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220282013528103E/2022-06202
分  类: 体育 ; 通知
发文机关: 桦甸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年10月19日
标      题: 桦甸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桦甸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桦政发〔2022〕12号
发布日期: 2022年10月20日
索  引 号: 11220282013528103E/2022-06202 分  类: 体育 ; 通知
发文机关: 桦甸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年10月19日
标      题: 桦甸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桦甸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桦政发〔2022〕12号 发布日期: 2022年10月20日
  桦甸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桦甸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桦政发〔2022〕12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桦甸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桦甸市人民政府
  2022年10月19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桦甸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民健身深入百姓生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增多,人民群众通过健身促进健康的热情日益高涨,体育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为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吉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吉政发〔2021〕26号)和《吉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吉市政发〔2022〕2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体育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健身场地设施短板,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构建桦甸“1321”现代产业体系助力,在新征程中奋力开创桦甸振兴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基本实现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全覆盖,发挥社区“15分钟健身圈”作用。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持续提高,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以上,促进体育产业稳步增长。
  二、主要任务
  (三)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依托国家政策,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建设一批第二代智能健身路径、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实施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和智能化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场馆运营管理机制,改造完善场馆硬件设施,提升场馆使用效益。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管理,加大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开放力度。抓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坚持举办“厂矿企业杯”篮球赛、森林马拉松、全民健身日展示活动等传统赛事活动,持续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健全和完善冰雪运动单项协会和俱乐部等群众性社团组织,开展“全民冰雪活动季”等冰雪健身体验系列活动,推动冰雪运动进学校、社区、企业等。着力发展“三大球”运动,推动县域足球推广普及。制定运动项目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普及运动项目文化,发展运动项目人口。发挥我市摔跤、柔道等优秀竞技体育项目作用,引领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五)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开设科学健身大讲堂,邀请冬奥会NTO等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健身科普活动。征集推广体育科普作品,促进科学健身知识、方法的研究和普及。适当降低社会体育指导员准入门槛,扩大队伍规模,提高健身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
  (六)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构建以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重点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鼓励体育运动协会向乡镇(街道)延伸。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自发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给予场地、教练、培训、指导员晋级等支持。
  (七)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实施青少年体育促进计划,以中考体育加试为契机,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合理调整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设施器材标准,在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有针对性的配备适合少儿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提高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推广门球、象棋、太极拳等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设立老年体育专项经费,依托老年体协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推动农民、妇女等人群健身活动开展。
  (八)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业、器材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促进体育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在健身设施供给、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器材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重点企业,促进体育彩票销售业做强做优、灵活发展。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依托我市旅游资源,积极培育户外休闲运动旅游项目,以肇大鸡山、南楼山山地徒步穿越等精品路线为基础,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助力乡村振兴。
  (九)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深化体教、体卫融合。优化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为指导,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支持在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广体教、体卫融合发展典型经验。
  (十)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身边群众的健身故事。强化全民健身激励,结合各级政策,向群众发放体育消费券。创建全民健身模范市。推动武术、冰上龙舟等优势体育项目进行域外交流和宣传。
  三、保障措施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将全民健身纳入市乡两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乡村振兴计划,把重点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建立部门联动、责任明确、分工合理、齐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
  (十二)加大人才培养。建立健全适应全民健身事业特点的人才培育制度、人才评价机制。加大对体育工作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的培训力度,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十三)强化安全保障。严格、科学管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举办,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进一步明确主办、承办和协办单位的安全工作职责,实行“一赛二方案(应急预案、疫情防控方案)”相关备案与审核。结合赛事活动的类型,体育部门、卫生部门应对赛事活动给予运动康复指导与医疗救治服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备简易医疗设备,有条件的场馆或高危场馆建议配备AED除颤仪设备。
  (十四)完善政策机制。制定出台本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多规合一”配套政策出台,推动复合用地发展。完善多元投入机制,落实体彩公益金重点用于全民健身工作,推进新建居住小区按标准配建室内、室外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