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7日,《人民日报》党建周刊版刊登了吉林市江北乡棋盘村党委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通过认真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全村党员进行“党性体检”的经验做法。“窥一斑而知全貌”,这正是吉林市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
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2016年以来,吉林市委突出基层党支部的主体作用,紧盯“学”的基础,狠抓“做”的关键,坚持精准谋划、精准施策,引导全市1479个农村基层党组织、5.4万名农村党员真学真悟、入脑入心,真做真改、入知入行,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认真“学”、扎实“做”,让学习教育一池春水“活起来”
将“两学一做”纳入“三会一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坚持把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作为“学”的载体,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按照中央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座谈会精神要求,市委要求把“两学一做”作为“三会一课”基本内容,定时间、分专题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做到有主题、有讨论、有收获。全市各级农村党组织强化看齐意识,创新实践,用好日常学习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党支部为主体制定了“三会一课”计划、流程图2762个,突出政治学习教育和党性锻炼,结合党员思想工作实际确定了学习主题和具体方式;向1万多名农村行动不便老党员、流动党员开展送学上门、邮寄资料等个性化学习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学习内容28万余条,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有特色、见实效。
将主题党日活动推向纵深,落细落实,升华提高。坚持把主题党日作为“做”的重要途径,每个农村党支部都建立了主题党日制度,使之成为了与“三会一课”相并行、相衔接、相协调的制度安排。要求突出主题,明确任务,确保党日活动不跑题;强化政治性、体现庄重感,确保党日活动不跑偏;每月至少确定1天作为主题党日,开展听党课、民主议事、志愿服务、帮扶慰问等活动,确保党日活动不跑虚。吉林市把主题党日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在实践中检验党员干部的干事能力。目前,全市81名业务骨干或专家人才,9个农村党建智囊团、109名第一书记、上万名帮扶党员干部奔忙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特别是在贫困村党员中开展了贫困党员带头脱贫、项目党员带动脱贫的主题党日活动,全市109个贫困村中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562名,462户贫困党员实现脱贫,项目党员带动1782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将专题讨论、对照整改作为学习教育“重头戏”,立根固本、久久为功。坚持把专题讨论作为“改”的核心引擎,对照检查,边学边改、即知即改。围绕“四讲四有”和“四个合格”要求,设计了补理想信念之钙、铸坚强党性之魂、守道德纪律底线、争服务先锋典范等4方面专题,指导各农村党支部在党员大会上领专题组织学习,引导把合格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底线划出来、把先锋形象树起来。在专题讨论中,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农村党员以“四讲四有”和“四个合格”为参照系,主动对照、时时检视,列出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党的意识弱化、宗旨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散漫、道德行为不端、组织管理不严等5个方面突出问题9万余个。各级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开展合格党员具体标准和不合格党员具体表现大讨论,对前期梳理的问题进行再检查、再评估,查漏补缺,列出整改清单,完善整改措施,使开展学习教育的过程成为解决问题过程,使整改落实的过程成为推动农村党员校正偏差、纯洁党性的过程。
强堡垒,筑基石,让基层党组织鲜艳旗帜“飘起来”
选优育强村级组织“领头雁”。群雁高飞头雁领。以换届为契机,选好配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农村带头人队伍,选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群众公认的新一届村级组织班子。一批自己能致富、能带群众富、能让集体富的“三富型”能人走上了村书记岗位。目前,我市“项目支书”比例达到97.2%,“一肩挑”比例达到81.9%,这两项比例都高于省委要求目标。全市“项目支书”直接带动和支持3.3万农户成为年收入超过3万元的“项目农户”。采取市级示范带动、县乡兜底联动的方式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培训。今年3月份,分6期对全市1634名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进行了集中轮训。要求各县(市、区)每年保证轮训村党组织书记1次以上。开展“一定三诺两评”活动,让村党组织书记定出职责,兑现承诺,接受评议考核。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梯级培养工程,建立致富带头人—党员—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链。
着力打造党建工作“桥头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不抓、一盘散沙。抓典型,指导各地结合实际,研究创新课题,培树先进典型,涌现出了刘延东、冯利伟等一大批优秀村书记典型,大荒地村和棋盘村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典型,带动了全市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晋位升级。抓整顿,聚焦强书记、抓班子、建队伍、提能力、转作风、建制度,对倒排出的141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采取领导进点、部门包点、第一书记驻点等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全部实现转化提升。抓提升,对乡镇党委书记开展了以强化主体责任落实、提升发展理念的专题培训和域外考察,对乡镇党委副书记开展了以提高党务工作水平为主的业务培训,对软弱涣散和贫困村干部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抓管理,进一步做好乡镇党委书记备案管理工作,指导各地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工作。抓后备,结合村“两委”换届,按照村书记1∶2、村干部1∶1比例,建立了相对稳定、梯次配备的后备干部队伍8091人,切实解决了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
大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生力军”。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工作,评选吉林市级农村实用人才150名,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的骨干引领作用,激励更多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组织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服务基层行动,市县两级共服务农民4000余人次,举办技术培训2100余场。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拿出100万元人才开发资金,专项解决100名培养对象集中学习、域外考察、实践培训等支出,提升创业带富能力,成为当地产业大户,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促进农村全面脱贫作用。
抓发展,促脱贫,让农民致富钱袋子“鼓起来”
创新产业党建促进脱贫攻坚。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结合地域、资源、气候等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在稳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大力探索推广“党组织+公司+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强村富民。中新食品区岔路河镇恒成号村流转土地530公顷,集中发展绿色有机水稻;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流转土地1500公顷,发展现代农业,强村富民。同时,引导各级党组织不断总结经验,将支部建设到产业带上,将党员凝聚到产业链上,创新推动产业党建发展。
发展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按照“先易后难、梯次推进、因地制宜、全面转化”总体思路,采取依托龙头企业参股合作、专业合作组织和致富能人带动发展、城市化进程提供配套服务和资源优势进行开发利用等“四种模式”,从源头增强村级集体自身“造血”功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牵引作用、提升服务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1384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885个村达到10万元以上,140个村达到20万元以上,68个村达到30万元以上,39个村达到50万元以上,18个村达到100万元以上。109个省级贫困村落实项目268个,实现了省级贫困村“村村有项目”。
选派第一书记助推脱贫攻坚。按照政治素质高、有扶贫经验、能干事创业、执行力强的工作要求,从全市选调109名优秀机关干部充实到驻村第一书记队伍中,印发《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办法》,采取岗前培训、工作督查、定期汇报、年度考核等措施,确保第一书记在其位谋其政,目前,第一书记共走访贫困户7026户,解决实际问题4242个;扶持发展项目264个,增加收入2077.4万元;制定党务、村务公开等村级组织工作制度665个,开展各类活动580场,参与群众达69034人次。
搭载体,拓渠道,让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起来”
建强服务阵地。坚持高标准要求,高效率推进村部社区改造,共投入1.58亿元整体推进“三室一厅一广场+N”模式的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坚持高密度调度,实行周报告、月通报制度,集中开展交叉互检,全面检查验收,总结经验成果。按照“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思路,县、乡两级党委主要负责人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一村一案”推进村部改造升级。目前,全市村部面积全部达到200平方米以上,所有村级“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均达到了60平方米以上,文化活动广场村均面积达到了1000平方米以上。
健全服务制度。严格按照《村级组织规范化服务流程》规定内容开展服务。在村级党组织全面实行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轮流坐班、值班服务群众;全面实行群众服务需求领办代办、下沉服务制度,帮助群众解决难题;全面实行无职党员网格化服务制度,定期收集整理群众诉求;不断拓展服务内涵、拓宽服务领域,指导各地普遍制定服务群众“一卡清”,公开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承诺服务质量、服务时限,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全市已开展代办服务46123次、领办服务28311次、预约服务7264次,县乡开展巡回服务10468次,解决实际问题27618件。
保障服务运行。目前,全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全部达到11万元以上,村书记报酬达到了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的标准,村干部基本报酬实现了按月发放,建立了村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做好村级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设立和使用,村均达到了5万元,确保服务群众有经费、有保障。
建机制,强保障,让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树起来”
压实责任,完善“书记抓、抓书记”工作链条。建立了市委常委包联县(市、区)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市县党委抓基层党建的主体责任,对15项基层党建任务实行月调度、季督察、年度考核,有效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全面落实“两议四抓一述”制度,推行定期议党、专题议党制度,研究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分级分类分层开展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督促引导各级党组织书记把工作重点从关注述职本身向日常工作落地转变,向抓好问题整改拓展,向强化问责追责延伸。加大抓乡促村力度,落实县级党委抓乡抓村直接责任和乡镇党委书记抓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主体责任。
健全制度,形成“经常抓、抓经常”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县(市、区)党委抓农村基层党建主体责任,建立了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等制度。明确乡镇党委抓乡促村重要职责,健全村书记选任机制、监督考评办法。加强对省级专项扶持资金使用情况、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推进和经营情况审计,确保村级组织服务规范化、制度化。
正向激励,树立“干扎实、扎实干”工作作风。坚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拓宽基层干部成长渠道,确保农村基层干部安心工作、用心工作,确保农村基层干部真干、不白干。制定了《关于做好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备案管理的通知》,强化对乡镇党政正职的教育管理。在乡镇党委换届中,有12名优秀村书记、34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了乡镇班子。同时,坚持聚焦精准、强化考核,大胆重用脱贫成效显著的干部,有9名第一书记因脱贫成绩突出被提拔到领导岗位,有3名第一书记被评选为吉林市劳动模范。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目前,全市广大农村党员正在运用学习教育新成果,以实际行动践行“做合格党员、争当模范先锋”的承诺,“四讲四有”正在党员干部思想深处扎根,“两学一做”新旗帜正在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