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人民政府| 2013-12-11 13:53| 信息来源:舒兰市人民政府
打印 |
字号:
舒兰市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发展抓项目、稳定抓民生、保障抓党建、突破抓创新”的工作要求,着力实施“稳一、壮二、兴三”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8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2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4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5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19300元,比上年增长21.3%。

财政收支

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为51248万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一般预算体制收入33190万元,比上年增长22.3%;全市财政支出234180万元,比上年增长36.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文化事业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6.3%、20.2%、9.1%、-19.1%、-33.3%、228.4%。2010年财政工作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点任务,努力增收节支,加强资金监管,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支运行情况良好。

农业

2010年,农村政策的有效落实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年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687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0842万元;购置新型农机具补贴资金1900万元;家电下乡补贴资金322万元,汽车下乡补贴10129万元,认真及时贯彻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生产抵御了百年不遇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是历史上第5高丰收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37251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90.0万吨,其中:玉米达到45.9万吨,水稻达到31.1万吨,大豆达到8.6万吨。

畜牧业和渔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到28.8万吨,禽蛋产量6.4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7006吨。

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为11538万元,当年完成造林面积3155.6公顷,全年四旁植树为35万株,森林防火连续29年无一般森林火灾。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7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4.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1%。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为48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1亿元,同比增长31.1%;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亿元,同比增长20.5%。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效斐然

全市完成招商引资总额32.16亿元,其中省外引资完成28.5亿元,工业项目引资额26亿元,分别完成吉林市下达引资额任务的100.5%,同比增长24.8%;省外引资额任务28亿元的102%;工业项目引资额24亿元的123%,同比增长25.2%。全年开工建设3000万元以上项目110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8项,17个项目列入吉林市重点工业项目,这些项目落地,为我市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国内贸易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40.2亿元,餐饮业零售额实现3.1亿元。

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为2400万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3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00万美元;新增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企业3户。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82709万吨公里;旅客发送量57287万人公里。邮政业务总量完成4372万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为7.7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为2.32万户;乡村电话用户为5.43万户;小灵通电话用户为256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45.6万多户。

旅游产业开发取得新进展,2010年共接待旅游人数71.3万人次,同比增长24.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19.4%。己建有3个AA级旅游风景区、15个AA级以下景区、8户漂流旅游企业、4处大型宗教文化旅游场所、1处滑雪场、1家三星级宾馆、8家旅行社及旅行社服务网点,初步形成了以生态风光、宗教文化、历史遗迹、风情民俗为特色,以春意踏青、夏暑漂流、秋实观叶、冬封滑雪为内涵的多元化旅游格局。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服务功能,金融业货币供应量增加,存贷款增加较多,不良贷款减少。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4.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40.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8.1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3680万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657万元;人身保险费收入12023万元;财产险赔款金额为1187万元,人身险赔款金额为177万元。

二、社会发展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2010年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整体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高考录取人数在全省取得较好位次。全市有高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普通中学共计29所,在校学生25536人;小学共计161所,在校学生34560人;幼儿园129所,在园儿童1024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18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819人。全市在校学生共计71273人。

我市被国家列为“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被国家评为科技进步市,全年共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0项,批准立项8项;获得资金210万元,实际到位150万元;现有各类协会112个,共有会员14235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艺术馆1个,图书馆一座,少年业余体校一座,档案馆一个,向社会开放档案2.7万卷;有广播电台一座,播出节目16.5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77%。完成了舒兰市城区平房区有线电视光缆网升级改造及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铺设光缆33.846公里,640芯,光节点30个,覆盖用户18000户,数字整转3110户。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627个(含驻舒企业职工医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医疗机构),开设床位2120张,职工270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59人。注册执业(助理)医师732人、乡村执业医师557人,注册执业护士678人,检验师(士)94人,能够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有效的防治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共确诊手足口病患者1162例,无死亡病例发生。全市共有351595名农村居民参加新农合, 参合率76.67%,共为291714人次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5261万元。全市各医疗机构业务收入10801万元,比去年增加2892万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有组织的各项健身活动站89个,自发活动站34个,参加活动人员达18.7万人,活动项目18项。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取剔分散供热小锅炉29个,环境污染有所抑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为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66.3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9.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9.8%;农业人口为4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点为70.2%;男性人口为33.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0%;女性人口为32.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9.0%;全年出生人口为6284人,出生率为9.48‰ ;全年死亡人口为3732人,死亡率为5.63‰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5‰ 。政策生育率达到96%。

生活与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2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和16.3%。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长足发展。2010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职工分别达到4.3万人和2.4万人,享受社会保险离退休职工人数达1.8万余人,养老保险金18541万元和失业保险金发放金额为994万元,发放率均达到100%,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8%。实现了两个稳定的目标。

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服务中心18个,民办养老机构22个,共收养孤寡老人1558人;全市拥有福利企业2户,安置残疾人员33人;全市共有6万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低保金达到9191万元。

四、主要问题

2010年,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仍然不大,二产比重偏小,规模工业的支柱作用不强,财政增收任务艰巨,支出压力大,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壮大规模工业、加快经济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说明: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价值量指标以现行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