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区化院社区“微服务”做“大文章”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13-09-22
日前,一位网名“小石头”的家住龙潭区铁东街道化院社区的网友,通过一个叫“一Q就灵”的QQ服务平台,向社区反映小区内路灯不亮问题。社区物业服务站人员立即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并且在半小时之内将坏掉的路灯修好。
“一Q就灵”服务平台是化院社区创新服务管理的一项大胆尝试。通过组建社区QQ群,作为居民反映社区问题、社情民意交流、信息咨询共享的平台。目前已经有208名居民加入到这一服务平台,社区服务人员平均每天为居民回答咨询问题10多件、解决难题2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以及铁东街道的关怀和领导下,化院社区始终围绕“职能转变、服务延伸、管理精细、方便群众”原则,以“党组织领导、多元互动、全科服务”为举措,在服务管理创新过程中狠抓工作务实,注重情感沟通,突出暖心行动,形成了一个科学合理、贴心人性的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备受群众欢迎。
社区在全区率先建立了“一责”、“两制”、“三簿”、“四图”等13项工作服务相关基础材料,即:“一责”就是建立网格化服务工作职责;“两制”就是奖励网格化服务的工作制度和网格化管理考核制度;“三薄”就是建立社区服务站工作纪录簿、网格管理员走访记录簿和网格管理员日志簿;“四图”就是建立社区党务图、居务公开栏展示图、网格化服务责任区划图和网格管理责任包保网络图。这些基础材料既方便群众办事,又能更好地接受群众的监督。与此同时,社区采取群众评议、党员互评、上级测评和每日一签、每周一检、每月一抽、每季一考,每年一评的“三评五个一”考核办法,强化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促使网格员和服务站人员自觉养成按职责和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
为了更大范围地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化院社区别出心裁,精心制作并面向居民免费发放了“一看就灵”便民卡578张。一张名片大小的卡片上,包罗了家电维修、开锁服务、煤气罐换气等几十种服务电话信息,为居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提供了方便。
社区建立图书“漂流驿站”,将“驿站”拥有的图书目录发至QQ群中,通过网格员走访、QQ群和社区热线三条途径,把居民感兴趣的图书在第一时间送到家中,实现了居民服务“零距离”。开展“帮办365”活动,要求网格员每天为居民办一件事,全年365天坚持到底。目前社区共为居民办实事1373件。
社区建立了“日、周、月”服务照料制,对三无、孤寡、残疾、低特等重点人员进行每日一电、每周一访、每月一服务,帮助其打扫室内卫生、读报、代买米菜。社区还为外出人员代办相应事务,如帮助7名外出居民保管户口本、工资卡等证件,增强了社区居民对党组织的信任。
社区成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扶贫帮困志愿者服务队、“爱心铸新人”志愿者服务队、“燃烧我激情”大学生服务队、“三老”治安巡逻队、“风一度”理发志愿者服务队、“小喇叭”志愿者服务队等多支志愿者队伍。社区党员志愿者刘某为贫困家庭杨某联系爱心社会人士,为其家庭永久性资助学生上学费用、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开销,并个人捐助救助金1000元。“风一度”理发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会为辖区敬老院内的老人以及社区其他孤寡残障人员进行免费上门理发服务。“小喇叭”志愿者服务队长期上门为孤寡老人进行读报服务。“爱心铸新人”志愿者服务队,从2005年起就开始为“两劳四解”人员进行帮扶,对防止有犯罪前科的人员再次犯罪效果显著。
从2006年起,社区创立了“希望导航工程”,通过联系吉林市化工学院“青春之约服务队”,每年选拔15名大学生,对辖区内15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进行免费课程、心理等辅导,每周周日辅导一次,每次两小时。至今,已有近百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在这项工程中受益。
此外,社区实行了“进百家门、走百家店、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六百”工作法,极大地改善了社区服务管理质量。今年3月末,网格员在“进百家门”时发现居民韩某因股骨头坏死,瘫痪在床。因为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产生了轻生念头。社区迅速成立帮扶小组,坚持每天帮其做饭、收拾家务、做思想工作。经过将近一个月时间的开导和帮扶,韩某终于对生活恢复了信心。
社区对特殊群体进行“三帮一扶”,为社区残疾人刘某安排了社区公益岗位,帮助贫困家庭贾某孙女减免了学费,安排王某实现了再就业。截至目前,社区共办理慢性疾病救助43人,临时救助63人,困难救助6人,救助孤儿2人,救助困难大学生3人。仅今年上半年,社区为居民群众办理实事37件,收集诉求23件,上门服务53人次,帮扶低保家庭45户,为35名社区居民找到了合适的岗位。
化院社区通过形式多样的“微服务”,无论是在群众经济收入,还是在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上,都向着美好生活梦迈出坚实的一步,赢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