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桦政发〔2011〕1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永吉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相关部门: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加快推进具有桦甸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吉林市和我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按照“发展生产保供给,提高效益增收入,调优结构促转变,夯实基础强后劲,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基本思路,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保障改善民生、让农村居民生活得更美好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三动”战略,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农业生态建设,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具有桦甸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2011年,全市一产增加值力争实现38亿元,增长12.5%。正常年景下,全市粮食产量实现105万吨。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43亿元,增长64.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60元,增长14%。
三、重点任务
(一)粮食生产。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3.58万公顷以上,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92%以上。一是抓好优质粮食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绿色水稻、专用玉米生产。水稻生产:全市种植面积稳定在1.67万公顷以上,优质水稻播种面积达到100%。突出以八道河子镇、桦郊乡、桦树乡为主的0.54万公顷优质水稻基地建设;玉米生产:突出八道河子、横道河子、常山玉米生产基地和桦树玉米生产基地两个吉林市级玉米生产基地建设,种植面积分别为2.4万公顷和2.3万公顷。两个玉米生产基地高淀粉、高角质、高油和糯玉米的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89%以上。二是大力推广先进技术。重点推广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玉米坡耕地垄侧翻保墒栽培、玉米化肥深施、绿色水稻综合栽培、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种子包衣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玉米标准化栽培、高蛋白大豆标准化栽培等10项先进实用技术。三是深入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抓好农业部确定的8个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田建设,其中:整乡推进红石镇玉米万亩示范田3个、金沙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田1个和八道河子镇、桦郊乡、永吉街道、公吉乡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田4个,并要做好吉林市政府确定的金沙乡民隆村玉米百亩高产攻关田创建工作。四是各乡镇、永吉街道要强化行政推动,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集成先进技术,打造一批高产、优质的示范田,辐射带动全市粮食均衡增产。
(二)畜牧业生产。一是加快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依托山区资源优势,抓好以红石镇、二道甸子镇、夹皮沟镇为主的东部山区牧业经济区建设,将其建设成肉牛生产基地;抓好以永吉街道、开发区、公吉乡、桦郊乡等为主的环城牧业经济区建设,以其临近城区的优势条件,将其培育成肉鸡和奶牛生产基地;抓好八道河子镇、常山镇、桦树乡等产粮大乡镇为主的北部牧业经济区建设,以其产粮多、粮食加工和酿造业相对发达的优势条件,将其培育成生猪生产基地;以宝信稚牛为龙头,培育肉牛产业集中区,重点抓好二道甸子镇、八道河子镇两个牧业经济强乡(镇)建设,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优势。全市生猪、肉牛、奶牛、家禽的饲养量分别达到90万头、70万头、5460头和660万只,分别增长12.5%、3.3%、3.2%,1.5%。二是推动生产标准化进程。组织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新建5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新建、续建、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区)120个,示范引导标准化生产。突出抓好畜禽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推广“干湿分离、粪污制肥;节水养殖、废水回用;沼气净化、沼液施肥;种养结合、设施配套”的生态养殖技术,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管理科学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标准,逐步提升我市畜禽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三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发展生猪、肉牛、奶牛等优势产业为重点,落实国家良种补贴政策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重点推动映东牧业、龙威牧业、兴源牧业3家生猪原良种繁育场和亿阳禽业肉鸡良种繁育场的建设,全面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程;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生猪、肉鸡、奶牛品种,进一步提高良种化水平;加强人工授精站点和冷链体系建设,提高良种生产和畜禽产品质量水平。四是严密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强化县、乡、村三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建设,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确保免疫密度保持100%;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完成缓冲区软硬件建设。规范养殖场、屠宰场管理,达到国家标准,抓好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如期完成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缓冲区软硬件建设,确保如期通过国家评估。
(三)园艺特产业。一是深入实施棚膜蔬菜建设工程,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0.86万公顷,产量4.5亿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意见,在发展基础较好的永吉街道建成100亩以上小区2个,50亩以上小区2个;在桦郊乡欧力村、双龙村和大龙村分别建成50亩以上蔬菜小区各1个;在红石镇临江村和八道河子镇榆木村各发展50亩以上蔬菜生产小区各1个。二是加快实施人参产业振兴工程,全市林下参发展到9232公顷,园参42公顷。根据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区域规划和我市人参资源禀赋及发展基础,确定二道甸子镇为省级人参标准化种植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建设7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即二道甸子镇、桦郊乡、红石镇、常山镇、夹皮沟镇、公吉乡6个林下参种植基地和八道河子镇1个园参种植基地。重点建设二道甸子国家级野山参标准化示范园区,新发展山参2000公顷,总面积达到9000公顷,作货面积100公顷。推进人参GAP标准化生产,使45%的林下参基地达到GAP生产标准,80%以上的基地达到无公害标准,30%的园参基地达到GAP生产标准,55%以上的基地达到无公害标准。积极推进“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工作,通过开展测土栽参,有效防止农残超标人参进入市场。将人参产品质量监管纳入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大人参产品质量监管力度,确保人参生产和消费安全。三是推动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以八道河子镇新发村、红石镇红石砬子村、公吉乡五间村为主,建设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园区,发展黑木耳4000万袋,产量达到250万斤。采用工厂化制种方式,统一应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菌种,推广微灌、单片生产等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木灵芝生产以夹皮沟镇为主,建设夹皮沟镇木灵芝种植示范园区,发展木灵芝150万椴,收入750万元。四是加快发展晒烟产业。以八道河子镇、横道河子乡、常山镇为主,建设晒烟种植示范园区,发展晒烟100公顷,收入300万元。五是加快发展林蛙产业。重点建设二道甸子镇和红石镇新型养蛙模式示范园区,提高林蛙成活率、幼变率和回捕量。全市林蛙放养量达到23.8亿只,回捕量6146万只。
(四)林业产业。一是抓好场(圃)产业项目建设。围绕苗木、果树种植业和旅游业,在全市11个林场新上产业项目22个,每个项目投资额达到50万元以上。二是抓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可容纳商户200家的长白山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主要用于从事林副产品的开发、加工和销售。
(五)渔业经济。以名、优、新、特鱼产品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渔业、观赏渔业、休闲渔业,提升我市渔业发展水平,推进我市渔业经济发展,全市商品鱼产量达到3500吨,与去年持平。一是大力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加快我市水产品健康养殖步伐。二是做好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定工作,力争完成我市关门砬子水库无公害水产品的认定工作。三是充分发挥我市苗种繁育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苗种生产,在生产传统养殖品种的基础上,加速推进新、特、优品种的生产,从而带动区域内的渔业经济快速增长。四是强化渔业执法和行业监管,加强鱼病预测报和防治工作,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六)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转化增值。一是加快产业集中区建设。以宝信清真食品公司为龙头,建立桦郊、二道甸子、金沙、红石4个育肥牛集中区,加快黄牛产业发展;以汤达贸易有限公司、吉林小山神食品公司、林鑫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夹皮沟、二道甸子、红石、八道河子、常山5个林蛙养殖集中区,加快林蛙产业发展;以吉粮长白山天池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福薪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绿野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建立桦郊、八道河子、常山、公吉4个甜粘玉米种植集中区,加快甜粘玉米产业发展;以隆泰制药集团有限公司、鸿泰实业有限公司、龙兴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吉元土特产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长白山特产商贸城为集散中心,建立红石、二道甸子、桦郊、公吉、夹皮沟、八道河子6个长白山农特产品种植集中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并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围绕长白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韩边外野山参有限公司、康缘药业、海外制药、隆泰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快速催生一批销售收入超5000万—1亿元的加工企业,不断充实产业支撑。突出抓好吉粮集团玉米饮料、长白山湖酿酒、吉元土产有限公司等现有企业的技改和扩大生产规模。2011年,新建续建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达到33个,亿元以上项目达到3个。全市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9户,其中:销售收入5000万到1亿元企业达到9户,超亿元的加工企业达到8户以上。重点抓好兴国米业、长白山绿色食品、鹏达工贸、海外制药等7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三是推动龙头企业升级进位。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要突破22户。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争取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全市新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2个,省级以上名牌商标2个,新增地理标识、有机绿色认证2个。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机制。市政府成立由副市长尹基成任组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德龙任副组长,各乡镇、永吉街道及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粮食生产、园艺特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工作由市农业局牵头,畜牧业工作由市畜牧业管理局牵头,林业产业发展工作由市林业局负责,水产业发展工作由市水利局负责。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能,认真搞好配合,形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合力。各乡镇、永吉街道及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细化考核指标,完善考评体系,严格兑现奖惩。
(二)落实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各项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扶持政策,组织力量认真研究国家和省的政策导向和扶持重点,提前做好前期工作调研和项目包装,争取国家和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强与农业银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银信部门的协调,为现代农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制定和完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技术推广资金等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现代农业重点项目有效落实。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运行机制,带动农民加大投入,推动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夯实农业基础。一是加强重点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投入资金769万元修复水毁工程11处,其中永安小(一)型水库1座,渠道衬砌20.8公里,拦河坝5座。完成大顶子水库、大碱厂水库、大肚川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抓好关门砬子和双杨树两个灌区配套改造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计划投入资金1600万元,对两个灌区的12条41.8公里的渠道进行衬砌,20条45公里的渠道进行整治,配套建设渠系建筑物70座。同时,投入资金5618万元完成河道治理13条。二是加强农机化推广工作。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全市农机化快速发展。三是提高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规范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进村入户覆盖面,提高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水平。四是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气象、防汛以及农资、技术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服务功能。
(四)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示范区(基地)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五)转变发展方式。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加强监管,健全体系,搞好服务,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政府引导、典型引路、政策扶持、规范运作”的工作思路,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服务和消费等环节,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抓好农业保险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六)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和特色优势,加快特色品牌示范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做亮一批特色鲜明、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拓展品牌文化。推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和养殖业生产。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标识的培育和申报工作,做大做强农业品牌。推进农产品与超市对接,逐步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跟踪检测,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提高农民素质。抓好现代农业企业家、高级农业专业人才、现代农民三支队伍建设,构筑与现代农业区域特点相适应的多层次、开放型区域人才体系。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工程培训,重点培养一批科技能人、农村合作经济带头人、科技带头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程”为契机,加强指导和服务,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供有力保证。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