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人民政府| 2013-12-12 13:53| 信息来源:舒兰市人民政府
打印 |
字号:
舒兰市201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五项攻坚”立功竞赛活动为载体,突出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工业提速增效、城市建设与管理和民生改善与提高等重点工作,凝心聚力,务实奋进,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端。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此数据为快报数据,增长速度为不变价,现价增长为2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49亿元,比上年增长4.9%(不变价);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46亿元,比上年增长27.4%;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4395元,比上年增长26.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的构成比例由2010年的32.8:26.8:40.4发展为30.1:28.8:41.1。

财政收支

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为68700万元,比上年增长34.1%。其中一般预算体制收入48166万元,比上年增长45.1%;全市财政支出246390万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文化事业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45.7%、5.8%、6.7%、46.7%、26.6%、119.1%。2011年财政工作围绕关注民生、关注农村,努力增收节支,加强资金监管,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支运行情况良好。

农业

2011年,强农惠农政策的得到有效落实,全市农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687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2736万元;购置新型农机具补贴资金2088万元;家电下乡补贴资金924.5万元,汽车下乡补贴302.5万元。

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粮食价格不断攀升,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战胜春播期间出现的阶段性阴雨、低温等不利气候,全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37433公顷,粮食总产量按吉林市原口径统计突破百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按省认定为85.5万吨(其中:玉米达到45.6万吨,水稻达到30.9万吨,大豆达到4.8万吨)。首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19000千瓦,农用拖拉机44800台。

畜牧业受政策和价格等因素刺激,增速略有加快。生猪出栏160万头,比上年增长14.3%;家禽出栏6950万只,比上年增长12.9%;肉牛出栏总量达68万头,比上年增长13.3%;禽蛋产量6.5万吨,比上年增长11.6%;肉类总产量达34.5万吨,比上年增长16.1%。渔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渔业产值达9650万元。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成林抚育面积为11833公顷;幼林抚育面积为1356公顷;全年采伐产量为138950立方米;培育苗木160.6公顷;薪材43632吨;人工造林面积为1804公顷。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为16711万元,全市四旁植树为30万株,森林防火连续 30 年无一般森林火灾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32385万元。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73户发展到98户,实现产值112.4亿元,完成增加值26.8亿元。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4.8亿元。

全市资质内建筑业企业8户,完成总产值342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0000平方米,竣工面积221000平方米。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7元,比上年增长22.7%。

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全市有施工项目34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97个。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9%。按投资种类划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7.7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比上年增长2.8%;房地产开发投资4.5亿元,与上年持平。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9%。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

2011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突出领导干部带头招商,组建20个专业招商组,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先后赴北京、青岛、东莞、杭州等20多个地区开展招商活动100余次,洽谈推进项目300余项,达成意向项目80余项。特别是四季度攻坚活动开展以来,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5项。全市完成招商引资额47亿元,同比增长46.1%,其中完成省外引资41.6亿元。全年开工建设3000万元以上项目63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1项。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43项,亿元以上项目17项。

国内贸易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购买力强劲,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实现46.7亿元,同比增长16.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实现3.8亿元,同比增长22.6%。

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为2666万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64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40万美元;新增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企业3户。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100259万吨公里;旅客发送量56994万人公里。邮政业务总量完成3016万元,电信业务总量完成20543万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为7.59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为3.1万户;乡村电话用户为4.49万户;小灵通电话用户为130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42.2万多户。

旅游产业开发取得新进展,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达7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2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7.8%和17.4%。全市旅游行业未发生安全事故,实现了旅游工作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全市现有3个国家AA景区、1个国家A景区、1个国家水利AA景区及10家漂流景点、4处大型宗教文化旅游场所、1家三星级饭店、1家正在审评四星级的饭店、11个旅行社及营业网点、9家商务酒店、6家旅游商品企业、6个旅游山庄等共50个旅游单位。初步形成了以生态风光、宗教文化、历史遗迹、风情民俗为特色,以春意踏青、夏暑漂流、秋实观叶、冬封滑雪为内涵的多元化旅游格局。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服务功能,金融业货币供应量增加,存贷款增加较多,不良贷款减少。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0.6亿元,比上年增长7.1%;各项贷款余额为4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5.1亿元,比上年增长6.0%。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0797万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977万元;人身保险费收入8820万元;财产险赔款金额为820万元,人身险赔款金额为109万元。

二、社会发展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投入不断增加。2011年,财政教育拨款实现4.6亿元,同比增长7%;生均教育经费达到7728元,同比增加498元。投入资金8602万元,完成中小学校舍建设项目110个,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864.5万元,为64所小学装备了标准的科学实验室,为128所中小学购买了5大类9.1万册图书,为薄弱学校购置了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有效促进了全市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有高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普通中学共计29所,在校学生24361人;小学共计161所,在校学生35515人;独立设置幼儿园59所,在园儿童753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89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906人。全市在校学生共计73449人。

2011年我市被国家列为“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被国家评为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年共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1项,批准立项10项;获得资金260万元,实际到位260万元。现有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16个,共有会员16323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艺术馆1个,图书馆一座,少年业余体校一座,档案馆一个,向社会开放档案122893件;有广播电台一座,全年播出节目6205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77%。传媒产业有了新的突破,完成城区接入网双向化改造工程,共计24032户,目前通过联调联测具备开通双向业务的户数达6000户;完成上营—小城—朝阳—亮山—白旗—溪河—法特7个乡镇,共140公里农村光缆干线网建设;完成法特镇总长43.9公里的支干线和26个村屯的分配网建设,覆盖用户2651户。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546个(含驻舒企业职工医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医疗机构),开设床位2374张,职工285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68人。注册执业(助理)医师824人、乡村执业医师597人,注册执业护士678人,检验师(士)76人,能够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有效的防治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共确诊手足口病患者98例,无死亡病例发生。全市共有371676名农村居民参加新农合, 参合率97.8%,共为383743人次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7885万元。全市各医疗机构业务收入26657万元,比去年增加4279万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有组织的各项健身活动站78个,自发活动站45个,参加活动人员达18.7万人,活动项目30项。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取缔分散供热小锅炉4个,改造了吉舒城区9户浴池在用小锅炉,环境污染有所抑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为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66.2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9.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9.7%;农业人口为4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点为70.3%;男性人口为33.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0%;女性人口为32.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9.0%;全年出生人口为5849人,出生率为8.82‰ ;全年死亡人口为3997人,死亡率为6.03‰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9‰ 。政策生育率达到93.8%。

生活与保障

城乡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5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4%和16.6%。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为30744人,比上年增加2632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26135元/人,比上年增加 3240元/人,比上年增长14.2 %。

社会保险工作实现新突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总人数分别达到4.4万人和2.4万人,享受社会保险离退休职工人数达2.8万余人,养老保险金发放金额为27936万元和失业保险金发放金额为246万元,发放率均达到100%。

积极制定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公益岗位开发达到2201个,是2010年的104.9%;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88万元,是2010年的120.3%;城镇新增就业995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53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993人。职业培训55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7%;解决零就业家庭比率达到100%。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迈出新步伐。2011年末,全市共有城乡低保户30307户、52715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8102户、32545人,补助水平221 元/月,农村低保对象12205户、20170人,补助水平为1144元/年,发放低保金8602万元。城乡医疗救助有序开展,全年共发放城乡医疗住院救助、临时救助、日常救助资金409万元,累计救助1068人,初步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服务中心18个,民办养老机构16个,共收养老人1581人;全市拥有福利企业2户,安置残疾人员35人。社会救助工作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示范单位。

四、主要问题

2011年,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财政增收任务艰巨,支出压力大,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壮大规模工业、加快转型调整步伐,逐步加以解决。

说明: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价值量指标以现行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