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旅局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
一、指导思想
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的,突出针对性、权威性、导向性、实效性,切实提高政务舆情回应能力,提升应对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小和降低因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工作原则
(一)积极主动原则。要切实增强舆情意识,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建立健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落实回应责任,拓展网上政民互动渠道,在政府网站文广旅局政民互动版块醒目位置,设立文广旅局咨询信箱和热线电话:66222585。政民互动建立共建、共用、共享机制,建立常见问题解答库,定期梳理更新,方便社会公众自主查询,提高留言答复质量。我局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对相关留言进行答复,答复期限不超过5个工作日,简单问题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答复。做到不缺位、不失语、不被动,牢牢抓住政务舆情回应工作主动权。
(二)及时有效原则。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第一时间上报、研判,第一时间核实、处置,第一时间发布、回应,提高舆论工作的统筹能力、管理能力和引导能力。
(三)分级负责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注重源头防范、源头治理、源头处置,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四)协调配合原则。坚持做到统筹协调,通过上下沟通、左右配合,形成信息共享、合力处置、共同应对的局面。
(五)正确导向原则。坚持做到正面引导,通过政务信息准确、真实、权威发布,通过主流媒体、网络和公开平台的全面回应,做到口径一致、步调一致,传导社会正能量。
三、收集重点、范围及处置
(一)广泛收集輿情信息。对本区域舆情信息的收集,要广泛建立纵横联系,不断强化立体收集。要在立足本地区、本单位的基础上,打通各种渠道,其它系统建立直接或间接的横向联系。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一些具有辅助功能的輿情信息联系渠道,培养一批专、兼职舆情信息员,从而保证横向部门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舆情信息的收集不仅仅局限于各类新闻报道、通讯、评论、调查报告和区域内发生各种意外事故、群体性事件和紧急公共情况,其重点要放在社情民意方面,尤其是群众对改革发展稳定和涉及民生等工作、政策措施的意见、建议和舆论。
(二)认真梳理舆情信息。建立合理的舆情信息分流处理机制,要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安排专人负责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建立舆情信息档案。只有深入分析,才能抓住舆情的本质。分析舆情要注意层次性,关注利益性。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其中包括民众的直接物资利益。对群众提出的意见、要求,要及时归ロ给各分管领导进行处理。对重要社会舆情要进行长期跟踪分析研究,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輿情研判。
(三)妥善处置舆情信息。要建立对舆情信息的解决机制和网络评论员制度。舆情信息工作不是一报了之,舆情的收集与梳理是为了发现问题。问题发生或出现倾向趋势就必须加以解决。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是政府的职责,这也是舆情工作的意义所在。对于舆情信息中反映的问题,涉及的部门要实事求是地开展调查、处理,做到不回避、不护短、不掩盖。确因条件限制无法马上解决或根本解决的,要耐心说明原因,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对于个别失实或夸大的报道,也要以积极的姿态,做好沟通交流工作。面对虚网络舆情,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正面引导力量,培育一支政治素质高,有影响力的网上评论员队伍,积极组织评论员参与网上跟帖和讨论,号召广大领导干部参与网评,扩大网上主流声音,
增强舆情控制力,影响公众、引导舆情。
(四)及时反馈舆情信息调处情况。要建立对舆情信息调处的反馈机制。各单位要及时反馈、报告舆情信息调处情况,
将党委、政府对舆情信息的处理意见和处理理由反馈给群众,尽早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赢得群众的支持。
(五)需重点回应的政务舆情是:
1.对重大政策措施存在误解误读的;
2.涉及公众切身利益且产生较大影响的;
3.涉及民生领域严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
4.涉及突发事件处置和自然灾害应对的;
5.上级要求主动回应的政务舆情等。
四、工作机制
(一)政务舆情监测收集。加强对本系统的舆情监测收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头巡查、搜集、筛选、上报全网涉盐舆情信息。
(二)政务舆情分析研判。按照各自的职责,一旦发现苗头性或已经被网络、媒体炒作的涉及我局的舆情动态,以及发生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等重大舆情,要在第一时间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收集到的舆情进行甄别,对舆情最新动向、事态趋向、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分析评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果,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并与政务舆情涉及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协助舆情责任主体单位提出相关处置建议。
(三)加强舆情报送。及时组织核查舆情反映的有关问题,启动重大事件舆情处置程序,做到统一指挥协调、统一应对方案、统一发布回应。
(四)政务舆情处置。根据舆情所反映的问题,认真核实、妥善办理。对政务舆情进行回复时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注意工作技巧,避免引发次生舆情。
(五)加强公开回应。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发布与舆情回应相协调的工作机制,将依法依规发布信息贯穿于舆情处置、回应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信息公开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通过网上发布信息、组织专家解读、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专访等形式及时予以回应,正面引导舆论。确因情况特殊不能在网上公开作出回应的,应当作出书面说明。
(六)加强舆情备案。落实专门人员进行归纳汇总,建立电子档案和书面档案。各单位要做好政务舆情办理资料的搜集和归档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政务舆情是人民群众反映诉求、提出意见和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具体表现。认真办理和回应好政务舆情、吸纳群众好的意见和建议,既能避免社会负面影响,提升人民政府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对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工作水平和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政务舆情回应工作的重要性,及时、真实公开政务信息,回复社会关切,理性回应并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不断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工作人员的政策把握能力、舆情研判能力和回应引导能力。建立工作落实和联动机制,努力在全局形成正确面对政务舆情、遇事不躲不推、妥善处置事件、积极回应关切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提早发现。各单位要切实增强对政务舆情的敏感性,严格落实责任分工。做到“三早”(早发现、早研究、早应对)、“三不”(不断提高舆情工作时效性,不准迟报、谎报、瞒报、漏报舆情信息,不得应付、敷衍、拖沓、草率处置舆情)。要使舆论应对与事件应对双推进,统筹兼顾、全面部署、同步推进。
(三)加强联通。建立舆情外联协调机制,各涉事单位在涉及政务舆情后应主动与县网信办等对口单位联系沟通,确保信息报告及时,协调处理及时,主动发布及时,将负面舆情影响降到最小,重大舆情不发酵、不扩散。 +
(四)完善考评机制。将政务舆情办理、处置、回应情况纳入政务公开重要考核内容,加大问责力度,对因工作重视不够、应对无方、处置不力、发生重大问题、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