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金元举,是中国农技协吉林昌邑灵芝科技小院的一名硕士生。每天清晨,当长白山脚下的露水还凝在灵芝菌盖边缘时,我已经钻进了飘洋村的栽培棚。这里的800多栋椴木灵芝棚,是我和老师、同门们扎根了一年多的“实验室”。还记得2024年小院刚成立时,徐济责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学生第一次踩进这片土地,脚下的黑土混着腐叶的气息,远处的山影在晨雾里若隐若现。“小金,你记住,灵芝长在椴木上,咱们的学问就得长在地里。”徐老师蹲在刚下地的木椴旁,手指抚过菌丝蔓延的痕迹,那眼神里的认真,我至今没忘。

最初的日子里,我们几乎是“泡”在棚里的。长白山东部山区的收粉期太短,有时候一场早霜下来,一棚的孢子粉就全废了。我和师兄们轮流通宵守着温湿度记录仪,徐老师则带着我们翻遍了国内外的文献,在实验室和大棚间两头跑。有次连续三天试验失败,我蹲在棚角盯着蔫掉的灵芝发呆,徐老师递过来一瓶热水:“搞农业科研,得有灵芝的性子——耐得住阴,顶得住寒。”那句话像颗种子,让我们咬着牙把试验方案改了十七遍,终于摸索出适合冷凉区的栽培新技术,收粉期硬生生延长了十多天。现在想起那些日子,镜头里该有太多值得记录的画面:凌晨三点徐老师在灯下改数据的侧脸,我和同门为了观察新菌株生长,在棚里支起行军床轮班值守的身影,还有第一次看到自主培育的菌株冒出饱满菌蕾时,大家手忙脚乱拍照存档的傻样。就连那些被我们写满批注的实验日志,页脚都沾着灵芝孢子粉的痕迹,蓝灰色的,像撒了层星星。不光是搞研究,看着村民们从“不敢试”到“跟着干”,才更明白徐老师说的“接地气”到底啥意思。记得第一次给老乡们做培训,我拿着灵芝样本讲解孢子粉的营养价值,底下有人嘀咕“这玩意儿能比种玉米强?”可当我们带着技术上门,帮李大叔调整大棚湿度,让他的灵芝畸形率降了一半;看着张婶家的孢子粉产量翻番,她非要塞给我们一篮子刚摘的山杏——那些时候,才真觉得手里的技术有了分量。
如今11场培训下来,500多个乡亲成了“半个专家”,周边4个乡镇的棚里都用上了我们的技术,30多户的收入提了一大截,他们笑着说“金同学,你们这小院真是咱的‘致富棚’啊!”傍晚的小院最有烟火气。徐老师会搬个小马扎坐在院子里,和我们聊当天的实验进展,偶尔说起他年轻时在长白山考察的故事;宿舍墙上贴满了栽培日历,每道红圈都标着关键生长期,旁边还粘着农民送来的感谢信,字里行间都是实在的热乎气。现在,我们培育的2个新菌株已经在棚里扎了根,填补椴木灵芝药剂空白的研究也有了眉目,省科技进步奖的证书就摆在小院的书架上。但对我来说,最珍贵的还是那些藏在日常里的瞬间:清晨棚里的第一缕光,农民丰收时的笑声,还有徐老师那句“做农业,要对得起脚下的土地”。这片长白山脚下的土地,见证了灵芝的生长,也记录着我们的成长。而我知道,只要这800栋棚里的灵芝还在生长,我们的故事,就会一直续写下去。
来源:吉林昌邑灵芝科技小院金元举
初审:韩 莹
复审:初诗兵
终审:代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