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人民政府| 2013-12-10 13:54| 信息来源:舒兰市人民政府
打印 |
字号:
舒兰市200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以扩内需、保增长统领各项工作,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大力实施“稳一、壮二、兴三”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实现了“经济总量再翻番”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5.2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35.5亿元,比上年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8.3亿元,比上年增长28.4%;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41.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15904元,比上年增长19.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的构成比例由2008年的37.8:25.0:37.2发展为33.7:26.9:39.4。

财政收支

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为40177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4.6%。其中一般预算体制收入27135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全市财政支出172142万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文化事业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7.1%、29.4%、-11.7%、29.9%、260.8%、17.3%。2009年财政工作紧紧围绕“总量翻番”的总体工作目标,积极组织收入,优化支出结构,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财政收支运行情况良好。

农业

2009年,农村政策的有效落实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年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 687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0 842万元;购置新型农机具补贴资金1 680万元;家电下乡补贴资金117万元,汽车下乡补贴245万元,认真及时贯彻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抵抗春寒干旱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是历史上第4高丰收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31505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76.9万吨,其中:玉米达到38.1万吨,水稻达到27.8万吨,大豆达到7万吨。

畜牧业和渔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到13.1万吨,禽蛋产量5.56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6911吨。

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为7994万元,当年完成造林面积2611公顷,全年四旁植树为100万株,森林防火连续28年无一般森林火灾。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2亿元,比上年增长32%。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6.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5%。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5亿元,比上年增长33.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为25.7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成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34.6%。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引进和实施了包括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加工、建材及矿产资源深加工等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高、市场前景好、拉动能力强的项目,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内贸易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33亿元,餐饮业零售额实现4亿元。

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为1700万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68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00万美元;新增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企业6户。全年为我市三户外贸企业争取国家无偿资金230万元。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19600万吨公里;旅客发送量22014万人公里。邮政业务总量完成3982万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为4.37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为2.43户;乡村电话用户为1.94户;小灵通电话用户为9858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8万多户。

旅游产业开发取得新进展,2009年共接待旅游人数68.5万人次,同比增长12.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16%。城市森林公园改造项目已见成效,“海慧寺”续建项目步伐加快,圆通殿建设完工并向游人开放;亮甲山生态旅游风景区项目开发进展顺利;7处漂流点启动整合包装,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与农家乐旅游融为一体,吸引了大批游客。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服务功能,金融业货币供应量增加,存贷款增加较多,不良贷款减少。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41.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4.1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49亿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884万元;人身保险费收入1.4亿元;财产险赔款金额为735万元,人身险赔款金额为888万元。

二、社会发展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2009年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整体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高考录取人数在全省取得较好位次。全市有高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普通中学共计29所,在校学生26713人;小学共计176所,在校学生33849人;幼儿园134所,在园儿童744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9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455人。

全年共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7项,批准立项7项;获得资金302.5万元,实际到位117.5万元;现有各类协会85个,共有会员7512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艺术馆1个,图书馆一座,少年业余体校一座,档案馆一个,向社会开放档案2.2万卷;有广播电台一座,每日播出节目24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完成了舒兰市城区内楼房区有线电视光缆网升级改造及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640个(含驻舒企业职工医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医疗机构),开设床位2120张,职工27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47人。注册执业(助理)医师814人、乡村执业医师680人,注册执业护士389人,检验师(士)96人,能够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有效的防治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共确诊手足口病患者492例,无死亡病例发生。全市共有348205名农村居民参加新农合, 参合率75.95%,共为349208人次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2882万元。全市各医疗机构业务收入8432万元,比去年增加1426万元, 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有组织的各项健身活动站57个,自发活动站11个,参加活动人员达13500人,活动项目27项。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取剔分散供热小锅炉10个,环境污染有所抑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为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66.3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9.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9.9%;农业人口为46.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点为70.1%;男性人口为33.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1%;女性人口为32.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8.9%;全年出生人口为6061人,出生率为9.15‰ ;全年死亡人口为2812人,死亡率为4.24‰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1‰ 。计划生育率达到96.8%。

生活与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3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和5.7%。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长足发展。2009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职工分别达到4.3万人和2.4万人,享受社会保险离退休职工人数达1.8万余人,养老保险金18541万元和失业保险金发放金额为994万元,发放率均达到100%,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8%。实现了两个稳定的目标。

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服务中心18个,民办养老机构22个,共收养孤寡老人1349人;全市拥有福利企业2户,安置残疾人员31人;全市共有5.5万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低保金达到9400万元。

四、主要问题

2009年,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仍然不大,二产比重偏小,规模工业的支柱作用不强,财政增收任务艰巨,支出压力大,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壮大规模工业、加快经济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说明: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价值量指标以现行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