推进“全民健身百日行”和“全民冰雪活动季”系列活动。将劳动节、全民健身日、国庆节、元旦等节假日和重要时间节点打造成群众广泛参与的传统体育休闲节日。依托九龙山森林公园、吉林鹭岛桦林湾湿地公园、二合雪乡和市内体育场馆积极引进国家、省和地区级赛事落户舒兰,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鼓励协会、企业、团体等社会各界举办各级各类大众体育赛事。加强对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和人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科学指导,制定《活动指南》和《活动菜单》。
       (责任部门:市文广新局、市公安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五)激发和释放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健全完善体育协会、俱乐部、民间社团等健身组织网格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要求,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培育和发展枢纽型、人群型、项目型体育社会组织。加强4+X+J体育社会组织模式建设(4是指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体协、农民体协,X是指单项体育协会,J是指体育俱乐部和健身站点)。重点扶持引导草根性、项目化和自生力强的体育民间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形成遍布城乡、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格局。
       (责任部门:市文广新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
       (六)加大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大力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行政村)建设,构建基层百姓身边有设施、有组织、有活动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文化体育综合体、体育游园、健身步道、户外多功能运动场、笼式篮球场、笼式羽毛球场、笼式五人制足球场等场地设施。在现有符合条件的广场公园增加体育健身设施,逐步实现“公园体育化”。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实现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加强已有公共健身设施检查、维修和更新工作。加强和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建设,为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参与健身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建设集体育健身、健康文化宣传、科学健身指导、体质健康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向街道、乡镇、社区延伸。
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开发商要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实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责任部门: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残联、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七)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结合“健康中国2030”“东北振兴”等国家和地区总体发展战略,加强项目策划和资源整合,积极争取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多功能运动场馆、冰雪运动基地、体育生活化社区等全民健身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库,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探索全民健身服务业组织形态、发展模式和服务产品的创新,积极引进体育服装、体育健身器材等企业落户我市。拓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渠道,推进全民健身与养老、助残、教育、文化、卫生、旅游、保险等多种产业相融合。
       (责任部门:市发改局、市卫计局、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办、市教育局、市老干部局、市残联)
       (八)着力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农村体育设施配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基层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实现“村有组织、屯有队伍”、“一村一品”的乡村全民健身氛围。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宣传、传承和发展。
       (责任部门:市文广新局、市宗教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九)开展重点人群全民健身工作。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精神,施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广泛深入开展“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保证上足上齐中小学体育课,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积极开展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活动基地创建工作,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机制,构建更加完备的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
       加大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社区、乡镇公共体育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衔接。将适合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场地设施纳入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内容。加强各级老年体育协会和多种类型的老年体育组织建设,加强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导。定期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趣味运动会、单项比赛或健身表演活动。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市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
       (责任部门:市老干部局、市文广新局)
       加强残疾人体育服务力度。建立健全各级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开展“残疾人健身示范点”建设,建立残疾人重点项目训练基地。
       (责任部门:市残联、市文广新局)
       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工作有效开展。发挥各级工会的作用,切实加强职工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各级职工体育协会、俱乐部、健身团队,配备必要的专(兼)职体育干部,加大对职工体育骨干的培训力度。实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间操制度。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职工体育健身展示和足球、篮球等单项竞赛活动。
       (责任部门:市总工会、市文广新局)
       (十)推进落实全民健身重点工作。加快发展足球运动。实现社会足球的广泛普及。着力加大足球场地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小型、多样化的足球场地。积极倡导和组织行业、社区、企业、部队、中老年等社会各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动,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促进足球运动蓬勃发展。推动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深入开展。在全市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足球培训班,建设具有我市特色的足球培训体系,力争形成足球基础扎实、群体逐年壮大、水平日益提高的发展局面。
       (责任部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
       大力发展冰雪全民健身运动。落实《吉林省关于建设冰雪运动强省的意见》,推动冰雪运动进景区、进公园、进商场、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部队、进农村。充分利用公园河流等水域资源开辟天然滑冰场,积极利用城市空地、公共绿地人工浇筑滑冰场、搭建可拆装滑冰场。成立冰雪运动协会,营造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对青少年冰雪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广泛开展滑冰、滑雪进校园等活动。
       (责任部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保障措施
       (十一)建立并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各相关部门要严格落实现有法律法规中关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相关规定。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将全民健身工作与现有政策、目标、任务相对接,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
       (十二)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保证体彩公益金总额的70%以上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积极支持各类场地设施建设,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加大对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等服务的购买比重。市里将对参与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和承办活动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创造方便条件,提供必要支持。
       (十三)建立全民健身综合评价体系。制定全市全民健身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明确全民健身发展的核心指标、评价标准和测评方法。把全民健身综合评价指标纳入精神文明创建的测评体系并增加权重。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保障内容加以落实。将评价、评估指标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通过对“三纳入”开展专项督查,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有效开展。     
       (十四)创新全民健身宣传激励机制。立足我市实际情况,搭建全民健身激励平台,有效调动城乡基层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引导和增强群众体育消费意愿。对支持和参与全民健身、在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与推进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表彰。落实各项税费价格、用地、住建政策,促进体育健身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新媒体等平台,多渠道、多手段普及全民健身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健身素养。做好足球和冰雪运动文化的宣传,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文化作品的展示和评选活动。探索建设“全民健身+互联网”智能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与全民健身相结合。依托各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开展各类人群的体质监测工作,及时在政府网站公示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加强体医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
       (十五)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基层全民健身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国民体质监测人员、健身志愿者等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增强服务大众的能力和水平。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进机关、进军营等活动,带动更多人群加入科学健身行列。
       (十六)完善法律政策保障。梳理法制观念,实施依法治体、依法行政。梳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事项,保障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公共文化、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科技创新等相关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将加快全民健身产业与消费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政策体系。
       四、组织实施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充分利用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主导,明确财政、发改、教育、民政、文体、公安、住建、宗教、残联、老干部、卫计、国土、税务、工商等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国土资源、规划和住建部门要严格落实现有法律、法规中关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相关规定。
       (十八)严格过程监管与绩效评估。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认真贯彻落实《舒兰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及时推动和总结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工作。市政府将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年度重点目标责任制实施考评,部分工作纳入民生实事,定期听取汇报,定期调度检查,向社会公示,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全民健身的良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