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突破,步履铿锵。
真抓实干突破桎梏瓶颈,奋进担当直击顽瘴痼疾。2018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改革部署,积极履职尽责,统筹协调推进,狠抓任务落实,全年4次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11个改革方案,部署推进88项改革任务,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聚势发力、狠抓落实,一项项改革任务精准落地,一件件改革实事惠及民生,全面深化改革正以不竭的动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阔步迈进、砥砺向前。
经济体制改革聚焦重点、难点领域攻坚拔寨、奋力突破,着力激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年来,经济领域各项改革发展稳健有力,破浪前行。“只跑一次”改革切实激发我市行政效能,机构改革优化设置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国企国资改革围绕做大做强国有资产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创新”驱动我市经济提档增速,各项改革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
“言必信,行必果”。“只跑一次”改革,承诺的勇气来自践诺的底气。从实施“多证合一”扩容增量,到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企业申报“提速增效”,市场准入更加方便快捷;需求端证明事项清单建立,1000余项无依据证明全部取消,跨部门、跨领域集成服务覆盖更多领域,一系列举措相继实施,百姓办事更加便利;42个部门(单位)699项行政审批事项进驻市政务大厅(分厅),行政审批职能归集到位,百姓办事实现“进一门、跑一次、一站式”集中服务;进一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我市成为全省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地市。
“先破后立,不破不立”。深化党委政府机构改革,不仅是改头换面,更是脱胎换骨。我市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以推进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机构改革后,共设置党政机构50个。党委机构14个,其中,纪检监察机关1个,工作机关13个。政府机构36个。初步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为加快我市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改革整体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啃“硬骨头”,蹚“地雷阵”,涉“深水区”。我市国资国企改革在推进国资监管职能转变、深化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等方面持续深化,部分改革走到了全省前列。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稳步推进了“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五个剥离”工作。积极推进企业公司制改革,着力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筑牢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妥善处理改制遗留难题,有效解决了造纸厂留守处机构臃肿、成本过高、公有用房移交等问题,裁减留守人员,经费由每年240万元减少到48万元,切实维护了职工和社会稳定。
“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创新改革,以史为鉴。我市深刻认识到想要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紧紧牵住创新驱动发展这个“牛鼻子”,因此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域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组建了“吉林大学吉林市研究院”、“浙江大学吉林市技术转移中心”、“吉林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联盟”,成立24家细分行业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院,涉及领域覆盖全部新兴产业类别。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打造科技“小巨人”企业,扶持“独角兽”潜质企业,项目与平台的科学布局初步形成。系统推进创新型城市和人工智能发展,成立“吉林市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院”,召开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大会,向东北地区重要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目标进一步迈进。
(小标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划定红线,守住底线,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和谐双赢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未来发展,一年来我市注重方法、重视成效,围绕水、大气、土壤污染等问题重拳出击、强力治理,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机制逐步健全,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了六大河道整治专项行动,城区110条河流的调查和清理工作全部完成。大力开展空气整治工作,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等多项工作内容,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2%以上。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进老工业区土壤生态修复,全面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全年开展179次动态巡查,有效制止违法行为77起。同时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环境监察从污染源管理向风险源管理转变,环境监测从监督性监测向预警性监测转变。
(小标题)农业农村改革致力于完善现代化农业体系,科学有序、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地推动乡村加快振兴
“农为邦本,食为政首”。一年来我市始终将改革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着力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土地确权颁证、耕地流转经营、国有林场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继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土地流转工作加快推进,全年累计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7亿元,土地流转面积14.8万公顷,占承包面积的1/3。绿色农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2300公顷,农作物化肥施用量首次实现零增长。全面完成市国有农场18.58万亩国有土地确权工作和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11月底前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证颁发工作基本完成。吉林市供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供销社改革通过省委、省政府综合改革试点评估验收工作,并成为省内唯一指定市州,为全省做经验介绍。
(小标题)民主法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民主制度,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向前,有效保障了人民民主权益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一年来,我们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建立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积极推进代表履职信息化平台建设,制度化法治化迈出新步伐,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高保障。
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出台了《2018年吉林市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实施方案》,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提高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质量;积极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健全政务信息发布制度;完善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制度,加强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健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加强行政问责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培训和法治能力考查。接续和巩固我市在建设“依法履职、公开透明、高效便民、清正廉洁、守法诚信”五个方面政府取得的各项成果,为2020年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实现新成效奠定基础。
(小标题)司法体制改革以提升司法公信力为核心,向着公正高效权威司法迈进,坚决守护百姓的公平正义
“公正司法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年来,我市继续推进立案登记制、案件繁简分流、以审判为中心、司法责任制等改革。
持续推进“道交一体化”试点和城区家事集中管辖,积极搭建“分调裁”平台,市人民法院二审民商事案件速裁试用率达71.8%。推进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开发应用“诉讼无忧e中心”和“云柜”系统,实现了电子卷宗扫描、挂载和纸质卷宗移送“三同步”,市人民法院和磐石、蛟河人民法院在全省法院专题会议上介绍了工作经验。网上办案服务立案率分别为93.1%、70.9%。网上阅卷等核心指标均位列全省法院第一。全市法院通过网络平台公开案件流程信息59580件、裁判文书62942篇、案件执行信息4339件。市人民法院文书上网率和庭审直播数量均位居全省法院前列,3个庭审入选全国法院百场优秀直播数量均位居全省法院前列,3个庭审入选全国法院百场优秀直播庭审,在全国法院司法透明度指数评估中,市人民法院跃居全国49家较大中院第4位。
(小标题)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改善文化供给,“百花齐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年来,我市全力构建现代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改革。连续举办“吉林国际马拉松”比赛,以市政府前广场为中心,本市沿江文化休闲广场为分中心,设立沿江服务场点12个,定期、集中开展广场舞风采展示、瑜伽风采展示、戏曲风采展示、旗袍秀风采展示等10余种文化风采展示项目,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松花江文化风景线”,百姓业余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建立了吉林市“TA+文化产业重点园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示范区,文化服务建设均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市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小标题)社会体制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更多优质普惠服务,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一年来,教育体制改革大刀阔斧,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全面启动,投入近3000万财政资金,有效解决了放学后“三点半难题”,31万名中小学生家庭成为受益者;这一年我市为37所省级冰雪运动特色学校配备了冰雪运动教学设备,为城区4所中小学校配建了室内滑雪模拟机,切实为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建立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这一年,我市建立了34个大学区,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这一年互联网学校正式开课,317所学校的4689名教师网上晒课3430节,教育信息化改革持续深化;这一年,全市17所试点学校招收试点学徒规模超过1000人,现代学徒制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被作为优秀案例向教育部推荐。
“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发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建立了6个多层次医联体,6个专科医院医联体,18个县区级政府主导下的医联体、医共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做细,签约全市常住人口143.26万人,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覆盖率达100%。进一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药品,全部执行网上集中采购、零差率销售。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落实情况在全省第三方评估中排名第一。
社会保障、户籍制度、城市管理、安全生产、食药监管等领域改革稳步提升、多点突破,改革成果更多的服务民生、惠及民生。
(小标题)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谋远固本,管党治党持续推进,党风政风不断改善
一年来,我市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及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作风整顿,深入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切实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干部选任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让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更有干劲有奔头。党建助推脱贫攻坚水平不断提高,这一年109名第一书记进展区、进社区、进景区、进商区,不遗余力为扶贫产品代言,带动形成147个特色产业,为310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320万元。实施“头雁回归创业”计划、“四带一返乡”工程、“引凤还巢”活动,吸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城市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两个覆盖”有序推进。“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努力提升人才服务发展效应,召开松花湖人才驱动创新交流中心启动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佛松、王立军等30位省内外高端人才为我市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组织专家人才与40余家企业进行人才对接,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小标题)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聚焦正风反腐,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治理效能不断显现
稳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自觉主动把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过程,完成市县两级监察委员会机构组建和人员转隶,积极推进派驻机构监察职能延伸,健全配套制度机制,推动纪法贯通、法法衔接,全市监察对象由1.9万人增加到10.8万人,推动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过得充实,走得坚定”,回首过往一年,面对急流险滩、痼疾藩篱,全市涉改单位敢破敢立,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蹄疾步稳推动我市各项改革全面深化……
激流摇橹,风正扬帆!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一年展现新作为。面对新的起点,全市上下更加激情满怀、斗志昂扬,着力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劈波斩浪,奋楫争先,全力推动我市开创全方位振兴发展新局面,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献礼!(江城日报通讯员/李佳妮 张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