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城融合战略的实施,正在让我市打造“6411”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蓝图变得前所未有的生动。
市东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创办人王晓东已经“体察”到了这种变化。3年前的他,根本不可能想象他的公司会从一个传统的IT软件公司,成功转型为从事制造业服务化的DT数据服务公司;更不会想到,他会与自己母校——东北电力大学深度合作,参与运营即将建成的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
不过,他的合作方代表、东北电力大学校长蔡国伟却对这一变化感受得十分深刻,并充满期待。在他看来,以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基点,走校城融合发展之路,是东北电力大学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整合放大院校资源,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乃至突破瓶颈、实现大学升级发展的最优路径。
在全市而言,我市校城融合战略的酝酿和实施,至少经历了一年多时间。
去年8月5日,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吉林市委、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创新吉林’建设,实现新一轮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并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7月12日,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吉林市推动驻吉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和加快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引擎。
该方案还强调,要以引领和服务“6411”现代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围绕建设“旅游文化名城、新型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和推动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加快高校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实施校城融合战略,形成政校企资全面合作、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对校城融合战略的实施,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调度部署。市委书记张焕秋不久前在吉林医药学院调研时更强调指出,必须“坚持发展同向、校地同行,走出一条融合发展新路”。
实际上,这个以“政府主导、高校主源、企业主体、市场主渠”为指导原则的方案的提出,不仅是一种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更是建立在广泛深刻的现实基础和现实需求之上。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推出一年多来,全市创新发展的意识、氛围空前提高,全市创新创业、特别是院校科研领域协同“双创”先行先试的实践纷纷萌芽。
以协同创新的平台建设为例,我市一方面着力推进了面向域外的协同创新平台中心建设,成立“吉林北斗航天卫星传输有限公司吉林省院士工作站”,引进了工程院潘云鹤院士、中科院姚建铨院士及专家团队;成立了东北地区首家“百度(吉林)创新中心”,引导北华大学、大仝数码公司等积极参与建设与发展,促其成为吉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揭牌成立了吉林大学吉林市研究院、浙江大学吉林市技术转移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
另一方面,还面向域内的创新资源整合,推动细分行业应用技术研究院建设。这种研究院是依据“内部集成、外部联盟、重点引进”的原则成立的一种新型产学研合作机构。它的核心是围绕我市确定的“6411”产业,按照互联互通、跨界融合的互联网思维,创新组建方式——只要有明确的细分产业发展目标,有核心支撑企业,有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支撑团队,经市科技部门批准,就可以成立从虚拟组织到实体公司制的应用技术研究院。目前,我市已经成立了化工新材料助剂、特种纤维与复合材料、医学检验检测等24家细分行业应用技术研究院,做到了全市重点发展细分行业的全覆盖。其中,特种纤维与复合材料研究院、生物质炼制研究院已经转入实体化运作,成为新型科研机构。
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为此,我市积极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依托中科院长春技术转移中心吉林中心,在我市建立了东北地区首家“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出台了“1563”人才工作方案及高端领军人才评审细则,创立了政府、企业、大学“三家抬”的高端科技领军人才落地模式,积极吸引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科技创新创业高端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加快向我市集聚。
到目前,我市已经成功引进了急需的碳纤维产业领域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杨春才,在吉林化工学院组建了科研团队,在经开区创办了企业;成功引进了浙江大学能源所岑可法院士,同东北电力大学创业教师合作,建立了“吉林省能源清洁化利用综合服务大数据云平台”,专门从事浙江大学能源所清洁能源技术在吉林省的推广应用。
“千人计划”专家杨春才说,像他这样在海外学得一技之长的游子,很希望将毕生所学报效祖国;吉林市的协同创新平台和支持政策,让他有了用武之地。
种种积极的变化和态势,正如东北电力大学校长蔡国伟所说,科研院校的跨越发展离不开城市转型升级的带动,城市的经济社会进步更离不开科研院校协同创新的支撑。对校城融合战略实施的未来,他直言“心情迫切”。
目前,我市校城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的五大重点任务和五大行动计划——大学城建设行动计划、协同“双创”行动计划、助推产业升级行动计划、人才驱动行动计划和文化名城行动计划,已经启动实施,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今年8月,我市规划建设了6个校城融合重大创新创业基地,分别是在经开区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创业基地、在高新北区建设吉林市科技创新城、在城市西部建设东北电力大学科技产业园、在南部新城建设筑石国际健康产业双创基地、在中新食品区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昌邑区建设现代服务业创新创业基地。不久前,国务院通报表扬第四次大督查发现的22项典型经验做法,我市“建设校城融合‘双创’基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典型经验荣列其中,可谓已进入“国家视线”。
阿基米德曾说,给他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对我市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蓝图来说,校城融合战略的实施,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支点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