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人民政府| 2021-04-06 13:45| 信息来源:舒兰市人民政府
打印 |
字号:
激情的东北大秧歌
       有清以来,东北地区吉林境内的秧歌十分普遍和活跃,是广大人民用以庆贺丰收、欢度佳节的主要歌舞形式。《柳边纪略》卷四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作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足见秧歌盛况之一斑。
       传入东北地区的秧歌,在东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的影响下,在东北各民族人民美学观念的制约下,逐渐地方化,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有别于关内秧歌的东北大秧歌。一旦形成,便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着人喜爱,经久不衰。“夜半村姑著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很具有人民性,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
       解放前,每逢春节来临,各村屯的好事者便张罗扭秧歌。一直扭到正月十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春节前后组织群众扭秧歌,欢庆解放和胜利。遇有值得庆祝的重要时日,比如打倒“四人帮”、欢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等,都要组织秧歌队,使人民群众沉浸在欢乐、祥和、喜悦的氛围之中。
       进入80年代后,扭秧歌形成了经常性的活动。在县城,每天晚饭后,都有数以百计的老年人、青年男女,在街路边扭秧歌,锣鼓叮咚,彩扇抖动,翩翩起舞。既陶冶情趣,又利健身。近年来,已经改进步式,花样翻新,形成格局。从1984年开始,每年正月十五,县政府还组织秧歌比赛。各单位、各乡镇的秧歌队,聚集县城,使出浑身解数,有锣鼓、唢呐伴奏,秧歌队中还伴有“旱船”、“骑驴”、“高跷”、“耍狮子”等形式。使县城通衢大道顿时水泄不通,秧歌一队跟一队地扭,两旁观众达几万人。
       东北大秧歌的形成、发展和普及,为东北民间地方小戏——“蹦蹦”(二人转)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蹦蹦”继承了东北大秧歌舞、唱、逗的艺术形式,由众人舞、变成几个人或一人、两人舞,由一人唱变成了两人唱,由大场地群舞唱变成了舞台上舞唱。嘉庆年间,东北地区诞生了民间地方小戏“蹦蹦”,距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二人转主要包括“单出头”、“二人转”(对口)和“拉场戏”三大类。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和东北民歌基础上,吸收、借鉴河北莲花落及大鼓、皮影、单鼓和萨满教歌舞等诸多艺术形式而形成的。唱腔丰富,风格火暴,幽默风趣,为东北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它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唱、说、扮、舞、绝五功,表现出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故事情节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形式简单,灵活轻便,被称为戏曲的“轻骑兵”,“双玩艺儿”,艺人自称“双条”,东北解放后叫“二人转”。
       舒兰“二人转”,是在清末民初年间,由艺人张相臣和他师傅赵富,带领徐珠等6人来到舒兰县大北岔(今二道乡大北村)唱“双玩艺儿”开始的。1919年,大北岔闹枝沟的李青山,拜张相臣为师。后来溪河乡敖花屯的李庆云等再不受凌辱和压迫,自行搭班演戏。在吉林省内活动最早,继承和发展了东北地方的曲艺特点,博得了人们的欢迎,舒兰人民把“二人转”称为“自己个儿的戏”,吉林省称舒兰县是“二人转”的故乡。
       旧社会唱“蹦蹦戏”的都是穷苦人,他们相依为命,为了糊口求生,到处流浪卖艺,受尽了官吏、警察、大兵、土豪劣绅的欺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了国家的主人,民间艺人也获得了新生。怀着翻身后的喜悦,李庆云、李青山、韩凤林、王希安等主动串连组成了二人转戏班子,自编自演《穷人翻身》等节目。1950年,县政府组织艺人训练班,成立了舒兰县农民剧团(地方戏队,时称文工队)。12月,参加了东北第一届音乐工作会议。1952年,李青山、王希安、于昌应邀到长春文工团,传授东北秧歌和二人转艺术。9月,参加全省文艺竞赛大会,《双回头》获得一等奖;《唱孙绍岩农社忙哄孩子组》获得二等奖。并在这次赛会上李青山、王希安将纸扇变成为带缨的绸扇,传至现在,成为传统。1953年2月,文化部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调查组、中央歌舞团民间舞教学研究组,来到舒兰向李青山等艺人学习民间艺术。7月,正式建立专业性的舒兰县文工团,队长李庆云。1954年,省、市及中央文艺部门多次来舒兰学习民间艺术。文工队深入区、村对业余剧团进行辅导,使二人转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开遍全县各地。7月,省歌舞团到舒兰学习二人转曲牌和民歌小调。1955年10月,中央举办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舒兰表演《东北民间舞》,获优秀奖。1956年,成立舒兰县评剧团。6月,老艺人李青山调长春地方戏队任副队长兼教师。不久,二人转从评剧团分出。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领导说:舒兰县是二人转的故乡,要保留二人转的种子。于是成立地方戏队。1962年6月,周恩来总理来吉林视察,观看二人转演出后,亲切地说:“劳动人民的艺术,要很好地发展。”并同王希安、孙桂兰合影留念。“文化大革命”其间,舒兰二人转遭到摧残,演员下放,文工团解散。粉碎“四人帮”后,老艺人又重新登上了舞台,并且以老带新,使舒兰二人转民间艺术又得复生。几十年中,舒兰县二人转主要演员18人,业余演员上百人,村村屯屯没有不会唱二人转的。1998年,舒兰市文工团参加吉林省地方戏汇演,演出的二人转《山里妹子》获综合、导演、演员二等奖。参演的二人转《月难圆》获导演、演员奖。2000年,舒兰市文工团以精品剧目《发财之后》,参加了全国曹禺戏剧将第五届评奖活动,获得综合三等奖、导演、演员均获三等奖。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第六届文化艺术节,演出参赛剧目二人转《赞怀柔》获表演一等奖。同年7月,于福建省南安市参加了中国第六届曹禺戏剧奖和小品、小戏奖评奖活动。小戏《选举之前》获国家级综合二等奖、导演一等奖、演员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